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十三五”規劃:改善民生是主要目標

12月3日至4日,中共成都市委召開十二屆六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成都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十三五”起航在即。未來五年,是成都向更高發展臺階邁進的五年,也是在共建共享中增強全體市民幸福感的五年。未來五年,成都將有哪些民生大禮包,又將如何改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創業就業
堅持就業優先以創業帶動就業
成都將堅持就業優先,以創業帶動就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健全就業失業統計指標體系。實施青年、返鄉農民工、殘疾人、婦女、失業人員和民營企業六大創業行動計劃。加強就業援助,促進城市低收入家庭和被征地農民、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等就業。建立和諧勞動關系,完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勞動關系協調和矛盾調處機制,依法維護職工和企業合法權益。
同時,成都將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新興產業從業人員專項職業培訓行動。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完善技能等級和技術職稱評定制度,推廣專業技術職稱、技能等級等與落戶政策掛鉤制度。
居民收入
建立行業工資指導線制度推進國企負責人薪酬改革
居民收入,直接和每個人的幸福感相關。
未來,成都力爭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讓每一個成都市民的錢包都鼓起來。同時,完善最低工資保障,探索建立行業工資指導線制度。
成都還將推進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和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分配制度改革,從多個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精準扶貧
未來五年成都將高標準推進精準扶貧
成都將致力于完善工作責任制度,建立健全投入增長、資金監管、社會參與和群眾自主發展等相關幫扶機制。分類實施就業扶貧、助學扶貧、醫療救助扶貧、低保兜底扶貧和災后重建扶貧,以更高標準減少城鄉相對貧困戶。針對城市扶貧,成都加大城鎮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提升相對貧困村發展能力,實現城鄉居民共同富裕。高標準推進對口支援地區扶貧工作。
社會保障
養老保險多繳多得推行漸進式延遲退休
讓市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成都未來社會保障服務發力的方向。成都將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發展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推行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
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探索整合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現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建立適度普惠性兒童福利制度。
教育質量
成都名校將進鄉鎮困難高中生可免學雜費
提高普惠性學前教育覆蓋率、擴大優質義務教育資源覆蓋面、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教育公平,就是起點公平。
作為教育部、四川省、成都市共建的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十三五”期間,成都將繼續深化國家“縣管校聘”教師人事制度改革,推進“名校進縣城、托管到鄉鎮”,努力縮小區域差距、城鄉差距。率先在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
同時,全面與國際接軌,積極引進國(境)外優質教育資源,深化國際友城教育合作機制。實施“留學成都”計劃,提升成都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健康成都
實行分級診療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
醫療改革是健康成都的。《建議》明確,要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推進醫藥分開,實行分級診療,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在公立醫院改革上,如何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或將成為“十三五”期間成都的重頭戲。“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同時,健全藥品供應和質量安全保障機制,理順藥品價格,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藥物免費供給,降低大病慢性病醫療費用。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
城市規劃
構建大都市區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小街區系統
在城市的規劃上,成都要按照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要求和“獨立成市”的理念,推進城市形態由單中心城市向“雙核共興、一城多市”的大都市區轉型。
在此過程中,要推進網絡城市群建設,防止區域粘連發展。
一方面,成都將繼續實施北改優城戰略,加快棚戶區、城中村、城郊村、老舊院落等改造,將中心城區打造成現代化國際化精品城區。
另一方面,推進新型衛星城“獨立成市”,加快承接中心城區功能轉移,完善小城市功能,優化特色鎮、農村新型社區綜合配套,推動市域城鎮體系梯次發展。
同時,市民普遍關心的“小街區規制”將全面鋪開,基本形成小街區系統。
市域交通
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地鐵通達衛星城
“行”是老百姓最為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兩個“半小時”承載著市民對“暢通成都”的希望。
隨著軌道交通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成都市民的出行將更加方便。未來,成都要堅持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交通發展格局,實現中心城區加密成網、天府新區核心區基本成網、地鐵通達衛星城、軌道交通全覆蓋,基本形成以“雙核”為中心的半小時軌道通勤圈。
在高速和快速路方面,加密市域高速、快速路網,實現全市快速通道互聯互通、高速轉換。推進干線公路聯網暢通,實現中心城區各組團間、市域內相鄰縣(區)城市間、各鄉鎮與快速路網間半小時通達。
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背景下,至2020年,成都市將形成15條出川通道,其中至少包括兩條新建高速鐵路,并建成至重慶等周邊城市1小時快鐵交通圈,至西安、昆明、貴陽、蘭州、武漢4小時快鐵交通圈,至環渤海灣、長三角、珠三角地區8小時快鐵交通圈。
文化成都
實施文化民生工程打造文化產業核心發展區
未來五年,成都將提升自己的人文魅力,豐富城市文化生活。實施文化民生工程,推進圖書館、美術館、大劇院、音樂廳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打造全國文化產業核心發展區,促進文化產業與科技、金融等融合發展,努力成為經濟支柱產業。
同時,還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標,精心打造大熊貓文化、金沙文化、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品牌,深化打造古蜀文化、三國文化、詩歌文化、蜀錦蜀繡文化、南方絲綢之路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和壯大成都原創游戲動漫等新興文化業態。加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等保護,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地標性街區和建筑。
生態環境
提升中心城區綠地系統大幅減少重度污染天氣
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這是成都為“十三五”勾勒的美麗輪廓,也是成都生態環境打造的重點目標。
成都將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城市開發邊界、工業集中發展區(點)范圍線。具體來看,要提升中心城區綠地系統,加強城市公園、街頭綠地建設,拓展城市立體綠化空間,打造環城綠廊,建成環城生態區,發展城市走廊間組團式綠地。
與此同時,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制定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條例和行動計劃,大幅減少重度污染天氣。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管理環保“一票否決制”。
蔡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