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武瑛



古人在墓葬中隨葬種類繁多的明器,反映了“象其生以送死”的理念。陶質俑群就是眾多明器中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種類,蘊含著古代諸多社會文化信息及古人的信仰觀念。其中的鎮墓俑有顯著的個性特點,放置于墓門兩側,一般意義上用來震懾鬼怪、保護亡者靈魂不受侵擾。寧夏固原境內北朝隋唐間的墓葬中,隨葬有大量的俑群,彭陽新集北魏墓,北周李賢夫婦合葬墓、宇文猛墓、田弘夫婦合葬墓及唐代史道洛、史索巖等大中型墓葬中均有出土。這些俑群具有鮮明的時代與區域特征,對研究北朝隋唐間寧夏固原地區的輿服、軍陣、禮儀、生活乃至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并從中折射出當時社會習俗和時代特征,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縮影。如北周李賢和宇文猛墓出土的陶俑,均為泥質半模燒制而成,質地堅硬,俑體為實心,背部扁平,燒成后涂彩繪,再用黑色勾畫出眉、目、鼻口及服飾衣紋等。注重大的動作及細致的面目刻畫,繪畫技法純熟,造型質樸粗獷,人物俑面部飽滿,體態豐腴,服飾、神情豐富多彩,造型、組合自成風格。
北周時期的鎮墓獸風格呈威猛怪獸狀,沿襲了十六國以來隨葬成對的傳統,繼承了北魏呈匍匐爬臥狀的形態,出現了背部鬃毛消失、頭部生角的形式。鎮墓俑大腹向身體右側突起,形成自己的特點。唐代的風格在整體造型上繼承北朝與隋代的風格,同時也顯露出人獸結合的造型特征。史道洛墓出土的鎮墓武士俑金裝甲胄,裝飾華麗,體態雄健。鎮墓獸分獸面鎮墓獸和人面鎮墓獸,形態迥異,體型高大,輪廓曲線富于變化,面部表情猙獰,制作精細。鎮墓獸與身披鎧甲、神態莊重的鎮墓武士俑相伴出土,呈現出新面貌,表明了北朝隋唐間這個區域內鎮墓獸的演進過程、造型和工藝水平?,F將寧夏固原地區北周和唐墓中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鎮墓獸和鎮墓俑作一介紹。
鎮墓獸
1993年固原縣南郊鄉王澇壩村宇文猛墓出土,一對2件,北周保定五年(565年),泥質灰陶。一件高6.9厘米,長18.2厘米。蹲臥狀,大口緊閉,鼻孔圓張,圓眼,頭上有鬃鬣,體施紅色,頸背、面部勾黑色(見圖1)。另一件高8.5厘米,長17.8厘米,頸背上有一竦角,昂首,面部已殘缺不清,背部、頸、嘴等殘存黑、紅等色(見圖2)。
鎮墓獸
1983年固原縣南郊鄉深溝村北周李賢夫婦合葬墓出土,一對2件,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泥質灰陶。2件造型基本一致,一大一小。一件長18.5厘米,高8.5厘米;另一件長16厘米,高6.9厘米。獨角生于頸背,昂首,仰視,張口露齒,背部無鬃毛,四肢匍匐于地呈爬臥狀,足為爪形。通體施白色,口鼻涂紅色,眼、齒墨線勾勒(見圖3)。
鎮墓武士俑
1993年固原縣南郊鄉王澇壩村宇文猛墓出土,一對2件,北周保定五年(565年),泥質灰陶。一件高21.7厘米,頭戴圓頂兜鍪,前有沖角,兩側有護耳。頂部勾黑色,臉部用黑色畫出眉、眼。身披明光鎧,用黑色勾出魚鱗狀甲片,邊沿涂紅色。肩甲披膊,鎧甲之下裹腿裙。雙肩聳起,右手下垂,左手屈至胸際作持物狀,拳心有一孔,原持物件已失,體施白色,面及手施粉色,腹部向右鼓起(見圖4)。另一件高23.9厘米,頭戴尖錐頂兜鍪,中起脊棱,前有沖角,兩側有護耳,頂部勾黑色。身披明光鎧,用黑色勾出魚鱗狀甲片,邊沿涂紅色。肩甲披膊,鎧甲之下裹腿裙。雙肩聳起,右手下垂,左手屈至胸際作持物狀,拳心有一孔,原持物件已失。體施白色,面及手施粉色,腹部向右鼓起(見圖5)。
鎮墓武士俑
1983年固原縣南郊鄉深溝村北周李賢夫婦合葬墓出土,一對2件,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泥質灰陶。一件高18.2厘米,頭戴尖頂兜鍪,中起脊棱,前有沖角,兩側有護耳。身著齊膝鱗狀甲,黑色細勾魚鱗狀甲片,邊沿暈出紅彩。肩甲披膊,下裹裙。左臂屈于胸前,右臂下垂,手做持物狀,拳心有孔,大腹向身體右側突起(見圖6)。另一件高19.2厘米,頭戴兜鍪,額前有沖角,兩側有護耳。大眼闊口,繪有須。聳肩披帛,身著鎧甲,甲片以墨線勾勒,邊緣涂紅。右臂下垂,左臂屈于胸前,手作持物狀,拳心有孔,大腹向身體右側突起(見圖7)。
閉口鎮墓武士俑
1995年寧夏固原縣南郊鄉小馬莊村史道洛夫婦合葬墓出土,唐永徽六年(665年)。泥質灰陶,通高83厘米,身高70厘米,俑矗立在巖座上,彩繪描金。頭戴盔,護耳向上卷起,繪有藍、綠、群青色的蓮花紋,臉部偏向左側且稍稍揚起,網眼,有須,面部涂紅,眉眼及胡須用墨線勾勒,嘴呈一字型緊閉,口涂紅。頸部圍以項護,項護漩渦狀處貼以金箔,表面用紅、藍、綠色繪出連續的蓮花紋。身穿明光鎧,從兩肩至肘穿著虎頭狀披膊,肩甲部貼有半網形的金箔,紅色勾出外緣;披膊虎頭口、鼻、耳、眼周圍為紅色,兩頰和眼眶隆起部貼金箔。白肘部至手腕覆有臂護。胸部有不規則圓形胸甲,外緣部貼金箔;胸甲環帶相扣固定,上繪黑色蓮花紋。三層膝裙疊穿,最外層膝裙邊緣以紅色勾邊,內側貼有帶狀金箔,中層膝裙為綠色,背面用墨線繪出衣褶,中央以淺褐色繪出重疊的半圓形紋樣,其周圍配有花草紋,內側膝裙為綠色。膝蓋以下至腳腕有吊腿,足登靴,靴面扣環上貼有金箔;雙臂前屈,雙拳緊握,兩足分開站立巖座上,神態威武(見圖8)。
張口鎮墓武士俑
1995年寧夏固原縣南郊鄉小馬莊村史道洛夫婦合葬墓出土,唐永徽六年(665年)。泥質灰陶,通高86厘米,身高76厘米,俑矗立在巖座上,彩繪描金。頭戴護耳頭盔,頭盔前面正中部翻折部分為藍色,翻折的搭扣貼飾金箔,左右魚鱗甲片從上至下依先金后銀順序貼有帶狀金箔和銀箔。護耳向上卷起,暗紅色底色上描繪出紅、蘭、綠、橙、黑色的蓮花紋。面部稍向右側,網眼凝視斜上方,有須,口微張作怒號狀。面部呈淺紅色,口涂紅,眉毛、胡須涂棕色。身著明光鎧,頸圍項護,以藍、綠、群青、粉色繪蓮花紋,底色為紅色;肩部有半圓形肩甲,貼有金箔,邊緣和周圍用紅色勾邊,其間用紅藍色滿繪蓮花紋。肘部雙重披膊,外重為張口虎頭,虎頭口、鼻、耳、眼周圍為紅色,兩頰和眼眶隆起部貼金箔?;⒖谥型鲁鰞戎嘏玻吘壪蛲鈧确?,從肘部至腕部有臂護,用褐色與銀箔相間條紋表現。胸甲分左右兩部分,兩側有邊緣呈不規則圓形,外緣部貼金箔;胸甲環帶相扣固定,上繪黑色蓮花紋。三層膝裙疊穿,最外層膝裙邊緣以紅色勾邊,內側貼有帶狀金箔,中層膝裙為綠色,背面用墨線繪出衣褶,中央以淺褐色繪出重疊的半圓形紋樣,其周圍配有花草紋,內側膝裙為綠色。膝蓋以下至腳腕有吊腿,足登靴,紅色,靴面扣環上貼有金箔。雙臂前屈,雙拳緊握,兩足分開站立巖座上,神態威武(見圖9)。
人面鎮墓獸
1995年寧夏固原縣南郊鄉小馬莊村史道洛夫婦合葬墓出土,唐永徽六年(665年)。泥質灰陶,通高55厘米,獸身高46厘米。通體彩繪描金,人面獸身,頭戴兜鍪,臉部朝正前方,嘴部呈一字型緊閉狀,雙目凝視前方,目光炯炯有神,大耳。面部肉粉色,上唇有八字胡須,下巴一綹短須翹起,唇、鼻、眼周圍為紅色,墨綠色眼球。面部表情真實,有發飾,頭發用金箔勾邊,上貼銀箔,墨線繪出波形紋。前胸挺起,胸部直通腹部正中有一條縱向淺黃色帶,兩側貼窄帶狀金箔、銀箔;銀箔上用墨線繪有斜線,金箔上用墨筆畫有豹皮紋樣圖案;金箔左右繪有紅、藍、綠、黃、粉紅色半月形蓮花紋。腰彎下,后背稍呈圓弧狀,涂黑色;尾端寬而下垂。兩膊間有火焰狀翅膀,羽毛依次為綠、紅、白色,翅膀中心貼金箔,沿其曲卷之勢繪有墨線。前腿伸直,后腿彎曲,前后腿均白色底色上繪出黑色虎皮紋;蹄足為紅色,緊抓巖座蹲坐在巖形底座上。外形兇猛可怕,表現出強悍凌厲的外在特點(見圖10)。
獸面鎮墓獸
1995年寧夏固原縣南郊鄉小馬莊村史道洛夫婦合葬墓出土,唐永徽六年(665年),泥質灰陶,通高52厘米,獸身高43厘米。獅面,朝向正前方,獸口大張,巨齒盡露,眼睛凝視前方,耳直立向上,嘴巴下有胡須,順沿每撮胡須刻劃陰線且依次涂有綠、紅、白顏色,末端貼金箔。面部白色底色,鼻子,口周圍紅色,黑眼球墨線勾勒輪廓貼金箔,在臉頰、鼻翼、眼眶隆起處、兩眉之間和鬢角處均貼有金箔。頸與肩部有獸翼呈放射狀向上展開,自上而下依次涂有紅、綠、白色,末端貼金箔。每撮羽毛陰刻線紋并沿走勢墨線繪出紋路。前胸挺起,從胸部至腹部的中央部位有一條縱向粉紅色色帶,色帶兩側貼有窄的金箔、銀箔。在銀箔上繪有黑色斜線,金箔上繪有黑色的虎皮紋,胸部底色為白色。腰彎下,后背稍呈圓弧狀,涂黑色;尾端寬而下垂,中央部位有一條粉紅色的色帶,其兩側平行繪以黑色的獸毛紋路。前腿伸直,腿腋下后方有鰭狀裝飾;后腿呈彎曲狀,前后腿在白色底色上繪有黑色虎皮紋。蹄足為紅色,緊抓巖座蹲坐在巖形底座上(見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