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林 榕
(閩江學院管理學系,福州350108)
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貿區正式掛牌,標志著福建自貿區將建設成為制度創新的試驗田、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示范區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陸地港是國際供應鏈中的重要環節,既有助于港口擴大腹地、吸引貨源,又有助于區域經濟發展對外貿易、提高開放程度,對福建港口腹地的拓展、福建自貿區的建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福建省《關于加快港口發展的行動綱要(2014-2018年)》中,提出要拓展港口腹地,做大做強既有三明等四個陸地港,通過公、鐵、海、港聯運的功能,推動福建成為內陸省份的重要出海口[1]。因此,研究三明陸地港的發展現狀,構建競爭力評價模型評價港口競爭力,并制定陸地港的發展戰略,對建設福建自貿區、建設“一帶一路”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與借鑒作用。
我國的陸地港在綜合成功因素的基礎上快速崛起,如成都、西安、南寧、石家莊[2]:
(1)成都陸地港。因為成都離海港較遠,所以選擇長江上游的瀘州港作為中轉站,利用長江作為主要的內河運輸渠道“黃金水道”,兩地通過鐵水聯運快速發展。
(2)西安陸地港。作為經濟發展迅速且地處中部的西安,建成了以“西安國際港務區”為核心的陸地港,可概括為“一個中心,三大區域”:B型保稅物流中心,國際物流區、國內綜合物流區和物流產業集群區。
(3)南寧陸地港。地處西南部的南寧,對內擴展業務的同時,對外與南亞、東南亞等國家進行貿易對接,此舉可以促進西南地區對外貿易的中轉活動,增強沿海港口的貨源聚集能力。
(4)石家莊陸地港。地處華北的石家莊,交通四通八達,實現了公、鐵、陸、海、空的多式聯運。由于石家莊毗鄰天津、青島等國際化的集裝箱港口,也就形成了石家莊陸地港與沿海港口的無縫對接。
三明陸地港位于三明沙縣水南城區,由福建鐵路投資發展總公司、廈門港務集團、三明現代物流園區三方共同投資。三方的投資比例是44∶46∶10,其中廈門港務集團投資比例最大,是主要的項目業主。該項目總投資4億元,規劃總面積1000畝,一期工程開發460畝。
三明陸地港靠近三明北站,匯聚向莆、南三龍鐵路、鷹廈鐵路三線。此外,三明陸地港還緊靠三明機場(籌建)和國家級公路205國道,公、鐵、海多式聯運功能齊全,交通干道可通達福建省沿海的福州港、廈門港和湄洲灣港。項目規劃建設輻射福建和江西兩省的中心型綜合物流園區,集堆場、倉儲、貨代、報檢等為一體,能夠促進福建省閩西北地區與沿海港口的無縫對接。
1998年,三明市與廈門港務合資建立報關報檢中心。2004年,三明與廈門的鐵海聯運業務開通,為三明陸地港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業務前提。自建成以來,三明陸地港積極配合海關、國檢等港口查驗部門,加強與港務、鐵路部門的交流溝通,將報關報檢機構以及相應的硬軟件服務轉移到陸地港,實現了與廈門港、馬尾港的直接通關,實現了“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成為高效便捷的“出海通道”。與此同時,政府大力支持物流業的發展,鼓勵企業投資公共物流項目,設立第三方物流企業。對在三明新設立注冊資金在3000萬元以上、年新增納稅額在10萬以上的物流企業,三年內對其所繳納稅金按縣級實得財力增收部分的50%給予獎勵扶持[4]。
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優越,與臺灣相對,福建自貿區最大的特色在于對臺,未來將在產業合作、服務貿易、貨物貿易、兩岸便利往來以及兩岸金融合作方面開展一系列深度合作。同時,比鄰浙江、江西及廣東,臺灣與這些內陸地區成為三明陸地港的主要貨物來源地。此外,三明市生產產品所需的原料大多來自海外國家,如美國、日本和德國等,每個月有10萬多個貨柜來自這些國家。自從在三明建立陸地港之后,依托陸地港平臺,三明地區有48家企業向國際上16個主要港口進出口貨物,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5]。
因子分析就是使用幾個因子來描述多個指標或因素之間的聯系,較為密切相關的幾個變量歸為同一個類,每個類型的變量成為一個因子,用少數的因子反映大多數原始數據信息。因子分析采用SPSS操作分析,根據一定的條件自動設定,只要是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進入分析,這樣將科學有效地避免人為偏袒造成的結果誤差。
(1)競爭力評價指標選擇的原則。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建立評價模型的基礎,故指標體系要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等特點,所選的指標要使分析評價結果具有客觀性和可確定性。
(2)港口競爭力指標體系的確定。根據上述評價指標選擇的原則,參照各類對陸地港進行闡述的文章,本文選取了2個分類9個關鍵指標作為三明陸地港的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6],如表1所示。

表1 港口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
通過查閱三明市統計年鑒和相關網站的統計數據,對上文9個指標的原始資料進行了整合,再借助SPSS17.0軟件處理數據并進行因子分析。通過整理各個數據得到了9個指標的原始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三明陸地港所在地經濟發展狀況的原始數據表
由于各個指標的自身因素,需要用軟件SPSS17.0將原始數據標準化處理,再計算出各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并判斷所選指標是否適合作因子分析。港口競爭力評價的9個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如表3所示。

表3 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
從表3中可以看到,所選的指標大部分相關系數都較大,這說明大部分指標之間都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可從其中提取出公共因子,進行因子分析。
利用SPSS17.0統計軟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通過計算解釋的總方差和碎石圖來確定公因子的個數及方差貢獻率,并由此計算因子載荷矩陣。
表4是提取公因子方差,即因子分析的初始解,它表示了所有變量的共同方差數據,從提取后的結果可知,9個變量被提取的比例大都是90%以上,這說明提取的公因子解釋能力是比較強的。

表4 提取公因子方差

表5 解釋的總方差

圖1 碎石圖
從表5可以看出,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有2個,分別是成分1和成分2,且所提取的兩個公因子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了95.95%,說明這兩個公因子反映了絕大部分信息,即反映原始變量信息達到了95.95%。因此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較合理。而且,從圖1碎石圖中也能夠看出,從第三個公因子開始,其特征值已經低于1,并且其以后的曲線開始變得平緩,這說明選取的因子數目為2個是較為合適的。

表6 因子載荷矩陣
觀察表6因子載荷矩陣,可知9個指標在提取的兩個公因子上的載荷并不明確,致使這兩個公因子的實際經濟意義較為模糊。對此,通過將因子成分矩陣進行旋轉,使因子載荷重新分配,從而使得載荷更加明確,有利于解釋公因子的實際意義。
借助于SPSS17.0統計軟件,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轉法對因子進行旋轉,而后得到新的因子載荷矩陣,對公因子重新命名并解釋其實際的經濟意義,如表7所示。

表7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因子旋轉后,在第一公因子上有較大負荷的指標有: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第三產業增加值、貨物運輸總量、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額等,可將第一公共因子命名為港口的外部影響因子,即F1;而外貿進出口總額、工業平均地價等指標在第二公共因子上的負荷較高,表明了港口的基本情況和發展潛力,可將其命名為港口的發展潛力因子,即F2。
借助于SPSS17.0統計軟件,可得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及相應的評價指標公共因子的得分情況,如表8所示。據此,可以相應的公因子方差貢獻率為權重計算得到各港口的綜合得分,并進行排序,結果如表9所示。
從表4-7可看到,主成分F1中陸地港規劃面積所占比例最小,F2中陸地港規劃面積所占比例較大,說明三明陸地港系統的總體發展水平良好,無明顯的發展缺陷,唯一不足的是三明陸地港發展的前幾年,城市群的基礎設施投資水平較低,導致其發展水平較低。而后,隨著政府的輔助支撐、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快速擴大,為起點較低的三明陸地港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表8 因子得分系數矩陣

表9 三明陸地港近5年的競爭力綜合評價表
在港口受外部影響的因子F1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增加值和外貿進出口總額所占的比例較大,說明三明陸地港受這兩方面影響較大,應該著手控制其穩定性。送達三明或路過三明的貨物量能夠為三明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如在三明存儲貨物等待發貨,在三明理貨拼箱和集散貨物,在三明倉儲貨物等待報關等,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能提高三明當地的就業率,進而壯大陸地港的經濟能力。由于國內貿易量是有限的,三明大力發展出口貿易,“一帶一路”上的國家與地區,以及傳統的出口大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與日本等都成為三明市主要的貿易合作伙伴。與日俱增的貿易量讓沿海港口應接不暇,也讓三明陸地港的業務工作量增大,同時也為港口發展帶了更多的契機。
在港口發展潛力的因子F2中,陸地港規劃面積和固定資產投資所占比例較大,說明三明陸地港想要在福建省內陸地區占據一定地位,應該從這兩方面出發。港口的面積取決于企業商戶的投資,固定資產投資決定了港口的面積大小以及港口的實力大小。因此,若要將港口產業發展壯大,商家、店面、車輛和停車位的擁有數等都是決定港口面積大小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社會各界的資產投資為港口增加財力物力人力提供了最基本資助,使其擺脫了資金不足的艱難窘境。總之,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陸地港面積和所在地的固定資產投資,為港口提供了穩定的發展后臺,也為港口提升了潛在的競爭能力。
作為綜合服務集成者的現代化港口,在服務供應鏈中的作用愈顯重要。綜合服務的服務模式由固定式的向固定式兼容柔性化轉變。柔性化服務的主旨是以人為本,在港口服務中就是以客戶為主,為客戶提供以“低成本、高效率”為主的準確且完善的物流服務。發展中的三明陸地港通過學習達到了強化效果,即在供應鏈中形成網絡體系,以增值服務思想為中心,整合上下游供應鏈上的企業,不斷拓展和延伸港口綜合服務。
陸地港就是沿海港口的業務延伸,在沿海港口完成的申報、查驗等程序都能在陸地港完成。與沿海港口的聯動發展通過功能聯動、規劃聯動、信息聯動、運營聯動,外加聯動模式下的監管來完成[7]。陸地港與港口之間的聯動直接影響整個供應鏈流通的順暢和港口腹地的擴大以及貨源的增加,進而影響沿海港口的功能發揮和競爭能力的提升。三明陸地港的主要項目合作者是廈門港務、福州港務、湄州灣港務等。
為適應資源優化配置和總成本下降,內陸港的鐵海轉運中心應作為鐵路集裝箱運輸和內陸集裝箱多式聯運的重要環節。三明地處福建省中西部,靠近廣東、江西與浙江省,在建設三明陸地港的同時還應加強與鄰近省份的銜接建設。依托鐵路的優勢,積極發展與鄰省相關產業的上下游產業的對接,促進相關配套項目的延伸,加強與鄰省的分工合作,拉長產業鏈。
為了把港口的功能移植到內陸,實現內陸也能完成與沿海港口一樣的業務,建立基于 EDI、RFID、GPS、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陸地港信息平臺,即專門完善物流活動的第四方物流。由于單靠第三方物流來組織控制是不夠的,因而還需采用合作方法的第四方物流的知識支持和資源納入。這將服務于整個物流環節參與者的業務和信息共享,為三明陸地港提供即時共享且更為專業的物流信息平臺,通過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來提高港口的作業活動效率和服務能力。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訪問東盟國家時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8]。國內各沿海港口積極響應號召,推出新一批重點項目,加快基礎建設的互聯和互通,擴大國際經貿合作的機會。作為自古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福建,福州港、廈門港與湄州灣港成為重點建設的沿海口岸。福建自貿區最大的特色在于對臺,未來將推動臺灣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在自貿試驗區內集聚發展,重點承接臺灣地區產業轉移。在擴大服務貿易開放方面,福建自貿區將進一步擴大運輸、通信、旅游、醫療等行業對臺開放,將在運輸和商貿、電信、建筑業、產品認證、工程技術、專業技術等8大服務領域加強合作,尤其是跨境電子商務。三明陸地港應抓住機遇,對重點行業、領域提供專項服務,與沿海各港深入合作,擴大集聚輻射功能,攬闊中部地區的貨源,進而不斷拓展經濟腹地。
[1]王瑩,余鵬.福建省陸地港發展對策研究[J].閩江學院學報,2015(1):34-42.
[2]曾倩琳,陳賓.構建海峽西岸經濟區無水港芻議 [J].福建財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3):6-9.
[3]欒登.無水港運作模式探討 [J].中國水運,2011,11(4):33-36.
[4]沙縣人民政府門戶網.沙縣扶持服務業和總部經濟發展優惠政策[EB/OL]. [2012-10-24].http://wap.fjsx.gov.cn/zstz/ShowArticle.asp?ArticleID=29534.
[5]三明商會.三明陸地港2013年進出口總貨值達17億美元[EB/OL].[2014-02-10].http://www.szssmsh.com/index/jxxw/2014-4-15/2014415LFpRErKZBB171935.shtml.
[6]王瑩,王健.AHP-Fuzzy在無水港發展潛力評價中的應用[J].現代物流,2010,32(4):68.
[7]蔡玉鳳,陳寧.無水港與沿海港口聯動發展研究 [J].中國港口,2009,10(5):26-27.
[8]人民網.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EB/OL].[2014-03-05].http://world1.people.com.cn/GB/8212/191606/374837/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