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人民檢察院 233010
?
執行和解制度的實務探析
王瑾
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人民檢察院 233010
[摘要]執行和解協議的達成與否取決于當事人自身的意愿,但在執行實踐中,法院的參與和促成是必不可少的。在此過程中,執行法官應當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針對不同當事人不同案件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
[關鍵詞]和解制度;執行;實務
(一)執行和解的概念與目的
執行和解是指在執行程序中申請人與被申請人經過協商讓步一致后達成協議,該協議通過對執行標的、義務履行方式、履行期限及義務主體的減讓、增加或更改來變更作為執行依據的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從而使原執行程序中止的制度。
執行程序與審判程序的不同之處在于,審判程序在于明確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以確認權利為目的。而執行程序的目的在于實現和落實已確認的權利義務關系,執行審判程序中作出的生效法律文書。執行程序的內在價值在于有效迅速的幫助申請人實現其已經清楚確定的權利,保障裁判結果的實現,減少不確定因素,促進社會穩定和諧。
(二)執行和解的性質與效力分析
對于執行和解的性質,目前學界說法不一,有學者主張應定位為私法行為,有的學者贊同訴訟行為說,有的學者則認為執行和解是訴訟行為和私法行為的綜合即“一行為兩性質說”。
本文更贊同執行和解兼具私法行為和訴訟行為兩方面的性質。一方面執行和解是當事人私法自治的表現,類似于民法上的單務合同,此時,申請人只享有請求對方給付的權利,而被申請人只承擔給付的義務。當事人享有對自己民事權利的處分權,只要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有權對自己的權利進行處分。這種處分權既包括對實體權利的處分,同時也包括對程序權利的處分。這也就意味著,執行和解協議既可以更改作為執行依據的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內容,也表示申請人放棄或暫時放棄依照執行依據強制執行被申請人的權利。另一方面,執行和解發生在執行程序中,是當事人之間以及當事人和法院之間存在的訴訟行為,執行和解協議一經達成得以實際履行,必定會對執行程序產生影響。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執行人員依法將其附卷或記入筆錄后,即可中止執行程序;當事人將執行和解協議履行完畢的,執行程序終結。執行程序中止后,當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和解協議的,依當事人的申請,恢復執行原生效法律文書,而不能申請法院對執行和解協議進行強制執行。
在執行實踐中,尋求和解的一般是申請執行人,申請執行人與被申請人達成的和解協議一般是以申請人的妥協為代價。試想,如果連作為執行依據的法律文書,被執行人都不能按要求履行義務,又怎能期望他履行于其無任何有利之處的和解協議呢。所以,執行和解被普遍認為是申請人的無奈妥協之舉。但本文認為,執行和解只是一種幫助當事人解決紛爭,平等協商的方法,甚至在某種情況下,也是當事人自行緩解矛盾和糾紛的方式。事物是變化發展的,當事人的主觀認識很可能與案件的真實發展情況存在很大差異,導致案件僵化難以得到執行,此時,可以通過執行和解來讓雙方當事人彼此協商、互相體諒,以期達到最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在執行實踐中,申請執行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自己的權利,而不得不選擇讓步放棄部分權利,這并非完全放棄自己的權利,而是一種盡可能使其權利最大限度得以實現的應變之法。
(一)執行和解中的欺詐行為與法院審查權問題
執行和解制度的設立是為了及時有效的處理矛盾化解糾紛,解決執行難問題,保護當事人權利。但在現實情況中,執行和解協議達成后,法院的強制執行程序中止,此時申請人的權利實際上是處于一種完全無保護的狀態。有些被申請人利用這種情況進行欺詐,如被申請人在達成執行和解協議后抽逃資金、轉移資產,使自己在和解協議規定的期限到來后喪失履行能力;還有些被申請人在達成執行和解協議時,利用自己手中權利不完整的財物抵債,如利用質押物抵債,這就可能侵害第三人的合法權益,雖然現有法律規定了案外人異議制度,但最終還是會損害到一方的權利,這不僅浪費司法資源走了彎路,使得執行和解協議形同虛設,甚至成為某些當事人別有用心的工具。
本文認為解決欺詐問題的關鍵在于當事人和法院的共同努力,賦予法院對于執行和解協議一定程度的審查權是核心。新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條規定: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自行達成和解協議的,執行員應當將協議內容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申請執行人因受欺詐、脅迫與被執行人達成和解協議,或者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八十六條: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可以自愿達成和解協議,變更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履行義務主體、標的物及其數額、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和解協議一般應當采取書面形式。執行人員應將和解協議副本附卷。無書面協議的,執行人員應將和解協議的內容記入筆錄,并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蓋章。從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看來,法院執行人員不需對執行和解的內容進行實質審查,只需要履行備案的職責。這也就導致了存在欺詐行為的和解協議不能得到有效排除,為今后執行難埋下伏筆。賦予法官對執行和解協議的實質審查權,確認執行和解協議的執行力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執行是一種程序,是一個過程,在這個程序和過程中也應當有裁判活動,這種裁判活動是整個執行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執行實踐中,執行人員已經實際進行著部分實質審查和裁判的工作,如第三人異議制度中審查處理案外人的異議,依職權或依當事人申請追加或變更被執行人等。從執行工作的現實需要來看,賦予執行機構執行法官適度的裁判權是十分必要的,由執行法官對執行和解協議進行實質審查符合程序經濟原則,有助于提高效率,方便當事人。
法院對執行和解協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審查。第一,審查執行和解協議是否是雙方當事人自愿達成的,是否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執行和解協議絕不能是在欺詐、脅迫、重大誤解的情況下達成的。第二,審查執行和解協議是否違反法律規定和社會公序良俗,是否損害國家、集體或他人的合法權益。經審查發現執行和解協議違背的,執行和解協議將不被法院準許,執行法官在向當事人說明后執行程序繼續進行。第三,審查被執行人是否具備履行和解協議的條件。當事人雙方達成和解協議后,執行法官要求被執行人說明履行和解協議的能力和條件,被執行人不能說明同時又不能提供執行擔保的,法院不認可和解協議的效力,以防止被執行人利用執行和解拖延執行甚至逃避執行的情況,此時執行程序繼續進行,法院將審查執行和解協議的情況記入筆錄。第四,加大對被申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制裁措施以保證執行和解協議的落實。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后,被執行人無正當理由不履行和解協議甚至轉移財產逃避執行的,恢復執行后要嚴肅追究被執行人拒不履行的法律責任,采取罰款、拘留等制裁措施。情節嚴重的,要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其拒不執行的刑事責任。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后,執行法官應告知被執行人拒不履行和解協議的法律后果并記入筆錄。第五,使當事人明晰執行和解協議風險責任的承擔。執行和解協議從其性質上講是建立在私法自治的基礎上,實質上是申請人、被執行人對自己權利義務的再次處分。被執行人在履行和解協議的過程中由于自身情況發生變化而喪失履行義務能力的,或其他原因造成執行不能的風險責任只能由當事人承擔,執行法官應將此情況告知申請人并記入筆錄。
(二)執行和解中的擔保問題
對于執行和解中存在擔保的,若執行和解協議未履行或未全部履行完畢,恢復執行后法院能否直接裁定執行擔保財產或追加擔保人為共同被執行人。對此,有的學者認為不能直接裁定由擔保人代為履行,也不能追加擔保人為被執行人,因為恢復執行后據以執行的依據是原生效法律文書,執行和解協議不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執行和解中的擔保不同于《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一條中規定的執行擔保。但本文有不同觀點,從法理上說,保證合同相對于主合同具有相對獨立性,執行和解協議中的擔保合同相對于和解協議這一主合同來說屬于從合同,當然地具有相對獨立性,當執行和解協議因未履行或未履行完畢而喪失效力時,其中的擔保條款并不當然隨之失效,擔保人仍應當對其擔保的標的承擔擔保責任,申請人可以向擔保人主張權利。從執行實踐上說,就執行和解中的擔保問題完全可以參照執行擔保的有關規定,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來看執行和解與執行擔保的目的一致,都是為了保障生效法律文書的順利履行。《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一條規定:在執行中,被執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并經申請執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決定暫緩執行及暫緩執行的期限。被執行人逾期仍不履行的,人民法院有權執行被執行人的擔保財產或者擔保人的財產。不管是從提供擔保的主體,還是適用否定性后果時需被執行人逾期不履行這一條件來看,都與執行和解中擔保相一致,因此在執行實踐當中完全可以適用此條規定。
(三)執行和解中是否應解除強制措施
在執行實踐中,雙方當事人在達成執行和解協議之前,很多時候被執行人的財產已經被法院采取強制措施查封、扣押、凍結,因此產生一個問題,執行和解協議達成后,在其約定的履行期間內是否要對被申請人的財產解除強制措施呢。執行和解協議達成后,法院的執行程序中止,若此時不解除強制措施似乎法院的執行程序未中止,與立法宗旨不相符。可是,若解除強制措施,難防被申請人不借此之機轉移財產,執行和解中止執行程序的法律效果可能是臨時的,一旦和解協議未得到全面適當履行,就可能恢復執行,而此時一旦因解除強制措施致使被執行人財產失控將導致申請人利益受到重大損失。本文認為,是否解除強制措施應當視情況而定,對于用于居住的不動產法院可以在程序上繼續查封直至執行和解協議全部履行完畢,以防止被申請人轉移財產,這樣既可以保證申請人的權益不受侵害也可以使財產得以利用。而對于被申請人必須利用的以恢復生產、提高履行能力的部分財產,為了便于執行和解協議的實現,在申請人同意時法院應當解除強制措施。同時,根據意思自治原則和處分原則,依申請人申請法院應當解除對被執行人財產的強制措施。
在執行實踐中,執行人員通過強制執行程序執結案件并非易事,糾紛難以化解,被執行人可能感到憤懣難平,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通過雙方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結案是更好的方式,因此執行人員可能主動提示當事人解決執行爭執的各種可能性,勸導雙方達成合意,但是要注意應當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愿,不能強拉硬拽,不能以任何方式壓制、脅迫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不能為提高結案率、解決執行難問題,強壓當事人進行和解。
雖然執行和解協議的達成與否取決于當事人自身的意愿,但在執行實踐中,法院的參與和促成是必不可少的。在此過程中,執行法官應當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針對不同當事人不同案件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如對于不方便或不愿與對方當面和解的,執行法官可以在適當條件下采取個別和解的方式。在執行和解協議的達成過程中,執行法官應當盡量化解雙方當事人的對立情緒,耐心了解當事人雙方的情況,注意雙方當事人利益保護的平衡,綜合法律和客觀事實形成合法合理的處理意見,加以適當的指導和引導,促使雙方化解糾紛。對于在和解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狀況,執行法官應及時客觀的作出評斷,冷靜理智的化解矛盾,為執行和解協議的達成鋪路。
參考文獻
[1]金俊銀.《對執行和解若干問題的探討》.《法律適用》,2005(09).
[2]田玉璽,雷運龍.《試論執行和解》.《人民司法》,2000(06).
社會保障|SOCIAL SECU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