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文盛 Yuanlong Liu Zeljka Vidic 孔瑞云 劉小璐(.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 金華 3004;.西密歇根大學 卡拉馬祖 密歇根 49008)
中美青少年網球競賽體系構建的比較研究
□ 何文盛1Yuanlong Liu2Zeljka Vidic2孔瑞云1劉小璐1(1.浙江師范大學浙江金華321004;2.西密歇根大學卡拉馬祖密歇根49008)
對中美兩國青少年網球競賽體系構建進行比較研究,以期揚長避短,進一步推動中國網球運動的發展。通過研究發現,從中美兩國青少年網球競賽體系的構建及其運行效果來看,有以下一些相似和不同:青少年競賽體系的整體構建框架基本相同但管理模式不同,盡管在競賽組織機構上中美都采用三級管理模式,但中國是分層管理,而美國是垂直管理;從競賽體系運行效果來看,在賽事舉辦的數量、組織的靈活性、運動員參賽人數和參賽數量、高水平運動員培養的區域分布合理性等指標上美國明顯優于中國;運動員成材率中國約高于美國;在賽事積分體系上美國比中國構建得更完善和統一;賽事資金來源上美國通過收取報名費基本能做到以賽養賽,中國則以政府撥款為主等。中美青少年競賽體系構建形成3個各具特色的運行原則:選拔性、精英性、行政性和全面性、服務性、盈利性。對于中國網球運動發展來說,要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網球競賽水平應對以下幾點發展戰略進行調整:設立更多有針對性、全方位、多層次覆蓋各年齡階段不同水平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賽事;強化賽事服務意識;建立合理的盈利性競賽體系;構建垂直運行的、統一的賽事管理模式;加強競賽活動整體布局的合理性。
網球青少年運動員比較中國網球協會美國網球協會競賽體系構建
國家網球發展戰略和競賽體系建構對本國網球運動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中美兩國有著完全不同的網球運動發展歷史與進程。隨著中國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網球運動在中國快速發展。學習吸收世界先進國家的青少年網球競賽體系管理經驗,完善和改革中國網球運動的發展戰略,是中國青少年網球運動繼續前進的推動力。
美國網球協會(USTA)是美國網球運動最高管理機構。成立于1881年的USTA是一個不斷進步發展的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組織,它的志愿者、專業工作人員和財政資源都為唯一的宗旨工作:發展和促進成長中的美國網球運動。因此,美國網球競賽活動自1881年美網公開賽以來經過130多年的發展,在USTA大力推動和精心組織下,競賽體系的構建方面已相當成熟,為美國青少年運動員通過競賽脫穎而出搭建了很好的平臺。美國運動員自公開賽時代以來至2013年3月31日止總共奪得大滿貫單打冠軍頭銜男子51個、女子76個,遠超世界其他國家運動員。不論從運動員的培養、競賽體系的構建、大眾參與的熱情以及市場培育的成熟度來說,USTA都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中國的網球競賽從1910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就已開始。中國網球協會(CTA)作為中國網球運動最高管理機構,成立于1953年,是一個非盈利性社會組織。中國第一次舉辦國際性比賽是1993年的ITF男子巡回賽,并以此作為中國網球溶入國際網球運動發展標志。隨著中國網球運動蓬勃發展,CTA構建起國家級網球競賽體系,從青少年賽到中國網球公開賽和上海大師賽等世界頂級職業賽事,為中國運動員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全面的中國網球競賽體系在逐步形成中,并快速發展。中國運動員至今已獲得過2個大滿貫女子單打、3個女子雙打和1個混雙冠軍,但整體的發展還只是處于初級階段。
運動競賽是競技運動最精彩、最活躍的表現形態,是體育運動最具挑戰性、最有凝聚力的核心環節。網球競賽是網球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充分展示運動員訓練成果的舞臺,青少年網球競賽活動是迅速提升運動員競技水平的平臺。百年前中國改革的先驅梁啟超先生曾寫道“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中美兩國網球協會的發展戰略里,對青少年網球競賽活動開展,都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因此,如何開展青少年網球競賽活動,是中美兩國網球運動管理機構千方百計要抓好的重要工作。盡管全世界各國網球競賽體系在ITF、ATP和WTA的大力推動下,已基本形成如圖1所示的路徑,但每個國家在考慮到國內的情況下,具體針對青少年競賽的組織體系卻有很大不同,雖然基本目的都是為了推動青少年網球發展,但各自的追求目標以及達成目標的路徑各有特色。由于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政府對網球運動的支持力度,民眾對網球運動的關心程度和參與熱情,人口形態,地域分布等等眾多原因,形成了各自不同特色的青少年網球競賽開展形式。

圖1 中美青少年網球比賽發展路徑
總的來看,網球競賽體系的主要構成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競賽組織機構、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觀眾、志愿者、社會贊助、媒體傳播等。由于青少年網球比賽一般不允許教練員進行指導(除團體賽外),教練員對青少年網球比賽的作用部分將留待以后的文章中另行討論。
目前關于網球競賽體系發展戰略的研究很少。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從戰略方面,更新觀念,轉變政府職能,推進協會實體化進程;為國爭光,擴大網球的練習人口基數,建立新型投入機制及其管理模式,強化舉國體制優勢;健全和完善與職業化相適應的協會管理機制等成為中國網球“職業化”必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從管理方面,我國網球管理模式包括政府管理型和社會管理型,完善我國網球運動員管理模式需要借鑒國外網球管理模式中適合我國網球運動發展的方式,完善市場運作機制等;完善競賽制度,積極培育網球市場、促進網球產業開發等措施來推動和促進我國競技網球運動持續、健康發展。從運動員培養角度來看:我國競技網球運動員人數近年來呈逐年上升態勢,但總人數只有900多人。從地域分布看,東部人數最多,西部人數最少。參加國內、外比賽少等因素是制約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的極大障礙。
在兩國網協對青少年網球競賽體系構建目標等相關的內容中,USTA特別指明的是:促進和發展從當地社區網球到頂級職業賽事的所有水平的美國網球運動。CTA在2002年章程里指出:推進《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奧運爭光計劃綱要》的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里實施對象和重點提到:全民健身計劃以全國人民為實施對象,以青少年和兒童為重點;《奧運爭光計劃綱要》的主要任務是:1994年—2000年是要以奧運會奪取優異成績為最高目標,2001—2010年是繼續保持亞洲領先和奧運會上金牌數排名前列地位,2011-2020年是繼續在奧運會等國際大賽上取得優異成績,為國爭光。
目前國內對網球競賽體系的研究較少,還沒有發現有中美兩國在網球競賽體系比較方面的研究。因此,比較兩國青少年網球競賽體系的構建,以期發現中美兩國青少年網球競賽體系的構建有何效果?對我國青少年網球運動的發展有何借鑒?

圖2 中美2011年青少年網球比賽組織結構
2.1、研究對象
本文主要研究對象是美國和中國參加網球競賽活動的18歲以下(U12、U14、U16和U18)各年齡組青少年,同時也包含部分成年職業網球選手。
2.2、研究方法及數據提取
對美國網球協會(USTA)、中國網球協會(CTA)、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國際網球聯合會(ITF)、世界職業男子網球協會(ATP)和世界職業女子網球協會(WTA)官方網站有關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列表和分析。
Kalamazoo地區YMCA網球總監提供了美國青少年三級網球競賽組織構架和組織方式的情況。
實地調查2011年中國青少年網球年終總決賽(大連,遼寧)現場,2012年美國青少年網球年終總決賽男子組(Kalamazoo,Michigan)現場。
對2011年中國年終總決賽運動員的問卷取樣調查,得到當年年終排名前36各組男女運動員一年內所有參加過的單雙打比賽次數、比賽場數、比賽盤數的取樣結果。
在USTA官方網站上采集的數據有:美國網球協會USTA的宗旨,USTA青少年競賽區域劃分,2011年內所有的國家級青少年比賽數量和比賽時間,2011年終排名前36名各組男女運動員一年內所有參加過的單雙打比賽的參賽次數、比賽場數、比賽盤數和地域分布,2010年所有參加過全美國家級比賽并有積分的男女運動員數量。
在CTA官方網站上采集的12、14、16歲組青少年網球比賽數據有:中國網球協會的宗旨,2011年所有國家級青少年比賽數量和比賽時間、2010年所有參加過全中國家級比賽并有積分的男女運動員數量。
在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廣州體育局、東莞體育局官方網站采集的信息有:《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奧運爭光計劃綱要》。
在ITF官方網站采集的數據有:2011年中美青少年運動員參加ITF比賽的人數和次數、在ITF里的世界排名前1000內兩國青少年運動員數量和排名情況;對CTA的實地調查取得2011年年終排名前36名各組運動員的區域分布。
在ATP和WTA采集的數據有:2012年世界排名前1000內兩國男女職業運動員的數量和排名情況。
3.1、中美兩國青少年網球競賽組織機構
美國的青少年網球競賽活動幾乎全部由USTA負責,組織方式按照垂直管理,劃區并按照10個等級進行,全國的競賽活動都能采用統一標準進行,有利于不同地區的競賽組織。
中國青少年網球競賽活動則由CTA負責組織全國性活動,省級體育行政部門負責省級地區活動,地市區縣級則組織更小行政區域的網球活動,上下各級相互之間有一定的垂直領導關系,但在網球競賽活動中并無直接的管理。所以中國青少年競賽活動基本就分成了三層管理模式,層與層之間、同層不同區域之間形成斷裂,相互之間并無太多溝通與交流,因此往往各行其政。
3.1.1、中美兩國青少年網球競賽活動的組織方式
美國和中國的網球競賽活動組織都按照“三級體系”進行。整個美國的青少年比賽是按照三級體系進行管理的,6級水平以下的賽事由小區管理,1-5水平的賽事是由大區進行管理,全國性青少年比賽則由USTA國家辦公室管理。比賽的等級劃分是由USTA首先做出全國性比賽安排,分配給各大區不同等級比賽,大區則按所分到比賽進行安排,分配各小區不同等級比賽,然后由俱樂部競標申辦。
中國則是由CTA組織全國比賽,省體育局組織全省比賽,各地市體育局組織市區縣的比賽。在第一級全國性比賽組織中,兩國的組織形式差別不大,但運行方式各異,由USTA和CTA直接組織進行。在第二級大區域比賽中,USTA將全國分成17大區域進行,布局里同時考慮到地域因素和運動員競技水平因素,并非簡單按照行政地域進行劃分。網球開展好,運動水平高、參與人數多的州甚至劃分出兩個區域,而相對落后的地區也可以8個州劃成一個區域。中國的二級競賽則是由省級體育行政部門組織,所以嚴格按照行政地域進行劃分。這樣有可能導致運動開展好的地區水平發展更快,而不利于促進相對落后地區網球運動的開展。在第三級地區性的比賽體系中,USTA在大區域里又分成若干個小區,統一指揮組織比賽;中國的比賽是在市縣體育局的組織下進行,也是嚴格按照行政區域劃分。

圖3 中美青少年運動員參賽條件
3.1.2、競賽活動的舉辦
從2011年兩國舉辦的18至12歲組青少年網球比賽的次數上來看,美國USTA共舉辦了8375次青少年比賽,其中全國比賽為561次,大區域比賽2530次,小區域比賽5284次,比賽地點遍布全國各地,比賽項目由承接方根據舉辦條件自行申請,比賽時間基本都是從星期五下午開始到星期天進行。采用這樣面廣量大、短平快的比賽組織方式更利于各地承接和青少年參與比賽,同時很好地解決了學習與競賽時間上的沖突,能迅速帶動全國青少年網球運動競賽的普及與開展。
中國CTA舉辦全國性比賽73次,各省級體育部門共有31個組織區域級比賽,各1-2次,全國市級行政區域283個,最多只有1/10一年內舉辦1-2次青少年網球賽,所以中國每年舉辦的青少年網球最多不超過170次,如果考慮分組等情況以便與美國進行比較,那么中國一年內舉辦的不同項目青少年網球賽不超過1000個;辦賽地相對集中,青少年比賽項目較全,每個舉辦地幾乎都要同時承辦男女項目的16至12歲組各項比賽,比賽時間較長,每次比賽大都為完整的一周時間甚至更長,由于舉辦次數較少,有些比賽還采用連續2周時間進行,這樣的競賽方法對承接比賽有較高的要求,對運動員兼顧學習與比賽也提出較高的要求。
3.1.3、積分體系
美國青少年比賽的按比賽級別分為三種不同積分:小區域積分、大區域積分和全國積分。小區域和大區域積分可以按1/2或2倍相互轉換,但區域積分不能和全國比賽積分相互轉換。美國青少年運動員參加比賽全部以所得積分作為參賽條件,只有高等級的比賽有一定的獎品。贏得比賽主要以積分作為獎勵。積分越高越可以參加高級別的比賽,積分低則只能參加較低級別比賽。
中國青少年運動員參加比賽絕大部分是以單位為整體,參加比賽是單位同意為條件,贏得比賽也以積分作為獎勵。但不同層次比賽的積分并不通用,同一層次比賽積分只是作為下次比賽種子排位所用。
3.1.4、賽制
美國青少年比賽所采用的賽制比較靈活,一般來說單打比賽均采用3盤2勝制,低等級比賽決勝盤一般采用搶10分制;而高等級比賽有可能在四分之一決賽后完全采用3盤2勝制;雙打比賽則視比賽和場地情況采用上述的3盤2勝制或一盤8局制進行。
一般比賽采用單淘汰附加安慰賽制,只有當人數少于等于4人時比賽才有可能采用循環制,這樣可以保證每位運動員參賽至少能打2場以上比賽。
中國青少年比賽全國賽基本采用3盤2勝單淘汰制,由于項目全,人數多,基本不安排安慰賽;省級和市級比賽的賽制則五花八門,并無統一的賽制規定,往往是以各地具體場地條件和時間安排靈活規定賽制。
3.2、中美兩國青少年參加競賽活動情況
由于中美兩國網球協會的宗旨不同,導致推動青少年參加網球競賽手段也不盡相同,形成了以下一些不同特點:
3.2.1、運動員參賽資格
在運動員參賽條件上,美國是按照運動員水平進行比賽設置,將全年比賽分10個積分等級,運動員按照自身積分進行比賽報名,如積分不夠則無法報名參加比賽。這樣的方式可以促進運動員多報名參賽,贏取更多積分以便參加更高級別比賽,但不利于天斌極高的選手迅速加入到頂級比賽中,無法促使運動員跨越式發展。
中國則是相對嚴格按照地域區劃參加比賽,參加全國比賽的運動員一般由省級體育管理部門選派,參加省級比賽由市級體育管理部門選派,參加市級比賽由區縣級體育管理部門選派,這樣一刀切的辦法不利于青少年運動員自由流動,特別是目前未能處于領先水平的運動員,從比賽成績上難于獲得正向的反饋。
3.2.2、青少年運動員的人口數量
從兩國2010年參加青少年12、14和16歲組全國性比賽的網球運動員的人口數量來看,美國有積分的運動員共有4464人,男子2277人,女2187人;中國有積分的運動員共有616,男子321人,女子295人。中國能夠參加全國比賽的青少年運動員人口只有美國的13%左右。

圖4 2010中美青少年參加全國性比賽人數
3.2.3、青少年運動員參賽情況
通過對兩國2011年終排名前36的各組青少年運動員參賽次數的統計,美國運動員每年參加60場比賽以上占總數的68.52%,中國是18.60%;每年參加41到60場比賽的運動員,美國是24.07%,中國是9.30%;每年參加20到40場比賽的,美國是6.48%,中國25.58%;參加20場以下的運動員,美國0.93%,中國46.51%。通過上圖可以看到,更多美國青少年運動員參加比賽的次數要比中國運動員多。

圖5 2011年中美青少年參賽數量與人數分布
運動員每年可能參賽次數的多少是由網球運動管理機構決策引導的。在USTA的體制下,運動員如果有意愿參加比賽,那么參賽的機會幾乎一年可以做到每周不斷,不受地域的限制;在中國的體制下,運動員參賽的機會是受到一定制約的,除全國比賽外,運動員參加二、三級區域比賽都受地域的限制,而省級和市縣級一般每年最多不會超過三次比賽。
3.2.4、高水平運動員地域分布狀況
從兩國高水平運動員的地域分布來看,美國共50個州,網球競賽劃分為17個區域,排名前3的區域為南加州、佛羅里達和五大湖的中西部地區占總數的50%,競賽區域劃分整體布局相對合理,除太平洋夏威夷地區沒有運動員外,2011年各地區都能培養出年終排名進入前32的高水平運動員。
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也就是34個競賽區域,2011年排名前3的運動員天津、廣東、江蘇和四川(并列)四省占總數57%,18個省級專業隊以及個人(俱樂部、網球學校和家庭,幾乎也都是出自這18個省)都培養出運動員進入年終排名前32,仍有16個省級區域沒能培養出高水平運動員。網球運動的發展呈現東強西弱一邊倒的趨勢,特別是西部很多地區無法培養出高水平運動員甚至沒有培養運動員。
從上圖來看,美國比賽區域劃分比中國少,高水平運動員的區域分布廣,幾乎遍及所有比賽區域。而中國的比賽區域劃分多,但高水平運動員只分布在一半左右的比賽區域里,不利于沒有高水平運動員區域的運動水平提升。
3.2.5、參加ITF的世界性比賽人數

圖7 2011年中美青少年參加ITF比賽場數
從兩國進入更高水平競賽運動員人數和參賽次數的角度來看,2011年年終排名前36的運動員參加世界性ITF比賽的人數美國有69人,而中國只有16人;其中參賽40場以上的,美國占總數的8.70%,中國沒有;參賽20到40場的,美國為23.19%,中國18.75%;參賽20場以下,美國68.12%,中國81.25%。有更多的美國運動員參加世界性青少年比賽,美國運動員參加世界比賽的數量遠多于中國運動員。

圖8 2012年中美青少年14、16歲組ITF排名分布圖
從2012年兩國運動員在ITF里的排名(數據截止到2012年12月10日)來看,進入世界排名前1000的美國與中國青少年14和16歲組運動員之比為79/33;其中男子為30/17,女子為49/16。從所有參加ITF排名的青少年運動員來看,美國進入更高水平的運動員是中國的兩倍多;但作為世界兩大經濟和人口大國,中美兩國排名進入前1000的所有運動員中,男子分占世界總數的3.0%和1.7%,女子分別是4.9%和1.6%。所占比重都不算高,作為世界人口、經濟大國,都需進一步努力。以目前的基數估算美國青少年運動員進入ITF前1000的產出率約為1.8%,中國運動員產出率約為5.4%。
3.2.7、運動員進入職業化程度
從2012年兩國的職業網球運動員來看,進入世界排名(截止到2012年12月12日)1000中美兩國運動員之比男子ATP是66/10;女子WTA為89/37;進入排名前100之比ATP為7/0;WTA為7/3。中國男子網球運動員成材率相對較低。以目前的基數估算美國青少年運動員進入ATP前1000的產出率約為2.9%,WTA前1000的產出率約為4.1%,中國運動員產出率ATP約為3.1%,WTAT約為12.5%。

圖9 2012年中美職業運動員世界排名情況
3.3、中美兩國青少年網球競賽中的裁判工作
在美國,裁判等級分為四級,國家級、大區域級、USTA級和初級,但裁判的還分為主裁和裁判長兩種不同系列。絕大部分青少年賽事都是采用信任制,高等級的比賽一般規定四分之一決賽后采用一人裁判制,但賽事組委會可以決定前邊幾輪的比賽是否用主裁。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減少賽事舉辦的成本,同時還能培養運動員自主能力和誠信意識,這樣的壞處是主裁的能力得不到足夠的鍛煉。但由于比賽多,愿意做網球裁判的人都能得到USTA的保證,培養方式采用自然淘汰法,所以有意愿從事裁判工作的人都有足夠的機會得到能力鍛煉。
在中國,網球裁判分為國家級、一級、二級和三級裁判四個等級,大多數的比賽都安排了主裁。現在只有CTA舉辦的部分全國青少年賽四分之一決賽前采用信任制進行比賽,省級以及市級比賽幾乎全部都安排了主裁。這樣裁判隊伍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機會。但因此而造成舉辦比賽成本高,所以比賽舉行的次數少。由于中國裁判培養是采用百分比淘汰制,只有特別優秀的裁判才能得到更多機會鍛煉,和美國相比,中國各級別裁判鍛煉機會要遠少于美國裁判,特別是裁判長的能力培養更加欠缺。
3.4、中美兩國青少年網球競賽中的觀眾
從兩國觀眾對網球的喜愛和習慣來看,美國青少年網球賽觀眾人數明顯要多于中國。以2012年在密歇根州卡拉馬祖市舉辦的美國青少年男子網球賽總決賽(U16、U18)和2011年在遼寧省大連市舉辦的中國青少年網球排名賽年終總決賽(U12、U14、U16、U18)來看,美國家長陪伴孩子前來比賽的情況明顯比中國家長多,原因是美國家庭很多時候把孩子能參加這樣的比賽看作是一種榮譽,同時美國家庭也將這種時候作為全家旅游的機會;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在于美國孩子基本都是家庭資助訓練,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教練或團隊跟隨支持,所以家庭成員支持對孩子來說就變得十分重要。中國的青少年運動員大部分都是在國家資助的網球隊里訓練,基本都有教練或隊友同行,所以家長陪伴情況就比美國少很多。
美國的青少年男子網球總決賽從第一天開始就采用賣票的形式,到半決賽后有不少觀眾買票入場觀賽,決賽時觀眾人數超過500人,這給運動員營造了很好的比賽氛圍。中國的總決賽相比而言則顯得十分冷清,除了相關教練和隊友,很少有觀眾前來免費觀賽。
3.5、志愿者
在美國,規模稍大的青少年網球競賽都有一批志愿者參加競賽的組織活動。志愿者年齡和性別不限,小的10多歲,老的甚至60多歲。他們都以很高的熱情投入所從事的工作,賽事有時會提供給他們一些免費的餐飲。已形成專業的服務體系。
在中國,青少年網球賽幾乎看不到志愿者的身影。只有大型的國際賽事,如中國網球公開賽、ATP1000上海站等比賽,才會有志愿者參與。志愿者幾乎都是大學和中學的在校學生,人員流動性大,還未形成專業、全面、終身的志愿者體系。
3.6、中美兩國青少年網球競賽活動資金來源
美國青少年網球競賽活動的資金主要來源按比賽級別會有不同。國家級以下等級的比賽資金幾乎全部來源于報名費,報名費的多少各俱樂部有一定的自主權,根據自身比賽所提供的服務可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調整。而國家級的比賽資金來源于報名費和社會贊助。僅以Kalamazoo縣的YMCA舉辦的6級水平比賽(比賽代碼為855852311)來說[1],共有9個組別68人參賽,報名費52.10美元每人,總報名費為3542.8美元。報名費收取后,USTA將錢分為幾個部分:網站管理提取2-3%,大區賽事管理辦公室提取5%左右,小區賽事管理辦公室提取1%左右,剩下的錢返還給俱樂部用于組織比賽。USTA總部的資金來源則主要靠USOPEN等大型比賽創收。在Kalamazoo地區2012年共舉辦比賽16次。
中國青少年網球競賽活動的資金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政府撥款,社會贊助和報名費。政府撥款和社會贊助占資金的絕大部分,很多比賽甚至沒有收取報名費。同級別的金華市第八屆運動會青少年網球賽[24],共有20個組別160人參賽,費用由政府全額撥款5萬元(約8012美元),不收取報名費,所有的資金全部用于比賽組織。金華市舉辦的青少年比賽2012年僅一次。
3.7、中美兩國青少年網球競賽媒體傳播
美國青少年網球比賽的媒體傳播方式主要有:USTA網站、當地報紙、當地電視臺、比賽印制的報紙等,資料的印制傳播也是主要的宣傳方式。同時由于比賽舉辦的連貫性,有些比賽在當地已固定舉辦超過70年,形成很好的品牌和口碑。宣傳好,影響面大,所以更容易受到贊助商的青睞。
中國青少年網球比賽的宣傳方式主要是秩序冊的發放,只有很少一部分比賽能有網站、報紙或電視進行宣傳報道。作為官方的CTA網站不夠完善,對青少年全國比賽參賽情況、比賽結果等材料未能完全公告,其余各級比賽的結果公告也較少。可能由于CTA對媒體宣傳重視程度不夠,也可能是因CTA管理部門之間、CTA與比賽承辦單位之間協調不夠充分,所以一般青少年比賽沒有投入精力動員當地傳媒對比賽進行宣傳。導致青少年網球比賽受社會的關心程度較小,因此贊助商介入意愿小,影響比賽的資金來源。
4.1、美國青少年網球競賽體系構建的特點
美國網球協會USTA青少年網球競賽體系有以下一些特點:已形成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的三級模式;競賽區域布局相對合理,各區域競技水平比較接近;制定了全國統一的競賽規則,賽制設置根據比賽水平有相適應的機制;有完善的運動員積分體系;持久、有效的社會資金來源;比賽舉辦多;舉辦地點分布相對合理;賽事項目設置靈活,以利于各地根據自身條件申辦比賽;參與網球比賽的人數多,運動員在比賽中鍛煉機會更多;運動員參與更高水平國際比賽數量多;高水平運動員的產出率從青少年運動員總體基數來說并不算高;已發展出長期的、相對固定的、有廣泛年齡結構的志愿者隊伍;裁判與教練員隊伍參與門檻低,有完善的培訓體系與足夠多的鍛煉機會,以維持裁判和教練員隊伍的持續壯大;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已形成買票觀賽的良好習慣;努力利用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做好宣傳工作,擴大影響,吸引更多贊助商投入競賽活動。
對于美國網球協會來說,提高高水平運動員的產出率是協會管理者急需解決的問題。盡管競賽體系構建已相對完善,它很好地推動了廣大青少年參加網球運動和網球競賽活動。但由于運動員水平提高幾乎處于個體自然成長的狀態,協會對此并無話語權,所以導致協會無權對推動某些有潛力的特定運動員水平增長,力量難以集中,因此在此范圍內USTA無法做更多的工作。
3.2.2、中國青少年網球競賽體系構建的特點
中國網球協會CTA構建的青少年網球競賽體系的特點是:已發展形成分層管理的三級模式;競賽區域布局由于嚴格按照行政區域劃分,造成各區域運動員競技水平的不均衡;因各管理層互不歸屬,很難制定全國統一的競賽制度和青少年運動員積分體系;比賽資金多來源于政府撥款;每年比賽數量少;舉辦地點相對集中;賽事項目設置全,對承辦比賽提出較高的軟、硬件要求;參加網球比賽的總人口數量較少;運動員參加更高水平國際比賽數量較少;高水平運動員的產出率相對美國更高,特別是女子運動員;志愿者參與還未形成固定的隊伍;由于比賽少,因此裁判與教練員隊伍參與門檻相對較高,難以得到培訓機會;群眾基礎還不夠扎實;對于青少年比賽的宣傳投入精力不夠。
中國青少年競賽體系目前的體系構建還不夠完善,青少年參與網球競賽活動的開展程度不夠。盡管中國高水平運動員產出率比美國更高,但由于總體青少年運動員數量不足,導致高水平運動員絕對數量仍比美國少了很多。優化中國網球發展戰略,完善青少年競賽體系結構,增加青少年運動員人口數量,是中國網球運動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基礎。
3.3、總的討論
通過對中美兩網球協會宗旨以及宗旨下青少年競賽體系的實際運行狀況和青少年運動員競賽水平等多方面比較,總結出以下3點出中美網球協會宗旨下青少年網球競賽體系建構特征:
3.3.1、美國青少年網球競賽活動形成了合理遍布全國的服務網點,全面涵蓋所有參加網球競賽的不同水平運動員,分層盈利也是在美國網球協會管理下各級網球管理部門及賽事舉辦俱樂部能夠積極參與青少年網球競賽的基礎。中國青少年網球競賽由于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集中力量拿成績,增加影響力是目前階段急需的工作。在協會宗旨的引導下,初步形成重點地區相對完善的選拔性競賽體系,精英運動員的培養與選拔是競賽活動的重要目標,因此所有的比賽都具有強烈的競爭性。由于中國體育部門的特色,網球協會和網球行政管理部門幾乎是一套人馬,所以導致行政職能與協會宗旨的混淆,行政化的管理目標與方式無法很好地和協會目標分離。
3.3.2、通過競賽活動,美國青少年網球競技水平發展規律是以面促點,在擁有大量人群的基礎上通過自然淘汰,促使優秀運動員脫穎而出;中國則通過點對點的方式,通過一定數量的競賽活動進行人才選拔,對后備人才重點培養,促使他們盡快成為優秀運動員。對于人才選拔與培養,兩國的宗旨所產生的機制正好處于兩個相反方向。美國盡管有龐大數量的青少年網球運動員,但美國網球協會卻苦于對特定運動員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所有的決定權都在運動員或他們家庭,因此只能任由運動員自我發展,協會很難給有潛力的運動員經驗上的指導和有目的性的培養。而中國網球協會盡管對幾乎所有運動員都有一定管理權,但卻苦于沒有足夠數量的后備運動員可供選擇,因此積極培養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數量是協會當務之急。
3.3.3、發展完善中國青少年網球競賽體系對青少年網球競技能力的發展還有很大潛力空間。構建競賽水平相對平衡的競賽區域,大力推動青少年各級競賽體制的建立與可持續化,努力做好以賽養賽的資金運轉體系,構建完善的運動員積分體系,銜接好比賽的宣傳工作,做好全國范圍內青少年比賽的整體規劃,形成統一的競賽制度,建全志愿志服務體系,加強各地裁判的培養,利用好網絡和傳統媒體的宣傳,降低青少年參與網球運動的門檻,是擴大中國青少年網球面的基礎。在面的擴大上,以中國網球運動員如此高的成材率,中國網球運動水平一定能在可期待的時間內踏上一個新臺階。
綜上所述,中國網球協會和美國網球協會青少年網球競賽體系構建特色分別是:選拔、精英、行政化和服務、全面、盈利性。
5.1、從中美兩國青少年網球競賽體系的構建來看,青少年競賽體系的整體構建框架基本相同但管理模式不同,盡管在競賽組織機構上中美都采用三級管理模式,但中國是分層管理,而美國是垂直管理;
5.2、從競賽體系運行效果來看,在賽事舉辦的數量、組織的靈活性、運動員參賽人數和參賽數量、高水平運動員培養的區域分布合理性等指標上美國明顯優于中國;運動員成材率中國約高于美國;在賽事積分體系上美國比中國構建得更完善和統一;賽事資金來源上美國通過收取報名費基本能做到以賽養賽,中國則以政府撥款為主;在賽事宣傳方面,美國比中國有更廣泛的途徑;在志愿者與觀眾參與方面,美國比中國有更成熟、固定的群體;在裁判工作方面,美國采用的方法相比中國更經濟,更能從小培養運動員的誠信意識。
5.3、中美青少年競賽體系構建形成3個各具特色的運行原則:選拔性、精英性、行政性和全面性、服務性、盈利性。
對于中國網球協會來說,要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網球競賽水平應對以下幾點發展戰略進行細化和完善:
6.1、加強賽事涵蓋全面性,設立更多有針對性、全方位、多層次覆蓋各年齡階段不同水平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賽事;
6.2、強化賽事服務意識,以優質的競賽服務創建健康生動的網球比賽,提高青少年參與的積極性;
6.3、創建合理的盈利性競賽體系,使各地青少年網球競賽活動舉辦的積極性得到可持續發揮;在適當的層次繼續發展已有競賽體系的中國特色,建立更加合理的運動員選材體系和后備人才競賽培養體系,對這一層次的競賽活動可以有一定的政策傾斜,以促使精英運動員的快速發展;
6.4、改革目前的行政管理體系,建立垂直運行的管理模式,加強競賽活動整體布局的合理性。
6.5、本研究還可以進一步進行更長時間階段的縱向研究,以期得出中國青少年網球競賽活動的發展規律。
[1]http://www.usta.com/About-USTA/Player-Development/player_ development_home
[2]http://en.wikipedia.org/wiki/US_Open_(tennis)
[3]http://en.wikipedia.org/wiki/Grand_Slam_(tennis)
[4]http://www.baike.com/wiki/舊中國第一屆全國運動會
[5]http://www.tennis.org.cn/xh/xhgz/2005-08-08/60051.html
[6]王成科.中西方網球運動若干領域的比較研究[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10.
[7]王蒲,運動競賽項目體系的驗證與思考.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J],1999年04期.
[8]梁啟超.少年中國說[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9]高海霞.中國網球職業化改革面臨的路徑依賴及其對策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0.
[10]易星辛.新形勢下國家網球隊運動員培養的投入機制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0.
[11]劉青.論我國網球運動員的培養模式及融入國際職業網球的途徑.[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31(5):53-67.
[12]盧翀.中國網球運動員管理模式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0.
[13]吳麗君,郭新明,張龍.我國競技網球運動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2,48(5):36-45.
[14]吳麗君,郭新明,李金龍,張龍.我國競技網球運動員狀況調查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0,46(5):56-61.
[15]http://www.sport.gov.cn/n16/n1092/n16849/312943.html
[16]http://dgty.gov.cn/new/views/Article.aspx?id=98
[17]http://xxgk.ganzhou.gov.cn/bmgkxx/jjtyj/fgwj/gfxwj/200806/ t20080621_2379.htm
[18]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297454/1917227.html
[19]https://tennislink.usta.com/Tournaments/Rankings/RankingHome.aspx
[20]http://www.tennis.org.cn/xh/xhgg/index.html
[21]http://www.itftennis.com/juniors/rankings/player-rankings.aspx
[22]http://www.atpworldtour.com/Rankings/Singles.aspx
[23]http://www.wtatennis.com/singles-rankings
[24]http://www.jhsports.gov.cn/News_Detail.aspx?id=6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