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榮
(湖州師范學院 商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網絡流行語言在社會傳播中的價值體現
劉金榮
(湖州師范學院 商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網絡流行語因其產生的社會現實背景和流行性呈現特定的傳播價值。通過對搜集到的2008~2013年124個網絡流行語進行主題分類和正負效應分析,提出網絡流行語在社會傳播中具有文明推動價值、管理創新價值和經濟營銷價值,以利于社會主體根據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價值,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其積極向上的作用,實現創新發展和績效提升,進而推進幸福、和諧、生態社會的建構。
網絡流行語 價值 文化傳播 網絡反腐 經濟營銷
網絡流行語就是在網絡上流行的語言,是人們在網絡交際中常用的特殊用語,是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它集生動、簡約、英語化、個性化等特點為一體,而最大的特點是流行。網絡流行語是隨著我國1994年正式加入互聯網之后而逐漸興起的,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網絡流行語已不僅僅是簡單的社會語言現象和網民追逐新潮的產物,它更多地成為了當下公眾針砭時弊、表達意見、制造社會輿論、舒緩壓力,乃至營銷推廣的一種方式,呈現特定的社會傳播價值。
國外對網絡語言的研究相對來說起步較早,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即已開始。1997年和2003年召開的兩次“網絡和語言”國際研討會更是標志著網絡語言研究引起了世界語言學界的關注,在《Language》和《ELT Journal》雜志上頻頻出現關于網絡語言和網絡流行語研究的論文或書評,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研究是帶有標記和符號特征的網絡語言,如法國哲學家Jean Baudrillard[1]指出戲謔性的語言符號蘊含意識形態意義;英國著名語言學家David Crystal[2]于2001年出版的著作《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使其成為英語界網絡語言研究的領軍人物。國內對于網絡語言的文化、傳播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晚期,而對網絡流行語的研究大致開始于2001年,鄭丹娘[3]的《網絡流行語與青少年“自說自話”》,王旭、李香平[4]的《“網絡流行語”的今天與明天》,彭嘉強[5]的《尊重創新講究規范——談談網絡流行語的規范》是其中代表。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逐步普及,網絡語言和流行語逐漸成為受人矚目的重要社會現象和語言形態,學者對其關注度逐步提高,大家分別從語言學、心理學、文化學、社會學、傳播學等多學科領域對網絡語言和網絡流行語進行了研究,成果頗豐。比如,劉念[6]、陳一民[7]從語言學的角度研究了網絡流行語的類型、特征;楊萍[8]、方毅華[9]則從文化學的角度研究了網絡流行語的文化表征與文化特色;安樂天[10]等從心理學的視角考察了網絡流行語的影響、成因和規范;于磊[11]、逯彥萃[12]、俞秋萍[13]、房新寧和李川[14]等則從社會學和新聞傳播學視域探討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原因和效應。
國外每個國家流行的網絡語都是與其本國內的社會背景和實際情況相聯系的,但各國網友在創造網絡流行語的過程中會有些共同的特點、形式和心理因素。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英語國家,網友們通過縮寫與符號締造新式的網絡英語;在日本,網絡流行語多與漫畫、動畫及游戲緊密相連,并有警醒世人或質疑的作用;在韓國,2010年紅遍韓國的網絡流行語中,有一大半來自于韓劇的對白或劇情,等等。這些國家對網絡語言傳播使用的規范政策并不是一味否定或用法律封殺,而是采取一種引導和監督的態度,這對我國網絡流行語的研究和規范有一定借鑒作用,深入挖掘并有效利用網絡流行語的社會傳播價值將更能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和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社會現實意義。
(一)語料搜集
考慮到語料收集的科學性,選取語料的來源主要通過近幾年各大主流媒體評出的年度網絡流行語排行榜、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歷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等方式,搜集并整理出2008~2013共6年的124個以社會熱點、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等體現社情民意、政府管理和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網絡流行語為研究對象,如表1所示。

表1 2008~2013年網絡流行語
(二)網絡流行語的主題分類
網絡流行語反映了某些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具有特定的主題表現價值。通過對124個網絡流行語按表現主題進行分類,有助于了解哪些類型的流行語所反映的熱點事件或現象發生比例較高,哪些更易引起網民關注和熱議,以便引起足夠重視,揚長避短,改進工作。網絡流行語按主題分類如表2所示,主要體現在社會文明、政府管理和經濟發展三大方面。

表2 2008~2013年網絡流行語的主題分類
(三)網絡流行語的正負效應分析
網絡流行語在流行傳播的同時產生較大的正面或負面效應,根據如圖1~3所示的網絡流行語在三大主題分類上的正負數量對比,可以分析出哪些方面因為流行語的產生與傳播而得到改進和發展。

圖1 社會文明主題正負面流行語數量對比
由圖1可知,在社會文明方面,2011年之前網絡流行語正負面數量相差不大,數值也不大,主要源于當時網民整體民主素養較低,沒有充分利用自己的話語權;正面流行語的數量逐年增加,并從2011年起增加迅猛,負面詞匯2011年和2012年出現較多,說明從2011年起民眾民主意識增強,通過在網絡上充分表達意見爭取權利,民眾政治素養在不斷提高,這兩年正負面網絡流行語都大量產生;隨著社會治理的改善,2013年負面流行語急劇下降為0,而正面流行語持續攀升,說明社會道德和網絡文化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圖2 政府管理主題正負面流行語數量對比
由圖2可知,在政府管理方面,負面流行語數量在2008和2009年負面輿情高發時期處于高位,從2010年起逐漸下降,到了2013年減為0。逐步下降的數據說明了近幾年政府在不斷改進工作、創新服務、反貪反腐,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正在逐年提高;正面流行語2008年和2013年各有一個,也就是說正面流行語的數量始終較少,催生和傳播積極向上的正面流行語將有利于政府形象的維護和提升。

圖3 經濟發展主題正負面流行語數量對比
由圖3可知,經濟發展方面的流行語數量波動較大,正面詞匯2013年處于最高點,而負面流行語在后三年全部為0,這些數據表現與我國近年來經濟轉型發展的總體形勢一致。
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具有自身的社會功能、使用主體的社會心理特點及網絡媒介的推動要素,經歷觸發與產生、復制與模仿、磨蝕與印記等三個階段的大致發展過程。通過對近6年124個網絡流行語的主題分類和正負效應分析,可得出網絡流行語在社會傳播中的價值體現為文明、管理、經濟三大方面,如圖4所示。

圖4 網絡流行語在社會傳播中的價值體現
(一)文明推動價值
1.民主素養提升價值。新媒體時代,網民民主參與力度加大,參與手段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集權控制的能力。大家可以自由表達對社會現象或熱點事件的看法、意見和訴求,并隨意提煉、創造和傳播流行語。比如網民提煉流行語“俯臥撐”、“躲貓貓”等表達對官方言論的質疑和諷刺,創造“欺實馬”督促司法審判的公平,以“房奴”、“蒜你狠”、“被就業”等流行語對政府工作提出了切實的自身權益要求,等等。因此,網絡流行語的傳播提高了公民民主素養,有助于社會問題被權力方關注和得到解決,進而推動民主政治建設和生態、幸福的社會生活環境建設。
2.網絡文化傳播價值。網絡流行語不僅體現了網民在心理上的認同感和簡單實用的需求,還體現了對文化傳承和弘揚。比如,2009年網友在百度貼吧魔獸世界吧發表一個名為“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帖子,在出現的五六個小時內被瀏覽39萬多次,1.7萬條的回復,迅速成為網絡流行語,造就一次奇跡般的貼吧文化狂歡,并衍生到現實生活中廣泛地被遣詞造句,它反映了網絡游戲的虛擬社會中寂寞的網民對家庭情感的渴求,同時隱晦表達了不要沉迷網游,趕緊從游戲中回來的意思;“囧”,只有一個字卻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簡單明了地表達了郁悶、悲傷、無奈等的一種復雜心情或表情;“屌絲”、“高大上”等詞因為其影響力和普及率則在眾多中文輸入法中被創造成了新的詞匯;“房奴”、“宅男”等部分流行語甚至編入新版《新華詞典》;“躲貓貓”、“山寨版”等收錄進新的《英漢大辭典》;“中國大媽”的英文版“DAMA”更是有望進入《牛津英語詞典》。
3.信息技術推進價值。隨著網民在網絡上發布傳播信息從時間、內容和效果上的要求不斷提升,即發布信息要即時,呈現方式也要文、圖、聲并茂等,跟信息技術有關的網絡流行語在不斷創造出來的同時,也推動了順應民眾需求的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和進步。比如,網民交流從“QQ群里的觀音哥”到“博客”、“微博”和“微信”,一路“圍觀”;網民文化娛樂也從傳統制作迅速過渡到了“微電影”、“微視頻”、“微小說”等“微XX”的現代制作。
(二)管理創新價值
1.網絡問政價值。網絡流行語為政府工作提供了一面自檢的鏡子,通過網絡流行語發現其背后隱藏的社會問題,促進政府傾聽民意,接受百姓監督,提高政府為民服務能力,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化解社會深層矛盾。“你幸福嗎?”之所以能成為2012年的年度網絡流行,是因為大多民眾工作“過勞死”、買房成“房奴”、大學生“被就業”、生活“鴨梨”山大吃的“蒜你狠”等,很難感覺幸福,這反映了廣大民眾對幸福生活的渴求和向往。在眾多突發事件中,新聞發言人或部分官員習慣講領導“高度重視”,“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調查發現事故是由“臨時工”造成,相關“副職”責任人已經做了撤職處理,等等,民眾對不重實效、推卸責任的官方常規言論或媒體報道的諷刺心理促成了這類語言的流行,這些流行的詞語促使政府審視和改進工作作風,以服務型政府的理念不斷提升工作績效,使負面流行語數量逐漸下降直至為0。再次證明了,只有重民生、聽民意,真正為民服務的政府才是人民滿意的政府。
2.網絡司法監督價值。網絡司法監督是指網民通過網絡對檢察機關的檢察進行監督和人民法院的宣判進行監督。“欺實馬”、“躲貓貓”、“喝水死”、“釣魚執法”、“臨時性強奸”等網絡流行語對維護司法的公正、公平和正義有重要的推動和監督作用。比如,網絡流行語“欺實馬”,警方最初認定疑犯在事發時時速為70碼,但引起人們的廣泛質疑,短短幾個小時,“70碼”成為網絡流行語,并被音譯為“欺實馬”,即欺負老實人的意思,這種帶有狡黠的嘲諷表達著人們對當局的不滿,而網民的持續關注最終推動了案件的公平審理和判決。
3.網絡官員反腐價值。網絡反腐是指網民借互聯網人多力量大的特點和舉報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風險的技術優勢,迅速形成輿論熱點,對政府官員的腐敗行為進行無所不在的監督和約束。以2012年網絡流行語“表哥”為例,經過了“高速車禍的報道/直播——網民轉播和評論——熱點產生——網民仔細解讀——關鍵字‘微笑哥’提煉——網絡語言 ‘表叔’產生——多種媒體傳播和網民廣播——事態升級——新網絡語言‘表哥’產生——媒體及網民廣播——網絡流行語形成”共11個步驟成功懲戒了腐敗官員楊達才。十八大后,中央更是加大了網絡反腐力度,不斷處置更多貪腐官員,重塑黨員干部在群眾中形象,極大地提升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和滿意度。
(三)經濟營銷價值
美國經濟學家馬爾薩克(Marschak)于1965年首次揭示了語言與經濟的關系,認為語言本身是一種人力資本,語言作為人在經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同其他資源一樣的經濟特性,即價值、效用、費用和收益。語言技巧同其他技巧一樣,可以看成是個人和社會通過投資能夠獲利的經濟資源[15]。網絡流行語也同樣具有一定的經濟營銷價值。
1.營銷推廣價值。網絡流行語因其強大的傳播效果和“地球人都知道”的流行特征,已然成為一種新的強大的營銷手段。淘寶體的“親”一詞最初由淘寶店鋪的掌柜和客服使用,因在與買方交流中使雙方倍感親切、輕松、更易接受,大大拉近了交易雙方的心理距離,提高了交易成交率和客服好評率。比如,“親,歡迎光臨,請問有什么可以幫您的?”、“親,稍等”、“親,滿意請打5分哦”、“親,包郵哦”等以“賣萌”的方式破解雙方冰冷的交易和對立關系,人性化的縮短雙方距離。又如2008年,南京中央路一處巨幅房產海報上——“房價不會跳水,只是在做俯臥撐”,以“俯臥撐”這個網絡流行語吸引群眾眼球,使更多的人們關注該樓盤,甚至去看房和買房,實現很好的營銷目標。
2.影響力經濟價值。影響力經濟是通過影響力將虛擬資本轉化為商業價值,是從無形的概念到有形的資產。因此,借助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網絡流行語,最終將實現龐大的社會商業價值。比如,網絡流行語“正能量”也在社會各層面造成積極向上的影響力,達到“集聚創新驅動正能量,助推經濟社會新發展”的正面效果;2013年元月在杭州,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錢江報系·今日早報及浙江在線還承辦了“尋找浙江經濟正能量2012浙江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又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八大中提出的“中國夢”,希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其強大的影響力的感召下,各省市提出以經濟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經濟強省、經濟強市夢,而各大中型企業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目標和夢想,掀起了經濟發展的又一輪熱潮。網絡流行語的影響力已經從無形的語言概念中產生了有形的經濟價值。
根據社會語言學理論,語言的變化發展離不開社會環境,其真實地折射出社會的發展軌跡。深度分析網絡流行語在社會傳播中的價值,對社會主體揚長避短、不斷創新發展有著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也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的一個補充。
[1][法]鮑德里亞,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10.
[2][英]戴維·克里斯特爾,著.郭貴春,劉全明,譯.語言與因特網[M].上海:上海技教育出版社,2006,11.
[3]鄭丹娘.網絡流行語與青少年“自說自話”[J].中國青年研究,2001(4):21-23.
[4]王旭,李香平.“網絡流行語”的今天與明天[J].中國青年研究,2001(4):18-21.
[5]彭嘉強.尊重創新講究規范——談談網絡流行語的規范[J].語文建設,2001(8):16.
[6]劉念.網絡流行語的語言經濟學原則[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91-94.
[7]陳一民.語言學層面的網絡流行語解讀[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08(6):94-97.
[8]楊萍.網絡流行語:網民自主話語生產的文化景觀[J].新聞前哨,2010(4):87-89.
[9]方毅華,羅鵬.“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編碼規律解析[J].現代傳播,2011(12):77-81.
[10]安樂天.網絡流行語:一種暗含力量的模因符號[J].電化教育研究,2012(2):20-25.
[11]于磊.網絡流行語超范圍傳播帶來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今傳媒,2010(8):73-74.
[12]逯彥萃.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原因及效應[J].新聞愛好者,2010(16):44-45.
[13]俞秋萍.網絡流行語及其廣告傳播價值研究[D].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4]房新寧,李川.網絡流行語在新聞語用中的應用[J].新聞知識,2012(3):15-16.
[15]Marschak J.The economica of language[J].Behavioral Science.1965.10:135-140.
基金:2013浙江省社科聯課題:網絡流行語的社會傳播價值研究,2013N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