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彬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沈陽 110034
縣域旅游在區域旅游中的協作發展探究
霍彬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沈陽 110034
縣域旅游協作發展是旅游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編制縣級區域旅游規劃過程中,由于不同專家制定發展目標的方法與思路不同,發展目標的內容與形式也存在差異。本文從總結縣域旅游規劃工作經驗出發,分析其中出現的問題,并就制定縣域旅游業發展目標提出一點可供參考的思路與方法。
縣域旅游業;發展目標;協作發展
縣域旅游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網絡,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旅游區。把生態休閑旅游作為對低碳經濟模式的積極響應,發展低碳旅游既有必要性也是可行的,將為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支撐。特別是對于一些相對落后的山區縣,發展生態休閑旅游是挖掘內在潛力,實現跨越發展契機的把握。國內研究的切入點主要是區域旅游的一般理論開始,如區域旅游的協作發展,縣域旅游品牌的發展策略研究和縣域旅游產業鏈延伸的演化研究等課題,在此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和縣域旅游發展的實踐探討區域,如低碳經濟時代縣域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研究、縣域旅游融入區域旅游的典型實踐研究和縣域旅游轉型中的存在問題、提升機制及途徑等。相對來說,探討縣域生態休閑旅游具體實踐的發展路徑選擇較少。生態休閑旅游作為一種天人合一的游憩方式,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旅游行業的實現,作為旅游業的一種思維革命,正日益受到各國生態學界和旅游業界的重視而逐漸風行于世界各地。
區域旅游協作規劃是指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旅游經濟實體利用和創造必要的條件,依據一定的目標、原則和制度,以實現區域之間或區域內部旅游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動、協作各方效益最大化為最終目的,對協作區內旅游要素在一定地域空間范圍內的流動加以引導和安排的行為。一般來講,區域旅游協作的產生和形成離不開兩個最基本的條件,即旅游景區間空間相互作用的互補增加效應(簡稱互補性)和旅游景區間交通聯系的便利性和通達性,即可達性。按空間上是否連續,通常都是把中國區域旅游協作劃分為板塊型和非板塊型兩種,其中板塊型在合作地區間空間上連續,具有共同的邊界;非板塊型合作地區在空間上不連續,沒有共同邊界。前者的合作基礎主要為相通的文化傳統、相似的旅游資源和相同的客源市場;后者往往基于協作雙方之間存在著不同的資源優勢和客源市場,如內蒙古和澳門兩地的協作。
相對經濟發達的中心城市來說,縣域經濟總量與經濟質量處于劣勢,支撐經濟發展的動力較弱,在人、財、物等方面相對落后,旅游開發和發展中,便出現諸如旅游資源開發深度不夠、旅游設施不完善;旅游產品定位不準確,旅游市場缺乏良性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其根源是經濟基礎差,沒有解決好人、財、物要素的投入,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縣域也無法在短時期內解決這些問題。一般來說,由于區域位置的原因,縣域在歷史上經濟就相對落后,交通的落后又進一步加劇了經濟落后,在旅游發展中也影響了旅游的可進入性。因此,很多縣域雖然擁有原始而神奇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但由于可進人性差,旅游的發展市場較小,也影響了旅游的進一步開發和發展。縣域旅游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網絡,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旅游區。由于經濟的普遍落后,縣域在發展旅游中,尤其是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縣域,將旅游定義為支柱產業或主導產業,都期望通過發展旅游來帶動縣域旅游經濟發展,因此,在旅游發展中只考慮本縣域旅游經濟的發展,導致了相臨縣域旅游資源開發雷同,各自為政,惡性競爭嚴重等不利于大旅游發展的局勢。區域旅游發展提出,縣域依托于一定的核心旅游區,在區域旅游中加強與區域的協作,是縣域旅游可持續發展和大旅游區發展的趨勢。
3.1 加強雙向合作模式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每個區域已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單元,而是以一種共生共存的關系存在。加強區域聯合與合作,形成區域旅游板塊,共同提高國內外旅游市場上的知名度和競爭能力,是世界各國和地區旅游業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區域旅游發展的必由之路。進入21世紀以后,有關區域旅游合作方面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更加深入和廣泛,并且開始受到政府的關注。我國區域旅游合作的實踐,已隨著客觀需要,開始率先在環渤海地區、南京及周圍地區、環太湖地區、長江沿岸地帶、閩西南等地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中越邊界、中國與東盟、中非旅游合作更是拉開了國際旅游合作的序幕。縣域作為我國區域旅游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區域旅游合作的基本單元,承擔著與區域內、外合作的雙重作用。這些大區域旅游經濟合作能否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賴于大區域內的縣域旅游經濟的合作。
3.2 選擇合適的目標體系
無論是總分目標體系還是階段性目標體系,其中的總目標在內容上并無太大差別,二者也沒有優劣之分,只是適用于旅游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些縣域旅游資源豐富、品位較高,旅游業發展歷史相對較長,旅行社、飯店業、旅游景點等各個方面都比較成熟。因而統計數據齊全,各種資料完備,可以從旅游收入、就業人數、企業數量與規模等各個方面對旅游業的發展進行具體分析,所以采用總分目標體系比較合適。而對于旅游業發展尚處于起始階段的縣域來說,旅游資源牙發、景區景點建設較為落后,縣域內的旅游業尚處于自發狀態,關于旅游收入、就業人數、企業數量與規模等方面的統計資料與數據缺乏。這類縣域旅游規劃最需要解決的是旅游業整體發展的問題,對旅游業所包含的具體各方面,雖然也要制定相應的發展目標,但由于數據、資料的缺乏,不可能制定的太細,只能對此有大體概括與展望,所以最適宜采用階段性目標體系。
3.3 提煉旅游發展目標
不同的發展目標由于擔負的責任、包含的內容不一樣,在確定旅游業的發展目標時需要根據資料、數據做出符合其特點的概括與提煉。總目標是對旅游業在未來幾年發展總的要求,應該是最精煉的,概括性與指導性強。分目標則要表述縣域旅游業在各領域內所要達到的水平,可依據分析計算出來的經濟指標對一些分目標進行具體量化,在表述分目標時應當注意與總目標保持一致。階段目標首先要對規劃分期、對每一階段的時間間隔處理好,合理分配所要完成的任務,并保證最后階段任務的完成應能達到總目標的要求。在表述的方法上可以采用文字性描述為主,以數據預測為補充的方式,并要注意不同階段間發展目標的銜接。
縣域旅游業的發展目標不但規定了縣域旅游業的奮斗方向,而且對旅游配套產業的發展也提出要求,其在旅游規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規劃編制工作者應當摒棄制定目標的隨意性,嚴格按照科學的思路與方法來確定縣域旅游業的發展目標。
[1]錢益春.區域旅游協作的理論研究[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2014
[2]顧朝林.基于共生理論的區域旅游競合研究[J].經濟地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