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紅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相繼在國際國內不同場合就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深刻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多次就文物保護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思想深邃,內涵豐富,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自信,對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視,為新時期文物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博物館工作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陣地。全國文物工作會議提出了建設文物強國構想,為新形勢下博物館建設和發展制定了新目標、創造了新機遇、提出了新要求。我們要抓住機遇,把握機遇,用好機遇,緊跟時代的節拍,努力探索博物館發展路徑,實現博物館功能最大化,促進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為實現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提供正能量。
一、理清思路,把握發展主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5000年中華文明,是人類文化河流中唯一沒有干涸、沒有斷流的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提升國民素質,振奮民族精神,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同樣離不開中國歷史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時代價值的新闡述,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實現文化復興、民族復興的堅定決心,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我們只有緊緊把握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根主線,在傳承好優秀傳統文化上下力氣,在發展好優秀傳統文化上做文章,在科學思想指導下理思路、找方法、探路徑,正確處理好傳承與發展、保護與利用、服務與可持續的關系,才能在正確的軌道上奮力前行。
二、找準定位,樹立服務理念
為貫徹落實《博物館條例》,國家文物局印發《關于貫徹執行(博物館條例)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增強對博物館公益屬性的認識,進一步完善博物館社會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文化軟實力的支撐作用愈來愈明顯,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愈來愈強烈,博物館的服務職能愈來愈突顯。新形勢下,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職能部門,如何服務中心、服務大局、服務群眾是擺在文博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這就要求我們要強化服務意識,努力使博物館工作為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讓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真正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文化主食。徹底改變博物館工作人員閉門做學問的偏面做法。加強博物館隊伍建設,通過學習培訓,技能歷練,提高博物館現有人員素質和服務水平。淮北市博物館近年來通過請進來、走出去、舉辦業務培訓、開展業務大練兵、業務技能競賽等有效形式,著力提升職工業務素質,強化服務意識,增強服務能力,優化服務環境,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打牢了文化服務的根基。讓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凝聚民族精神,以優質的文化服務彰顯博物館以文化育的功能,使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不斷流,民族凝聚力更牢固,文化的軟實力更強硬。
三、立足高遠,提升展覽水平
提高展覽水平是博物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生命力所在。一是了解國際上博物館發展的趨勢和動態,汲取先進國家博物館管理的成功經驗,力求與世界接軌。二是不斷創新展陳內容和手段,在有利于文物科學保護的前提下,努力提升陳列展覽的文化內涵和科技含量,進一步加強陳列內容設計和現代化高科技手段的運用,增強展覽的趣味性和觀賞性。三是突出觀眾與展覽、觀眾與博物館的互動,力求資源性展覽向需求性展覽轉變,改變過去那種嚴肅面孔、機械灌輸的呆板模式,把觀眾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有效調動,變成求知、教育、交流、娛樂為一體。四是組織豐富多彩的各種臨時展活動為補充,積極與社會聯手,搭建文化服務的平臺,創新展覽的形式和內容,拓寬展覽的空間和層次。五是加強全方位交流。以博物館展覽聯盟為依托,上下聯動,橫向互動,整體帶動。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組織有特色、有影響、便交流的展出項目,向上能夠走出去,同級可以便交流,向下可以進基層。形成省、市、基層展出網格化,整體帶動,擴大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效果。我館近年來在資金困難的情況下,改善了硬件設施,安裝了中央空調、更換了監控設備、改造了消防設施和用電。在展廳增加了三維動畫、電子觸摸屏、電子翻書等高科技展陳手段,增加了瓷器修復臺、知識搶答臺等互動裝置。每年開展大型臨時展出10次以上。開辟了專家公益講座,開展了送文化下基層活動,舉辦江淮行“書畫之鄉”館際交流展,分別到安慶、馬鞍山、宣州、亳州、阜陽、渦陽、蕭縣、江蘇連云港等地巡展,反響強烈。“讓文物活起來”,說淮北故事,使廣大群眾真正享受到更加豐盛的文化大餐,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四、深入挖掘,突出地方特色
作為地方綜合性博物館,是保護和展示地方歷史文化和優秀傳統的陣地和窗口,這是綜合性博物館的共性所在。但由于各地歷史的跨度不同,文化資源的差異,各地博物館又凸顯各自的風格和特點。新形勢下為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發揮博物館在文化強國戰略的突出作用,做大做強博物館事業,博物館的發展要找準著力點,選好突破口;要在深入挖掘本地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突出地方特色,形成自己的風格,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和美譽度。淮北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我館在突出地方特色上緊密結合自身實際,發揮本地文化資源的優勢,提出了打好“隋唐大運河”“漢文化”“書畫之鄉”“運河瓷器”四張牌的工作思路,并圍繞這一工作思路開展工作,在展陳設計上突出地方特色,在大運河申遺迎檢、承接全國古陶瓷學會研究會議、書畫之鄉館際交流展等活動中彰顯地方特色,擴大淮北的影響力,擦亮了淮北城市名片。
五、大膽創新,打造工作亮點
創新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素質。博物館實施免費開放以來,為博物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適應新形勢、完成新任務、實現新目標.必須要具備創新的精神。要敢于突破傳統的辦館模式,勇于探索發展的路徑。首先在工作思路上要勇于創新。著眼于博物館發展的大局和時代特點,堅持博物館工作計劃性、連續性、科學性、服務性、創造性的原則,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克服吃著國家免費開放補貼,守著博物館目前現狀的消極懶惰思想,要敢作敢為、主動作為、親歷親為,制定出符合博物館實際,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工作思路。其次,要在改善服務條件上勇于創新。要努力完善服務設施,提升服務水平,創新服務手段,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樹立有為才能有位的思想,主動協調、積極爭取地方、上級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形成發展合力,克服等、靠、要的被動行為,努力夯實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再次,要在服務形式上不斷創新,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精神文化需求。近年來,我館緊緊圍繞發展主線,在工作思路上下功夫,在工作措施上抓落實,在工作目標上求提升,在工作手段上求創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2011年,我館的工作思路是“設施完善年”;2012年,我館的工作思路是“工作創新年”;2013年我館的工作思路是“形象提升年”;2014年我館的工作思路是“優質服務年”;2015年我館的工作思路是“精細服務年”,每個工作思路的提出都有幾項重點工作為支撐,一年一個新提法、一年一個新重點、一年一個新臺階,工作成效顯著,獲得了上級部門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展示了淮北市博物館良好的精神風貌。
六、擴大宣傳,形成社會合力
文物保護工作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離不開全社會的支持。為提高廣大市民對文物保護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參與文物保護的積極性和熱情,形成文物保護的共識與合力,宣傳工作至關重要。一是要加大5.18國際博物館日和世界文化遺產日的宣傳力度。以5.18國際博物館日和世界文化遺產日為契機,以明確的宣傳主題、豐富的宣傳內容和靈活的宣傳手段為抓手,扎實做好宣傳工作,擴大宣傳效果。二是建立文物保護宣傳的長效機制。制定切實可行的宣傳規劃,注重文博知識、博物館條例和文物法的日常宣傳,充分利用不同場合、不同時機、不同人群進行文物保護的宣傳,擴大宣傳的受眾面。三是充分利用媒體進行宣傳。增強全社會文物保護的意識,加強與電臺、電視臺和報社合作,開辟專題欄目宣傳文物保護知識,介紹館藏文物及文物背后的故事,反映文物保護工作中的艱辛與努力、發現與成果、執法與保護,增強宣傳媒體的可讀性、可視性、趣味性和科學性。四是借助網絡,豐富網站內容,構建數字博物館,開辟微博、微信、編印《淮北文博》等加強宣傳,喚起全社會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關心與支持。
七、積極思考,強化學術研究
博物館是歷史實物證據的保存與展示、詮釋與升華的重要理論研究機構。學術研究在傳承優秀歷史文化,思考今天與未來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博物館應該思考怎樣將記憶和創造力結合起來,給社會和人類產生積極改變提供文化支撐和智力支持。博物館不是固化的物品,而應是出理論、出思想的“思想庫”“智囊團”,博物館藏品承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它的作用價值大小,不在于藏品多少和規模大小,關鍵在于要從其中提煉出有益于今天社會發展進步的思想和理論,通過自身學術研究成果來提升博物館的權威性。
作為基層博物館,強化學術研究一是要依托上級博物館,積極參與和組織各級別、各種類、各層次的學術研究交流活動,通過研究交流活動,實現理論研究的科學化、系統化,打牢文物研究的基礎。二是積極搭建學術研究的平臺,通過建立網站、編輯簡報、出版刊物等載體,推介學術研究課題、刊登學術研究文章,發布學術研究成果,營造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三是建立學術研究的獎勵機制。對學術研究成果,分類別、分等級認真進行評價,并給與適當的獎勵,提高文博工作者理論研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四是積極向上級和社會推介理論研究成果。近年來我館經常在安徽《文物鑒定與鑒賞》、國家文物報等雜志報紙發表研究專題理論文章,堅持辦好每年一期的《淮北文博》。通過深入的理論研究,促進研究成果與社會發展實踐高度融合,為服務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