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數字地形測量學
作者:潘正風 程效軍 成樞
王騰軍 翟翊 鄒進貴 王崇倡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7月
定價:46.00元
以現代測繪技術和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地理信息產業,作為高技術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在我國迅速興起并保持高速增長,為國民經濟發展增添了新活力。作為地理信息產業重要支撐的測繪科學技術,目前已完成了由傳統測繪向數字化測繪的轉化,并跨越式地進入了信息化測繪階段。信息化測繪涵蓋了地理信息獲取、處理、應用的全過程,其主要特征為:測繪成果多樣化、測繪生產自動化、測繪產品社會化及測繪服務網絡化。信息化測繪對測繪類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時也使課程內容的完善與更新面臨新的挑戰。為適應產業發展需要,充分體現測繪學科的新技術、新要求,考慮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減少陳舊的內容,全國高等學校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實施了“測繪學科專業規范核心課程規劃教材”建設工作,《數字地形測量學》(潘正風等編著 ,2015年7月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作為規劃教材之一,在及時引進新的測繪技術、方法和理念,使經典的理論內容與先進的應用技術緊密結合等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
地形測量學是測繪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也是專業核心課程之一,講述如何將地球表面局部地區的地物、地貌測繪成地形圖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在測繪類專業教學中起奠基作用。傳統測繪中的課程教材《測量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測量學》編寫組編著 ,測繪出版社出版,1979年12月第一版,之后歷經多次修訂發行至第三版),內容主要是針對小面積地表測繪,利用水準儀、經緯儀、平板儀等常規測量儀器,將地形圖直接測繪于圖紙上。隨著全站儀等電子儀器及測圖軟件應用的普及,數字測圖技術迅速發展并廣泛應用于測繪生產中, 地形測量從圖解法白紙測圖轉變為數字測圖,《測量學》教材也更新為《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潘正風、楊正堯編著 ,2002年1月,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內容鎖定在數字測圖的框架內,既考慮到當時地形測量由白紙測圖向數字測圖過渡,又顧及到原有測量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測量儀器和基本測量方法,使新舊內容有機聯系、融為一體,較好地滿足了當時的教學需要,并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經過潘正風、程效軍等知名教授的重新編寫,《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被確立為“十五”國家規劃教材,于2004年8月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第2版)》被確立為“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于2009年9月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第2版)》以大比例尺地面數字測圖為主線,在闡述測量學基本知識和常規測量方法的基礎上,對數字測圖的原理與方法做了全面介紹,并介紹了地籍圖和房產圖、地下管線圖測繪及線路測量。近年來,以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現代測繪技術的發展,使得測繪學科在理論上、方法上和技術體系上經歷著巨大變革,電子水準儀、全站儀、GPS已成為新的常規地面測量儀器,激光掃描儀、無人機、各類專業軟件也在測繪生產中得到更多的應用,在我國測繪學科邁步跨入信息化測繪之時,《數字地形測量學》一書應需而生。本書在闡述測繪基本知識、基本測量儀器和測量方法的基礎上,對大比例尺數字地形測量作了全面介紹。
《數字地形測量學》由來自武漢大學、同濟大學、山東科技大學、長安大學、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等的多位測繪界知名教授聯合編寫。本書在原《數字測量原理與方法》的基礎上,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組織進行了深度優化、更新與完善,將經典章節內容予以提煉和精化并融入新技術、新方法、新理念,刪去地下管線圖測繪、線路測量兩章與工程測量課程有交叉的內容,增加了數字攝影地形測量、三維激光掃描儀及其在地形測量中的應用介紹等內容。在組織結構方面,既顧及課程體系又考慮了各基本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循序漸進、結構緊湊、層次清晰;在內容的選編上,力求先進實用、簡明通俗、詳略適當,經典理論、方法與現代新技術、新方法相結合,同時重視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教材中圖、表、示例、習題等內容豐富、形象直觀、相互有機聯系。全書內容緊密圍繞大比例尺數字地形測量,主題明確,專業特色突出。
本書的緒論、測量坐標系、常規測量儀器及其使用等許多方面的編寫堪稱典范,值得其他作者在編寫測繪類或非測繪類專業的測量課程教材時學習與借鑒;將平面控制測量、高程控制測量內容各成一章敘述,保留地籍圖和房產圖測繪內容,也給制定專業教學標準進行課程設置時留有余地。《數字地形測量學》體現了基礎與前沿、經典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具有相當的合理性和先進性,實屬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