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褚海艷 田文玲
(本文圖片攝影/ 田文玲)
在福建省福安市范坑鄉毛家坪村的最高處,是2014年新建的村部。村部旁邊是曾經的村小學,如今已改為村展覽室。
展覽室里的展品,無聲地展示著毛家坪的變遷。
1987年以前,毛家坪群眾都穿過救濟的衣服,喝的是未經處理的地下水,80%的群眾終年以地瓜為主糧,人畜混居現象普遍存在,出門要肩挑背扛,到范坑鄉一個來回要四個小時。當時村里流傳著一首順口溜:“茅棚土舍田地差,鳥不宿來猴不爬,乞丐路過不住腳,姑娘不來找夫家。”
時任民政部部長崔乃夫來毛家坪考察時說,毛家坪村是最貧困的老區基點村。從1987年開始,一場聲勢浩大、歷時3年的扶貧攻堅工作在毛家坪展開了。毛家坪一步邁過了溫飽線,并開始了奔小康。
然而,27年后的2014年,記者來到毛家坪卻發現,毛家坪村似乎和“農民要富、農業要強、農村要美”的要求、離小康生活還差得很遠。
從1988年到1990年,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先后三次來到毛家坪考察調研扶貧工作。
毛家坪村展覽室至今還保存著這樣一張舊照片:一間破舊的教室,幾張拼起來的課桌鋪著報紙,上面擺放著茶水。就是在這個簡陋的會議室里,習近平同志作出了修建水庫和校舍、劃撥3 萬元作為生產項目啟動資金等決定。
1988年底,毛家坪村建成了占地10 多畝、建筑面積達300 多平方米的小學校舍,修建了庫容達2400 立方米的飲用水水庫。
在解決兒童就學和村民飲水兩大難題后,習近平同志又幫助村里建起了醫療保健站,改造了家家戶戶的柴灶,修建了豬舍。村民的衛生、居住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習近平同志的親切關懷,給毛家坪的村民帶來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村民毛冬福回憶:那時候每天晚上,村里黨員、干部主動帶頭,40 多個青壯年到小學教室學習文化和科學種植技術。
群眾很快就從種植新作物、采用新技術中嘗到了甜頭:引進“福云6 號”替代當地的傳統茶葉品種,引進太子參種植,推廣優質雜交水稻,水稻畝產從10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當年毛家坪人均純收入突破了600 元。
一年多后,毛家坪村已山頭林木疊翠,山腰茶果環抱,村前村后雞鴨成群,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
可以說,毛家坪一步跨過了溫飽線,但奔小康的路一走就是近30年,而且還似乎遙遙無期。
種植太子參在當地曾經被稱作“栽金種銀”。毛家坪村村主任毛興容說:“太子參種植是從1987年開始的。前幾年太子參市場價格比較高。價格最高的時候,村里種了五六百畝。那時候,一斤太子參可以賣到100 元左右。就算是五保戶一年也能掙五六萬元,八九十歲的老人一年也能掙兩三萬元。”
在采訪中,福安市老區辦吳云章說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年有戶村民種植的太子參賣了30 多萬元,來不及存到銀行,又不敢把錢放在家里。于是他就打著雨傘,把錢放在身邊,在田里坐了一夜。

毛家坪村民的生活離小康還很遠。

隨著年輕人的離開,村里的新房越來越少,一些早已破敗。
不過,毛興容說:“種植太子參是個技術活,我種過兩年,都賠錢。而且太子參價格受市場影響很大,2014年的太子參價格偏低,農民的收入就不高。”
毛家坪還種過蒜,種過水蜜桃,但產量都不高。毛興容說,以前在政府的幫助下也搞了一些規模養殖,但是產量大了就沒人要,搞了幾次就沒人參與了。
“最關鍵的是銷路問題。”毛興容說。
毛家坪現在面臨的就是實現了溫飽后,如何進一步發展的問題。范坑鄉鄉長鄭招旺說:“今后不管是毛家坪,還是范坑鄉都是要靠發展農業,不過思路不好找。”
鄭招旺對記者表示:“習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是綠水青山怎么變成金山銀山,我們不知道如何操作。”
鄭招旺認為,毛家坪要走向小康,最好的辦法是借助項目。但他同時認為,現在的政策要以點帶面,立項要求有一定的生產規模,這“不好辦”。
2014年,鄭招旺多次去福建省林業廳匯報范坑鄉的養羊項目。
“本來項目批下來基本沒什么問題。后來林業廳詢問羊怎么養。我說打算成立合作社,把羊分散到幾個村,每個村一兩百只散養,全鄉加起來養1300 只。結果林業廳說這樣不行,這樣的散養不算規模養殖。本來項目如果批下來可以補助80 萬~100 萬元,結果泡湯了。”鄭招旺說起來很懊悔。
以獎代補的政策也“堵”上了一些老區爭取項目的門。
鄭招旺說:“以獎代補政策要求先做項目,驗收后才給錢。補貼20 萬元的項目,農民最起碼要投入50 萬元,農民哪有那么多錢投入?而且項目還要按要求做,才能拿到錢。這對一般農戶來說,太難了。”
記者提出,如果幾個農民聯合起來做,效果會不會好一些?鄭招旺說:“幾個人來搞一個項目,獲得項目經費可能性更大。但是一些農業項目要做環評,環評要花十幾萬元,讓農民花十幾萬元做一些看起來沒用的事,他們也不愿意。”
鄭招旺顯得非常無奈:“政策和項目資金控制在上面,基層黨委、政府沒有決策權。但考核的又是基層干部,實在是沒有辦法。”
而且即使項目爭取下來,農民也不一定愿意做。
鄭招旺解釋,以毛竹墾復項目為例,農民墾復一畝毛竹補貼150 元。像毛家坪村這樣的山,農民干一天也就墾復一畝,掙150 元。農民會想,那還不如出去打工,打工一天干不了幾個小時的活,也是150 元。
記者在村里看到,現在毛家坪的農房,有一些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不過大部分是磚混結構。村委會主任毛興容說,現在年輕人出去,都在城里置房了,在村里建新房子的就越來越少了。
范坑鄉鄉長鄭招旺說,從山下通到村部的這條路是2013年才修通的,是鄉里到處“討”來的錢修的。毛家坪村民的出行依然很不方便。大多數村民沒有車。從范坑鄉到毛家坪每天只有一班車。村民辦理新農保時,村干部只能把戶口本、身份證全部收上來登記、復印,再統一到鄉里辦。
村民平時的娛樂活動就是看電視。
“村里也沒有力量提供更多的文化娛樂活動。”毛興容說,村集體沒有收入,只是前些年有人在毛家坪村修了一座梯級電站,每年給村里3 萬元補償費。
28年前的扶貧工作給毛家坪帶去的最大轉變,是開始重視教育。毛家坪從“半個初中生”起家到現在,共培養了3名研究生、36 名大學生,平均3戶就出1 名大學生。
文化水平的提高,讓大部分年輕人都得以在外闖蕩。他們大都在外經營食品加工,搞建筑裝潢,創辦服裝廠等。
村里的老年人,不想、也沒有能力再圖大發展。年輕人不回來,村莊發展也很困難。村干部只能維持現狀。
毛家坪未來的希望,還是在于把年輕人吸引回來。鄭招旺說:“現在我們就是動員在外經商辦企業的村民回來發展涉農項目帶動農民。但這種辦法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
在毛興容看來,并不是年輕人對家鄉沒有感情不想回來:“村里還是很有凝聚力的,村子有大事,大家都會回來。”
“關鍵還是在于項目。”鄭招旺說,“要摸清老區的家底,對老區的重要資源進行調查規劃。一旦項目落地,就不愁年輕人不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