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
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渝北 401120
淺析南京“彭宇案”
——兼論事實推定和證明責任的運用
李義1
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渝北 401120
適用證明責任裁判案件是法官面對案件事實真偽不明時的普遍性選擇,而適用事實推定追求案件事實真相是法官避免適用證明責任裁判案件的能動性努力。培根說:“一次不公正的判決, 其惡果相當于十次犯罪”。雖然“彭宇案”已過去近十年,但不礙對之重新進行研究,因其在訴訟法制史上的意義依舊顯著。本文選取從事實推定和證明責任的角度進行論證,探討民事審判過程中應遵循證明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在適用事實推定的情況下也應充分滿足適用的基本條件,而不可濫用法官自由裁量權,避免胡亂判決給社會和當事人造成惡劣影響。
彭宇案;證明責任;事實推定;自由裁量
所謂事實推定,是指法官依據已經明確的事實,根據經驗法則依自由心證,進而推認爭執的事實存在與否的一種推斷方式。一般來說,事實推定適用的條件如下:
1.基礎事實與推定事實之間具有高度蓋然性
基礎事實與推定事實之間的蓋然性聯系是通過經驗法則予以把握的。經驗法則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通過大量同類事實得出的事物間或然性聯系的一般性結論,其或者一般生活經驗,或者是專門的專業知識。彭宇案一審判決書中的經驗法則就是“這個社會好人少”。一審判決書中運用事實推定的詞語,如"情理"以及"日常生活經驗"等,實際上是法官對于社會生活經驗的抽象,即是本案事實推定的經驗法則。該案法官的經驗法則是否為真?筆者不同意一審判決書中運用的經驗法則。道理很簡單,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救死扶傷一直都是絕大多數人心里真實的想法,而本案中法官基于“人性惡”的經驗法則,明顯地是違背社會道義的。
2.基礎事實必須應是高度可信的事實
基礎事實是事實推定的前提條件。基礎事實主要包括:(1)眾所周知的事實。(2)審判上的認知,即法官因其職務而應當知道的事實。(3)原、被告陳述一致的事實。(4)經充分證據證明的事實,而前案中被推定的事實、自認事實、和解以及調解的事實不能作為基礎事實。對基礎事實的唯一要求就是可信。所謂可信,就是為普通民眾所普遍認同或者為某一領域專家所認同或者是當事人雙方所認同。"彭宇案"一審法官認定了兩個基礎事實:第一是彭宇陪同原告家人把原告送到醫院;第二是是彭宇在事發當天給付原告二百多元錢款沒索要欠條且一直未要求原告返還。該基礎事實來源于當事人雙方的一致陳述。這一點本小組是贊同的。
3.需無相反證據予以推翻前文已經論及事實推定是利用事物間或然性聯系來發現案件事實的。為防止該例外情形在個案中出現而導致案件事實認定錯誤,必須保證事實推定不利方當事人有提供反證的機會。如果事實推定不利方當事人提供的反證足以證明自己就是例外情形,則此次事實推定不成立。本案中需要證明彭宇是否撞到了老太,也就是證明老太摔倒和彭宇的行為具有因果關系,從本案已有的證據根本不能認定是否是彭宇撞倒了老太,二者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彭宇案"的案件事實處于真偽不明中,而該案法官在案件審理過程運用事實推定來追求案件事實。這種思路無疑是正確的,但事實推定僅僅是法官追求案件事實的一個工具,這個工具具有危險性,因此必須對該工具予以限制,這些限制具體表現為事實推定的適用條件。如果具備適應事實推定的條件,則可以使用事實推定判案,否則只能選擇更下位的證明責任來判案。"彭宇案"不符合事實推定的條件,不能適用事實推定判案,只能適用事實推定下位的舉證責任分配來判案。
1.舉證責任分配的含義
舉證責任分配是指當事人按照法律規定的由哪一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的固定分配規則及按照舉證時限的要求對自己提出的訴訟主張各自承擔提供哪些證據的責任,是舉證責任性質的外化及其功能的表現,其意義在于由法律預先規定在事實真偽不明狀態時,由哪一方當事人來承擔對其不利訴訟后果的風險,因此具有指引法官正確裁判的功能。對舉證責任分配的含義,理論界有許多學說,但最有影響的為德國民事訴訟法學家羅森伯格的法律要件分類說,其主張將民事實體法條文分為四個類型,即權利發生規范、權利妨害規范、權利消滅規范和權利制約規范。凡主張權利的當事人,應就權利發生的法律要件存在的事實負擔舉證責任,否認權利存在的當事人,應就權利發生妨害法律要件、權利消滅法律要件或權利制約法律要件的存在事實負擔舉證責任。這為法官在待證事實處于真偽不明狀態時,如何作出裁判產生了重要指示作用。
2.運用舉證責任一般原則審理本案
我國關于證明責任負擔的原則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002年)中有明確的規定。該規定第二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
結合本案來看,本案只是一起普通的民事侵權案件,并非特殊侵權案件,應當適用舉證責任的一般原則即"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從一審法庭現有的證據來看,主要有雙方當事人的陳述及對彭宇訊問筆錄的電子文檔。徐老太的陳述是被告將其撞倒在地致傷,彭宇的陳述是他沒有與原告相撞,他只是做好事。對彭宇訊問筆錄的電子文檔的主要內容為:彭稱其沒有撞倒徐,但其本人被徐撞到了,但是原始的訊問材料沒有找到。除此之外,事故發生后,城中派出所接到報警后,對該起事故進行了處理。案件訴至一審法院后,該起事故的承辦民警到法院對事件的主要經過作了陳述,該陳述主要內容為:原、被告之間發生了碰撞。僅憑以上證據,原告不能證明自己被彭宇撞倒過。而現有證據又不能排除彭宇撞倒原告的可能性,案件事實實際上陷于真偽不明的狀態中。根據證明責任的分配原則,此時法官完全可以依據證明責任判定原告徐老太敗訴。
如此判決的好處有如下幾點:第一,雖然不能據此認定被告是見義勇為者,但至少昭示了法律不會冤枉行善的人,不會苛求行善的人自證清白,鼓勵了見義勇為;第二,原告雖然輸了官司,但對這樣的判決結果也不難接受,因為輸在證據不足,怨不得別人、怨不得法院,從此知道法律原非萬能;第三,法律的歸法律,道德的歸道德,雙方可以回歸安寧的生活。本來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損害賠償糾紛,雙方爭議也不大(原告也坦陳其有醫保勞保,對賠償也不太在乎),也幾乎不涉及道德問題以及中國人最看重的"面子"問題。如此判決,法律的指引、評價、教育、預測作用均得以充分發揮,很好地實現了法律的自身價值,社會反響也一定很好。遺憾的是,一審法院將證明責任這一工具棄之不用,以"事實推定"的方式作出了判決,從而把原被告以及目擊證人逼入道德的絕境,從數額不大的賠償爭議演變成各方為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尊嚴而輸死搏斗,最終統統成為輸家。
1李義,西南政法大學2013級應用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