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耀華 馮世炳
(本文圖片提供/馮世炳)

李連慶與毛澤東主席合影。
這是一位多年在毛澤東、葉劍英同志身邊從事過警衛工作的副軍職老兵。76歲時,他懷揣130萬元積蓄回到廣東西部山區,為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貢獻著自己的微薄之力,用夕陽余熱書寫出一篇老兵新傳的感人故事。
2014年12月17日,廣東省云浮市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發出通知,號召全市共產黨員向年過八旬的老黨員李連慶學習。
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有什么感人的事跡?今年1月的一天,我們慕名來到云城區都楊鎮,找到了李連慶創辦的星耀畜牧有限公司養牛場,采訪了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和他的同事。
牛場門口,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墻壁上“為人民服務”幾個大字煜煜生輝。一位腳穿解放鞋、頭戴遮陽帽、正在給牛加草填料的老人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他就是李連慶。
“他們叫我‘牛司令’,也有人稱我‘牛倌’。”李連慶操著一口略帶京腔的普通話,一邊干活一邊和我們拉開了話匣子。
1932年6月,李連慶出生于廣東省高要市祿步鎮樟路村荷路村小組。1951年,19 歲的李連慶應征入伍,成為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
剛入伍時,李連慶在肇慶軍分區服役,工作是養豬、種菜、當炊事員。后來,肇慶軍分區和韶關軍分區合并,他又跟隨部隊來到了韶關軍分區。1957年,就在李連慶即將退伍的時候,中央警衛團到韶關軍分區選人,他幸運地成為中央警衛團的一名戰士。
“我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為毛澤東主席服務的警衛員,而且這一干就是十八九年。”李連慶時而高興、時而激動地回憶起和毛澤東這位偉人在一起的難忘歲月。
毛澤東主席逝世后,葉劍英元帥把同是廣東人的李連慶調到身邊,讓他擔任了自己的衛士長。10年后,葉劍英元帥離世,李連慶又先后在香港和總政廣州對外聯絡局工作。退休時,他已是副軍職、大校軍銜。
退休后的李連慶一直在北京生活。2007年,老家樟路村的村民陳日明因事到京,和李連慶談起了家鄉的情況。李連慶得知,雖然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了,但由于地處山區,自然條件較差,所以鄉親們還比較窮。
李連慶的思鄉之情越來越濃。2008年春節剛過,李連慶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故鄉的土地。
他和村干部一起走訪群眾,征求大家對發展集體經濟和改變村容村貌的建議。為了盡快改變村里落后面貌,李連慶把自己積蓄的130 多萬元錢,全部用到了家鄉的建設上。
在李連慶的支持和帶動下,荷路村破舊的祠堂改建成了“達道書屋”,村中的廢棄用地成為了籃球場和開闊的300 平方米生態小公園,舊祠堂前的荒地改造成了美麗的荷塘,4.3公里的村道實現了硬化。為改善衛生環境,他還幫助村里建起了2公里的排污渠、2 個垃圾站。
由于村集體經濟薄弱,所以辦這些事基本上都是李連慶出錢。就這樣,李連慶不但花光了130 多萬元的積蓄,還欠了近10 萬元的工程款。為了還清這些債,從未向人借過錢的李連慶,不得不跑到山東煙臺,向戰友借了5 萬元,又跑到西江對岸,向親戚借了5 萬元,還清了為村里建設欠下的10 萬元債務。
如今,荷路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風民風也大為改善,成為遠近聞名的省級衛生村和生態文明村。
改變了村容村貌,李連慶又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了發展村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入上來。他在鎮、村干部的支持下做好土地調整工作,既解決了“有人無田耕”和“有田無人耕”問題,又為村集體增加了20 多畝機動地,每年為集體增加收入16000 多元 。
李連慶還十分注重公益事業和扶貧濟困 。回到家鄉幾年來,他先后拿出10 多萬元,幫助扶持村中困難黨員、困難群眾和其他弱勢群體。
李連慶的老家祿步鎮樟路村地處西江北岸。2010年,李連慶又到西江南岸的云浮市云城區都楊鎮珠川村與人合辦了云浮市星耀畜牧有限公司,李連慶擔任公司董事長。因此,他才有了“牛司令”、“牛倌”的綽號。
李連慶選擇養牛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小時候在老家放過牛。
我們在養牛場看到,李連慶的生活十分簡樸,在不到10 平方米的臥室里,只有一張床和一張桌子,地上擺滿了雜物。兩年前,李連慶的女兒李艷第一次從北京來養牛場探望父親,看到這樣的情景當場哭了起來。

喂牛、放牛,占去了李連慶大部分時間。
公司的辦公室布置得井井有條。走進辦公室,只見正面墻上掛著彩色的毛主席像,旁邊的黑白照片是毛澤東、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與李連慶的合影以及葉帥之子葉選寧贈給李連慶的書法作品等。李連慶說,與毛主席那張合影拍攝于1967年,地點是武漢,當時毛主席橫渡長江后正在休息;與葉帥那張合影拍攝于1986年,是葉劍英元帥、葉劍英元帥的小兒子、警衛隊隊長、李連慶等四人的合照。
李連慶的星耀畜牧有限公司成立后,安置了附近村里十多名剩余勞動力。李連慶規定,牛場使用的工人必須來自附近的貧困家庭,目的是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李連慶(右排戴帽者)和云浮市云城區老促會領導座談。
星耀畜牧有限公司經理何丙泉告訴我們,過去幾年,牛場已經為附近村民帶去了每年30 萬元的收入。同時,牛場每年還會消化100 多萬斤農作物的秸稈。
如今牛場占地面積約為300 畝,養牛數量達到了300 頭左右。
養牛業生產周期較長,星耀畜牧有限公司目前還沒有大的收益,但李連慶對前景充滿信心。他說:“要繼續壯大養牛場,開展綜合經營,進行產品深加工。準備申請注冊‘牛司令’商標,確保牛肉產品質量。只要自己一息尚存,就一定要把養牛場辦下去。”李連慶的打算是,等牛場有了收益、步入正軌后,要帶領村民實現養牛致富。
83 歲高齡的李連慶依舊像軍人一樣要求自己,他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做100 個俯臥撐,練5 分鐘長棍和5分鐘的雙節棍。與其他老人不同的是,這位老兵每天都要舉行一次升旗議式。
春節前,李連慶給遠在北京的老伴打了個電話:“新牛舍要在年底竣工,今年春節回不去了,我得留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