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宇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人民群眾的整體生活水平正逐漸穩步提高。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在最基本的物質生活得到提升并達到滿足的同時,人們會開始尋求更高層次的需要,《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的不斷實施推進,更多的人加入到體育鍛煉的健身方式中。其中,廣場舞成為最具代表性、各地參與人數最廣的一種體育鍛煉方式。每當夜幕降臨,各地廣場都有很多人聚集在一起,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但是,廣場舞給一部分人群帶來愉悅的同時,也給另一部分人群造成了煩惱,甚至出現違背道德底線的行為。
隨著我國群眾體育意識的提高,國家越來越關注人民群眾對體育的訴求,加強了體育文化部分的建設,新建的住宅小區和城市規劃將體育場地建設的指標納入考核范圍。截止2003年底相比較1996年第四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增長了58.46個百分點。體育場地的數量大幅度提升為廣場舞的興起提供了發展空間。眾所周知,廣場舞的旋律大眾、動作簡單易學、種類繁多、表演形式多樣,極大的提高了人們的健身積極性。在群眾內在健身需求和外部宣傳、支持和場地等相統一的條件下,廣場舞逐漸成為全民健身各項體育鍛煉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
建設和改善群眾體育活動的環境和物質條件,還要促進全社會形成崇尚體育健身、參與體育健身的環境氛圍[1]。氛圍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潛在意識的養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實施并大力提倡全民健身的過程中,需要一種或一類活動起到帶頭、典范作用,來宣傳全民健身在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方面的重要性。廣場舞作為群眾自發組建和表現的一種全民健身形式,得到了多方關注,并且參與人數較多,影響力較大,老少皆宜等構成了營造全民健身氛圍的必要條件。
全民健身計劃是以全國人民為實施對象,全民族參與的健身活動。廣場舞的旋律通俗易懂、舞姿簡單易學,時間通常安排于清晨和傍晚,適合各個年齡段、不同人群參與。廣場舞相比較其他體育運動而言,沒有較高的體育設施要求,只要有空地就能參與到廣場舞的行列中。全民健身服務公平是社會公平價值在全民健身領域的延伸和具體體現,它通過健身資源配置、健身利益分配等相關健身法規制度,以及保證這些法規制度得以順利實施的組織機構設置等形式反映出來。它既是處理全民健身利益關系的準則,又是衡量全民健身制度合法性的重要依據[2]。廣場舞在發展過程中,就健身方面而言很好地體現了全民健身的公平內涵。
全民健身的目的是:城鄉居民體育健身意識進一步增強,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顯著增加,身體素質明顯提高,形成覆蓋城鄉比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3]。從1995年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到2010年的《全民健身計劃》都始終將增強人民群眾的體育意識、增加鍛煉人數和提高身體素質作為工作的重點,達到良好的全民健身效果。廣場舞在傳播過程中利用其簡單易學、載歌載舞的優勢,遵從以人為本的理念,讓過去只能聊天喝茶的中老年人自主參與到具有中等以上強度的體育鍛煉中來,并且遠遠超過了每周三次、每次30min,大大提高了體育人口的比例,同時身體素質在歡樂中明顯提高。
作為體育活動之一,廣場舞在鍛煉的過程中能夠很好的協調身體各部分機能,防止肢體因老化而僵硬,從而增強肢體的力量和活動范圍。同時,作為一種活動強度適中,長時間堅持的有氧運動,廣場舞可以提高心肺系統的功能。其次,在鍛煉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促進血液循、促進腸道的蠕動增強食欲,提高營養成分的攝取量,達到延緩衰老、增強生命力的作用。“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在身體處于健康狀態下,人們才能追求更高層次的享受,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三維健康觀,顛覆了人們傳統意義上對健康的認識,心理健康受到各方的關注和重視。進入21世紀,學習、工作、生活壓力導致很多人的心理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心理疾病患者只增不減。首先,廣場舞作為體育鍛煉中的群體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其次,廣場舞伴隨著優美動聽的樂曲,釋放一天所承受的壓力,愉悅身心,在舞動中找到自我的價值,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緩解心理壓力的作用。在廣場舞的平臺上,不論是生活瑣事還是舞蹈請教,不分身份高低貴賤都可以盡情的交流,而從有效地促進人們心理健康。
廣場舞的動作和城市文化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城市文化特征。雖然廣場舞大體相同,還是可以在細節中發現一座城市的影子。例如青海的鍋莊舞元素,四川的壩壩舞元素,陜西的則是秧歌舞的元素,都體現了一座城市在文化方面的獨特性。廣場舞中有許多民族舞蹈的元素,通過學習民族舞蹈,使人們更多地理解各個民族的民族情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增進彼此的感情[4]。廣場舞迎合了全民健身的時代需求,同時也成為城市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
根據《別讓“廣場舞”成為沖突導火索》的專題報道顯示,噪音太大占到71.6%。廣場舞噪音甚至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廣場舞在廣場進行,居民在家中生活,一個娛樂場所,一個休息場所,似乎不沾邊。但近年來,隨著廣場舞的快速普及,部分群眾因便利甚至在小區內進行。廣場舞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廣場的數量,根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工作結果顯示,截止2003年底居住小區的體育場地僅占到總體的4.86%,群眾鍛煉需求和場地數量不足,導致小區內廣場舞旋律成為噪音的來源。保持安靜是公民在公共場合應當遵守的義務,廣場舞是群眾體育鍛煉的權力,噪音的存在和安靜的需求在廣場舞的旋律里愈演愈烈。
廣場舞參與人群的不斷增長,導致可利用廣場的人均面積嚴重不足。根據相關報道,我國選擇廣場舞作為健身手段的人群已經接近一億大關,由于每天都有不同的廣場舞隊伍產生,人數不斷發生變化。在廣場或者空場地,經常可以看到多個隊伍同時進行的場景,造成廣場舞鍛煉人群之間的不和諧。首先,壯大自己的隊伍成為廣場舞鍛煉者的一項榮譽,隊伍人數越多,越能滿足內心的榮譽感,表示自己選擇的正確性。同時,由于隊伍的擴大,需要有“領舞”即教練的存在,新人往往需要在學習的初期交納一定的學習費用,爭搶新人成為斗爭的原因之一。其次,隨著自身隊伍規模的不斷擴大,各隊伍之間出現爭奪位置的情況時有發生。
在全國各地的廣場舞中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無論在哪個角落響起的旋律大同小異,舞蹈的編排非常相似,缺乏創新成為廣場舞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由于大部分舞蹈動作是鍛煉群眾自發組織編排,或者直接參考網絡教學視頻,舞蹈動作一致性程度較高,內容相對陳舊老套,創新較少。同時,由于廣場舞在大眾之間傳播,受到參與者年齡、性別、學習能力、組織管理等的影響,不好編排導致水平相對較低。
物質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時,人們逐漸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提高身體素質成為人們追求的共識。廣場舞在國家提倡全民健身、加強基礎健身設施的浪潮中,憑借很好地營造全民健身氛圍、體現全民健身內涵、達到全民健身效果等優勢,以及提高群眾生活質量、促進人們心理健康、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作用,迎合時代的需求迅速發展壯大。但對于廣場舞而言,噪音成為第一大問題,同時也存明爭暗斗爭奪地盤、舞蹈動作相對陳舊缺乏創新等問題。
[1]楊樺,王凱珍,熊曉正,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群眾體育的發展演進與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6):721-726.
[2]周結友.全民健身服務公平內涵、特征及遵循原則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2:163-167.
[3]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M].北京:國務院,2011.
[4]韋榮花.廣場舞社會效應探究[J].大眾文藝,2013,12:9.
[5]于秋芬.社區體育運動開展中權力沖突分析——以廣場舞糾紛為視角[J].體育與科學,2014,35(2):83—87.
[6]蔡有志,張一民,李文慧.《全民健身條例》頒布的戰略意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