馮振偉(鄭州輕工業學院體育系 河南鄭州 450002)
鄭州市體育健身服務業現狀與發展對策探析①
馮振偉
(鄭州輕工業學院體育系河南鄭州450002)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調查法,專家訪談法和實地調查法,對鄭州市的健身服務業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在調查數據與文獻資料基礎上,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體制創新和政策扶持為前提;以提高現有場館利用率和加快場館建設為基礎;以培養體育健身服務類人才為關鍵;以引導體育健康消費為核心的發展對策,以期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鄭州市健身服務業現狀發展對策
①基金項目:2014年河南省軟科學課題(編號:142400410139);2013年河南省教育廳重點研究項目(編號:14B890005)。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休閑、娛樂和健身正在成為現代社會人們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形式。此背景下,為廣大消費者強身健體、體育休閑需要而提供體育器材、場地和健身技術指導的有償服務行業——體育健身服務業應運而生。該行業作為體育產業的核心組成部分,已經呈現出了巨大的經濟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及體育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加快體育健身服務業的發展,更好地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已成為學者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通過文獻調查法、專家訪談法和實地調查法,著重對鄭州市體育健身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制約因素進行研究與分析,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提出了通過一系列舉措為本市全民健身服務業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在鄭州市經濟和社會的迅速發展的新背景下,廣大市區居民對生活質量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對健康的關愛程度不斷高漲。市民群眾體育健身和體育消費的人群比重迅速增長,為健身服務業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動力和增長空間,且呈現出以下特點或趨勢。
1.1總體規模和從業人數增長速度較快
鄭州市體育健身服務經營場所呈現快速發展態勢,每年約以20%的速度增長,截止2014年底,已經達到1500余家,包括體育經營管理人員、體育健身教練等在內的各類從業人員達到3萬余人,全年經營收入超10億元,以商業性健身俱樂部為例,2014年鄭州市已擁有商業性健身俱樂部近300家。體育用品銷售行業市場年銷售額達到4億元,從業人數約8000人。在青少年體育技能培訓方面,開展了60余項體育健身技能培訓服務項目,參加活動人數年均達500萬人次。
1.2不同性質的體育健身服務業得以迅速發展
1.2.1政府性質的體育健身服務業場所開放程度不斷加大
政府體育行政部門通過不斷整合體育資源,逐步有償性開放體育場館資源,延伸和擴展群眾體育工作職能,如鄭州市體育場,開設有10多個體育技能項目,自對外開放以來,已累計接待參加健身的市民200萬人次,相當于平均每天約有800人次。在滿足政府部門組織的體育活動的同時,大大提高了體育資源的利用效率,為老百姓提供了基本的健身需求,也為整個鄭州市區域內體育健身服務業的良性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導向作用。
1.2.2民營商業類體育健身服務業呈現井噴式發展
社會資源參與體育健身服務業的踴躍程度不斷增加,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出現了多種層次的健身俱樂部,一是社區性質的健身場所,一般為房地產開發公司承建,或聯合連鎖健身俱樂部共同經營,主要為社區的居民提供健身配套服務;二是與學校、功能性酒店或旅游度假區域等單位相配套的體育健身場所,數量相對比較多,經營方式靈活,主要針對商務或旅游人士;三是商業性健身俱樂部,這一類健身場所一般服務檔次高,商業性強,專業化程度高,主要針對有一定經濟收入的人士;四是零星的私營個體投資的小型單項體育健身場所,規模一般較小、檔次參差不齊,主要是桌球、棋牌、瑜伽、街舞等體育技能培訓項目。
1.3體育競賽表演業逐步形成規模
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鄭開國際馬拉松賽等體育賽事,通過體育與旅游的完美相結合,形成了觀光、健身一體化的產業鏈。已經成為鄭州市發展的重要窗口,擴大了城市宣傳,極大提升了鄭州市的城市地位,擴大了有關贊助企業的影響力。鄭州市每年多項世界性、國際性的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使賽事、經濟、旅游得以融合和發展,促進體育產業新項目的開發,帶動旅游業、交通業、餐飲業等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1.4體育技能培訓業發展潛力大
拒不完全統計,近兩年,鄭州市中體倍力健身俱樂部、悅動體育俱樂部暑期培訓班共招生了3000余名青少年兒童參加游泳、網球等體育技能的培訓。此外,各區、縣(市)體育局系統、學校也積極利用體育場館、教練員等體育資源,開設各類體育項目的培訓班。2014年,鄭州市及行業協會培訓各種體育經營活動專業人員近800人。近年來,隨著中招體育制度的確立,針對中考的青少年體育技能培訓機構更是發展迅猛。僅2013年至2014年,鄭州市共舉辦了針對中考體育的培訓班超過200個。除此之外,涵蓋籃球、網球、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舞蹈等多個項目的體育興趣班也比較多。在近兩年來達到3000余個,學員超過10萬余人。
2.1行業發展優惠政策不足
2014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意見要求優化產業布局,改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體育服務業、體育用品業及相關產業結構,著力提升體育服務業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中介培訓等體育服務業。體育健身服務業作為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但較實質性配套政策還未出臺。由于具體可行的依據及相關政策并沒有出臺,地方有關部門在編制經濟、體育發展規劃中,只是較為籠統地把體育產業(體育健身服務業)歸納到一般文化事業及文化產業中,忽視了體育產業(體育健身服務業)的具體特性。在稅收制度中,體育經營項目也被歸為文化娛樂行業,稅收對其制定有較高的稅率征收制度,較高的稅收使得眾多體育服務機構不堪重負,在財政扶持、投融資優惠、水電優惠等政策方面也長期無法到位,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經營者的積極性,不利于鄭州
市體育健身服務業長期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2.2體育健身服務業經營成本較高
雖然目前鄭州市具有一定數量的體育健身場地設施,但動態變化非常大,多數體育健身場所不具備產權,場地設施建設缺乏合理規劃以及長效運行機制,一定程度上給市民群眾心理帶來了不確定性,抑制了健身消費的增長速度。因幾年來租金不斷高漲、水電仍然按商業經營計價等因素,導致經營成本較高,給多數長期靠租賃商業性場地經營的體育健身服務經營企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制約了體育健身企業的健身服務水平以及服務質量的提高,嚴重影響了體育健身服務業檔次和市場競爭力的提高。
2.3體育健身休閑服務場所的名牌效應有待提高
目前,象鄭州維體健身、中體倍力健身等具有一定投資規模和影響力的體育健身服務企業,在鄭州市體育健身服務業經營單位中占不高,處于小規模、分散化、無序競爭的經營狀態的體育健身企業占絕大多數,象我愛運動俱樂部、塑健身俱樂部等健身服務企業的經營內容還比較單一化,開展分立化、集團化、連鎖化經營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在這種氛圍下,就難以形成體育健身服務企業的品牌效應,如果要帶動整個城市健身服務業的整體性、全面性發展,必須存在一定數量的具有品牌影響力的健身企業集團,形成健身服務業的示范效應和協同學效應。
2.4市民體育消費理念需進一步加強
在鄭州市居民一般性的體育消費支出中,運動服裝、器材等體育用品等消費,仍然占到體育消費支出的80%左右。對于體育技能培訓、體育健身服務、體育休閑等更高層的消費所占的比重只有20%左右。體育健身服務的消費別人為可有可無,或被認為是單位的一種福利,花錢買健康的意識還沒有完全形成,在整個消費結構中,相對于市民整個消費支出的總額,存在著忽視體育消費的明顯傾向。
3.1以體制創新和政策扶持為前提
盡快落實2014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及即將出臺的《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的相關扶持政策,依據“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積極性,使鄭州民間資本的活躍性進一步提升,鼓勵各種民營資本以股份投資、聯合經營、混合所有等多種形式參與到鄭州市體育健身服務業的發展當中來。具體舉措如下:一是對開展大眾健身消費項目或一般體育項目的體育健身企業,實行少征稅或免稅政策;二是對個體私營資本經營的項目的體育健身企業,免征投資方調節稅;三是不斷拓寬投融資渠道,制定鼓勵各種社會資本向全民健身服務業投資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個體私營經濟進入全民健身服務業,充分發揮體制創新與政策扶持的積極作用。
3.2以提高現有場館利用率和加快場館建設為基礎
對現有體育場館進行徹底排查,挖掘現有體育資源的利用率,創造為廣大居民服務的各種機會。同時加快場館建設,一是建設單位應依據城市規劃,建設公共體育設施;房地產企業應在開發住宅小區時配套興建體育設施,為居民提供便利的體育健身休閑配套服務;二是要拓寬渠道,鼓勵和引導各類民間資本參與到鄭州市體育場館的建設的中來。比如通過股份制興辦體育場(館)等,在用地、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或者支持。這樣以來,在體育健身服務業的市場供需狀況以及未來市場發展的方向等發展方面的政策導向將由政府提供,并與社會資本共享,減少體育健身服務業投資行為的無序性和盲目性。
3.3以培養體育健身服務類人才為關鍵
通過體育專業院校、社會體育培訓機構、官方研修機構等多渠道培養體育健身服務業方面的高級應用性人才。通過市場調查,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聯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單位,構建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建立人才培養、就業、再提高的無縫鏈接。同時,提高體育健身服務業人才的待遇和社會認同,構建懂體育知識又懂經濟管理的復合型體育產業應用人才的成長路徑,使得健身服務企業能夠留住人才、充分發揮體育健身人才的功效;建立和完善體育健身服務業的職業管理機制,從人才培養到社會就業構成閉合回路,使得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經紀人等職業落到具體社會崗位的實處。
3.4引導體育健康消費為核心
體育消費是拉動體育健身服務業的直接動力,政府部門應通過政策宣講、媒體宣傳等多種手段積極宣傳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營造良好的體育消費氛圍;體育學者應進一步加大對不同健身人群的體育需求的研究,針對不同的健身人群,提出個性化的健身消費方案,挖掘不同層次體育消費的潛力;體育健身服務企業應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提供社會更為多樣化的健身服務,滿足健身人群的心理預期,形成健身需求的動機和行動生成。
參考文獻
[1]費瑛,宋華.體育健身服務業現狀認識與思考[J].湖北體育科技,2010(1):19-20.
[2]李相如.全民健身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0-103.
[3]卿前龍.休閑服務與休閑服務業發展[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303.
[4]章海榮,方起東.休閑學概論[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319.
[5]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視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13.
[6]肖林鵬.論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概念及其結構[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8(4):6-11.
[7]周慧.論小康社會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122-124.
作者簡介:馮振偉(1984—),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基本理論。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2(b)-0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