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達韜
2015年過半之際,各省區市紛紛交出地方發展“成績單”——重慶GDP增速位居全國第一。
這是繼2014年之后,重慶GDP增速再次領跑全國。
重慶GDP增速連續領跑的秘密在哪里?
“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對重慶發展戰略進行了‘升維,成為重慶領跑的動力引擎。”重慶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吳安說。
戰略“升維”
——知道“我是誰?”,科學全面地認識自己,掌握自己的長短優劣,對未來發展作出合理定位
文壇中,A和B打筆仗,一時難分難解。
情急之下,A口不擇言:“文壇就是垃圾場。”
B直接被“KO”,無話可說。
用《三體》作者劉慈欣的話來說,這是“降維”打擊。
毫無疑問,文壇和垃圾場不是一個維度。
而A不惜把B一起拉到垃圾場這個維度,不戰而“勝”。
但這個勝利是苦澀的——A也把自己降到了垃圾場這個維度。
這種“降維”競爭,以前在重慶各區縣之間沒少發生。
比如水泥產業,2007年、2008年,各區縣上馬了28條生產線。
比如LED產業,僅2011年,就有十幾個區縣上馬LED項目。
…………
“就是不管什么企業,搶到手再說。”吳安說。
此時,生態環境被置之腦后,大家眼中只有經濟考量。
這種“降維”競爭的后果很快顯現——
生態惡化。“渝東南、渝東北地區引進大量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吳安說。
產能過剩。“大家一窩蜂上馬相同項目,造成產能過剩。”吳安說。
如何破解這些發展困局?
2013年9月,市委、市政府推出了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
“讓各區縣從功能定位中全面認識自己,再因地制宜進行差異發展、特色發展、協同發展。”吳安說。
戰略“升維”后的重慶,開始謀劃全新篇章。
任務具化
——知道“我要干什么?”在功能定位的全新導向下,各區縣有了具化而又差異化的發展任務,不再“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2014年4月28日早上7點過,萬州區國本路社區干部張德奎出了門。
他沒有選擇坐車上班,而是沿著苧溪河徒步上班。
一年多來,張德奎天天如此,因為在社區干部的身份之外,他還有一個身份——巡河長。
2013年,萬州區在渝東北地區率先推出河長制——
轄區內主要次級河流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原則,設立了河長、河段長、巡河長。
“觀察河面有無漂浮物,有無企業違法排污,有無新增排污口等,我會第一時間向上級反映。”張德奎說。
很快,開縣也推出河長制。
云陽縣則推出水源保護計劃,計劃在2017年前投入數十億元。
…………
不約而同,渝東北各區縣紛紛推出自己的水源保護計劃,發生了什么?
“因為我們的首要任務是‘生態涵養。”云陽縣委書記張學鋒說。
在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中,萬州、開縣、云陽等區縣被定位為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
“渝東北地區是長江上游的生態屏障,對全國具有重要的生態戰略意義。”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慶育說,“因而要突出他們的首要任務。”
而每個功能區域中的區縣,都有各自不同的“首要任務”。
“這讓各個區縣有了具化的目標,知道了工作的著力點。”楊慶育說。
都市功能核心區,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
城市發展新區,成為工業化、城鎮化主戰場。
…………
“同時,這也讓全市形成差異化發展布局,讓各區縣得以特色發展、聯動發展和協調發展。”楊慶育說。
路徑明晰
——知道“我該怎么干?”牢牢把握住“區域聯動,全市一盤棋”的發展路徑,形成齊頭并進局面
2014年8月30日,一個平常的日子。
但這一天,對重慶農貿行業來說卻極不平常——江北區觀音橋農貿蔬菜市場正式關閉,整體搬遷至江津區雙福農貿城。
“這下江北要損失好多稅收了。”一時間,坊間惋惜聲不斷。
這無疑是重慶蔬菜市場的一次“大地震”。
而這場“地震”其實自2013年底就已經開始了——
500余家服裝企業相約撤離渝中區,入駐巴南尚盟·重慶時裝產業園。
在解放西路盤踞幾十年的中藥材市場,降下卷簾門,遷往別處。
在佛圖關駐扎多年的文君工貿有限公司,卸下機器設備,遷往別處。
…………
他們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我們要發展現代服務業。”渝中區委書記唐英瑜說。
在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中,都市功能核心區被賦予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首要任務。
“我們區內,存在不少低端傳統服務業和工業,所以,必須將他們遷出去,騰籠換鳥,引進現代服務業。”唐英瑜說。
于是,就有了都市功能核心區傳統商貿物流、低端制造業向其他功能區域遷移的浪潮。
而這正是市委書記孫政才強調的“區域聯動,全市一盤棋”發展路徑。
一方面,都市功能核心區“騰出”金窩,引來了金鳳凰。
一位白領感嘆:“過去的解放碑,有不少淘便宜貨的地方。現在舉目一望,盡是國際大品牌。”
另一方面,通過承接產業和人口轉移,其他功能區域經濟也越來越“壯實”。
沿著清晰的路徑,五大功能區域協調聯動,激發了全市產業發展活力。
制度支撐
——知道“我的支撐點在哪里?”構建起以考核、產業、財政三大核心政策為支撐,形成“特色引導、分類支持、差別約束”的助推格局
“好不容易引進的產業,咋又停了?”有人不明白。
前些年,巫山縣頗費周折,“痛并快樂”地引進了一家水泥廠。
痛,是因為這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快樂,是這個項目能夠讓巫山GDP數據不至于太難看。
其時,重慶在對各區縣領導班子及領導干部的考核中,不論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幾乎都采用同一標準考核。
“‘一張試卷考大家,讓區縣干部無所適從。”吳安說。
可2013年10月,巫山關停了這家水泥廠。這次巫山為何“忍痛割愛”了呢?
這源于一套制度“組合拳”。
市委考核辦設立了差異化考核指標體系——每個功能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什么,考核就突出什么。
市政府制定了差異化財政政策——對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實行“不取多予”政策,市級不再參與稅收分成。
預計到2017年,兩個區域政策性財力增長將達100億元左右。
市政府建立差異化環境約束機制——制訂“五大功能區域產業負面清單”和“五大功能區域產業禁投清單”。
正是這一系列的制度支撐,讓巫山有底氣關閉那家水泥廠,利用生態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產業。
2014年,巫山縣接待中外游客近800萬人次,同比增長30%以上。
民生情懷
——知道“我的發展為了誰?”處理好改善民生和發展經濟的關系,使改善民生和發展經濟之間形成良好互動
“師傅,這塊大理石面磚可不可以留寬點?”
“這個臺階做成石凳,可以讓大家歇歇腳。”
…………
2015年8月中旬,銅梁區南城街道南城社區絲綢街32號南較場居民點,居民們圍著一群正在施工的工人“指指點點”。
南城社區是個老舊社區,由于受當時條件限制,社區的規劃設計、功能設施、環境衛生等方面存在許多不足。
今年初,南城社區被列入32個老舊小區整治項目之一。
不到半年時間,南城社區換了新顏——
平整的路面鋪上了草油,畫上了交通標線;路兩旁的人行道則鋪上了透水磚,就像給車行道鑲了一道花邊……
“真沒想到政府行動這么快。”小區居民孟其祥感嘆。
而行動這么快的原因,在于銅梁對民生資金支出的“大手筆”——截至今年6月,銅梁在民生實事方面累計投入近6億元。
為什么銅梁這么“大手筆”?
“雖然我們設置了差異化考核指標,但民生改善卻是對各區縣共同的考核。”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考核辦副主任唐小平說,“同時引導公共服務資源盡量向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傾斜。”
“沒有民生的持續改善,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將失去意義。”孫政才強調。
在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助推下,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在各區縣形成良好互動,為重慶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2015年上半年,重慶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13.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