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10 年以前,民營餐飲品牌經營超過20 年者寥寥是餐飲行業普遍公認的提法。由于那時候餐飲行業增速顯著,行業準入門檻低,一批批餐飲經營者從快速暴富到轉行或退出的周期往往難以超過10 年。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和社會環境回歸理性,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各行各業都在從單純追求“量”的突破回歸到追求“質”的精益,社會經濟進入到發展的穩定期。睿智的餐飲企業家們紛紛開始尋求理性而持久的發展。一大批餐飲品牌的壽命也得到了極大的延長,一批具備“百年品牌”素質的餐飲企業已經開始初露端倪。然而,市場的活力來自于充分而持久的競爭,“新入者”將成為挑戰固有模式、增強市場活力的不可忽視的力量。這里我們提一個“少年餐飲”的概念,這個概念不以經營者的年齡或品牌存續的時間而論,更多的是指對傳統經營模式進行挑戰和創新的新興品牌和新企業家。
未來的餐飲會是什么樣的?很多展覽上提出的“未來餐廳”技術概念,其實是個偽命題,技術層面上的噱頭的確吸引人眼球,但對餐飲產品和體驗上的提升其實并不盡如人意。未來幾十年餐飲經營的核心內容基本不會發生變化。大膽推測一下,在目前的大經濟背景和社會趨勢的推動下,經營者之間的高下之爭將在人才建設、資源整合和新技術思維中分出勝負。“少年餐飲”可能會在跨業人才互動、資本整合、股權分配、品牌營銷、管理工具和“互聯網+”方面給行業帶來“鯰魚效應”。
本期我們采訪了一批餐飲行業的新銳力量,新銳不僅僅體現在年紀和入行的時間,更多的“新銳”是體現在他們看待這個行業的視角和經營企業的手法。通往羅馬的道路有千萬條,新的也許不一定是好的,但確實是值得期待的。贊許也罷、批駁也罷,姑且讓我們作“拋磚”之舉,供更多的讀者和同行參閱和思考。
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