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若文(上海應用技術學院 上海 201418)
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方式與社區居民健身行為交互關系研究
□ 王若文(上海應用技術學院上海201418)
隨著社會體育的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對社區居民健身行為的影響日趨重要。本文運用問卷調查和數理統計法,研究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方式對社區居民健身行為的影響。結果顯示:占半數以上的被調查社區居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健身知識和技能指導表示滿意;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組織形式呈現多樣化特征;社區居民對健身知識與技能指導的滿意度與健身鍛煉行為呈高度顯著性關聯,基本呈線性關系;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組織形式與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行為呈顯著性關聯,其中,鍛煉點負責人定時制組織形式對社區居民經常鍛煉行為影響力更大。同時,針對研究結果從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及其指導組織形式的視角提出若干建議。
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方式社區居民健身行為交互關系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進程、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區居民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健身已成為社區居民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對社區居民健身行為的研究也倍受社會的關注。學者王港,吳健春指出[1]“社會體育工作開展的如何,一個關鍵的因素在于如何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在社會體育活動中的作用,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已成為體育服務業發展水平的一個標志,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對于社區居民健身活動開展的作用將越顯重要”。為此,重視社會體育指導員與社區居民健身行為關系的研究,對推動社區居民健身活動開展有其現實意義。
本文運用問卷調查法,通過對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方式與社區居民健身行為的交互影響研究,揭示社會體育指導員對社區居民健身行為影響。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上海市部分社區開放的鍛煉點、健身園、日常鍛煉場地等健身場所參與健身的社區居民為研究對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有關城市居民體育生活方式有關的材料,以及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為研究作理論上準備。
2.2.2、問卷調查法
按社會問卷的通用要求,自行設計“社會體育指導員與城市居民體育生活方式”調查問卷,并通過問卷調查進行實證性研究。依據隨機抽樣原則,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200份,其中男性109人,占總人數的54.5%;女性91人,占總人數的45.5%。為保證問卷調查質量,問卷的填寫方式采取調查員請被調查人當場填寫、當場驗收、當場收回的辦法。根據本研究需要,我們在200份有效問卷中進行了社區居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知曉度統計,獲得研究所需要的“知曉”人群樣本189人(見表1)。

表1 社區居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知曉度調查統計結果
3.1、社區居民體育鍛煉狀況
調查統計結果顯示(表2),在知曉社會體育指導員社區居民群體中,經常參加鍛煉的占48.5%,偶爾參加鍛煉占41%,很少參加鍛煉的占10.5%。從鍛煉人數的比例看,有超過50%的人未能達到“每周身體活動頻度3次(含3次)以上”的我國體育人口判定標準,社區居民體育鍛煉意識還有待提高。

表2 社區居民體育鍛煉狀況N=189
3.2、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社區居民健身活動的組織形式
調查結果顯示(見表3),社會指導員指導社區居民健身活動的組織形式,可分別主要歸納為“社區健身鍛煉點負責人定時制組織形式、社區體育指導員定時制組織形式、有需要時可以直接尋找社會體育指導員形式和其他方式”四種類型。其中,以社區健身鍛煉點負責人定時組織為形式的占33.3%,以社區體育指導員定時組織為形式的占18.5%,以有需要可以直接尋找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指導為形式的占24.9%,以其他方式為指導組織形式的占23.2%。這說明,隨著社區體育發展和社區居民健身活動的需求,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社區居民健身的組織形式日趨多樣化。

表3 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社區居民健身的組織形式 N=189
3.3 社區居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滿意度
3.3.1 社區居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知識指導的滿意度
調查統計結果顯示(表4),社區居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知識指導滿意的有127人,占總人數的67.2%;不滿意的有62人,占總人數的32.8%。這說明,占一半以上被調查者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健身知識指導是肯定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知識指導尚不能完全滿足社區居民對健身知識的需求。

表4 社區居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知識指導的滿意度N=189
3.3.2 社區居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技能指導的滿意度

表5 社區居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技能指導的滿意度N=189
調查統計結果顯示(表5),社區居民對所在社區體育指導員健身技能指導表示滿意的有122人,占總人數的64.6%;不滿意的有67人,占總人數的35.4%。這表明,社會體育指導員對社區居民健身技能指導的現狀得到了超過半數被調查者的認可。但是,要達到完全滿足社區居民對健身技能指導的需求還存在一定的距離。
3.4、社會體育指導員與社區居民健身行為交互關系
為了進一步分析社會體育指導員對社區居民健身行為的影響及兩者間相互關系,本研究運用社區居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健身知識、技能指導滿意度及體育指導員指導組織形式與社區居民體育鍛煉狀況作相關檢驗,以揭示社會體育指導員對社區居民健身行為的影響。
3.4.1、社區居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健身指導滿意度與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行為的相關分析
X2檢驗結果顯示(表6),社區居民對健身知識指導的滿意度與體育鍛煉行為呈高度顯著性關聯(P<0.01)。同樣,表7的X2檢驗結果也顯示,社區居民對健身技能指導的滿意度與體育鍛煉行為也呈高度顯著性關聯(P<0.01)。從表6和表7的具體數據看,社區居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技能和知識指導滿意的群體中,參加鍛煉的情況較好;相反,在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技能和知識指導不滿意的群體中,參加鍛煉的情況就相對較差。這表明,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行為對社區居民健身行為可產生重要的影響;讓社區居民滿意的指導對社區居民參加鍛煉起到積極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表6 社區居民對健身知識指導的滿意度與體育鍛煉行為關聯度N=189

表7 社區居民對健身技能指導的滿意度與體育鍛煉行為關聯度N=189
3.4.2、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健身指導組織形式與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行為的相關分析

表8 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健身指導組織形式與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行為的關聯度N=189
X2檢驗結果顯示(表8),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健身指導組織形式與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行為呈現顯著性關聯(P<0.05)。從表8的具體數據看,在經常鍛煉的人群中鍛煉點負責人定時組織形式中的人數最多,而其他三種形式中的人數基本相同;在偶爾參加鍛煉的人群中社區體育指導員定時組織中的人數相對較少外,其他三種形式中的人數基本相同。這說明盡管不同的指導組織形式都有其特點和其適合于不同的鍛煉人群,但具體數據表明,鍛煉點負責人定時制組織形式對社區居民經常鍛煉行為影響力更大,換言之,經常鍛煉的人群更愿意接受鍛煉點負責人定時制組織形式。
4.1、結論
4.1.1、在參加健身鍛煉的人群中,達到我國體育人口判定標準中“每周身體活動頻度3次(含3次)以上”的人數比例不高,社區居民體育鍛煉意識還有待提高。
4.1.2、占半數以上被調查的社區居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健身知識和技能指導是滿意的,但是,還不能完全滿足社區居民對健身知識和技能的需求。
4.1.3、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組織形式呈現多樣化特征。在指導組織形式中,社區健身鍛煉點負責人定時組織形式相對居多,并與社區體育指導員定時組織形式、有需要時可以直接尋找社會體育指導員形式和其他方式共存,服務于社區居民健身活動。
4.1.4、社區居民對體育指導員健身知識和技能指導的滿意度與體育鍛煉行為呈現高度顯著性關聯。令社區居民滿意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知識和技能指導,能對社區居民經常參加鍛煉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1.5、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健身指導組織形式與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行為呈現顯著性關聯,其中,鍛煉點負責人定時制組織形式對社區居民經常鍛煉行為影響力更大。
4.2、建議
4.2.1、進一步加強對各級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使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指導水平進一步提高,不斷滿足社區居民科學健身需求。
4.2.2、加強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分級基礎上的分類培養,不斷滿足社區居民不同群體健身的個性化需求。
4.2.3、大力培養優秀社會體育指導員,通過優質指導使更多的社區居民的投入到體育健身活動中來。
4.2.4、要根據不同社區的特點,并結合社區體育指導員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具有社區特色的多樣化體育健身組織形式,以滿足不同社區居民多元化健身需求。
4.2.5、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尚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體育的條件下,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效率,關注社區居民健身指導過程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1]王港,吳健.春城市社區全民健身系統的構建與功能[J].湖北體育科技,2001(1)
[2]周進國.在近20年來我國社區體育研究綜述:兼論一個社會分層的新視角[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年24卷2期
[3]宋榮凱.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研究現狀及發展建議[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6月,第29卷第6期
[4]張雪蓮.我國市級體育社團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現狀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