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 樹
湖北省政府關于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實施意見今年上半年出臺。這份綱領性文件,明確了湖北在長江經濟帶中的發展定位、提升長江中游黃金水道功能、完善長江中游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建設產業轉型升級支撐帶等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并制定了保障措施。

▲長江經濟帶示意圖
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祖國立交橋”。
全面建成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全國鐵路路網中心、全國高速公路路網重要樞紐、全國門戶樞紐機場和全國重要物流基地。
推進武漢建設成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襄陽建設成為漢江流域綜合交通樞紐、宜昌建設成為長江中上游重要綜合交通樞紐,構建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
長江中游核心增長極。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現有優勢產業,發展壯大具有潛在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性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重點打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汽車等世界級產業集群,提升經濟綜合實力,努力把湖北建設成為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龍腰”。
內陸開放合作新高地。
加快武漢城市圈、宜荊荊城市群、襄十隨城市群發展,強化武漢在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深化與“長三角”、成渝等地區合作,共建“中三角”,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
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
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現水資源的科學利用,協調好江河湖泊、干支流關系,加強流域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全面推進低碳省、生態省建設,繼續推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改試驗區建設,為全國“兩型”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典型示范。
1.提升長江中游黃金水道功能。
①增強長江干支流通航能力,推進宜昌至昌門溪、赤壁至潘家灣等航道整治工程。抓緊開展長江中游“645”深水航道整治工程模型試驗研究,力爭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并盡早開工建設。
②建設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加快武漢航運交易所等航運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武漢、黃石、鄂州、黃岡、咸寧等五市港航資源整合,組建大型港航企業集團,提升航運企業能級和產業集聚度,建成國際化港口物流與貿易基地。
③擴大三峽樞紐通過能力,加快完善水路、公路、鐵路無縫銜接的三峽樞紐綜合運輸體系,打造三峽樞紐物流產業園區。
2.完善長江中游綜合立體交通體系。
①推進鐵路通道建設,加快形成全省“五縱兩橫”為主骨架的鐵路路網格局,重點建設武漢—九江、武漢—西安等快速鐵路,蒙西至華中地區鐵路煤運通道、江漢平原貨運鐵路等普速鐵路。
②完善“七縱五橫三環”高速公路布局,實現所有縣市通高速公路,重點建設武漢—深圳、麻城—安康、宜昌—張家界、宜昌—岳陽等高速公路。
③拓展航空運輸網絡。加快武漢天河機場三期工程建設,開展武漢第二機場前期研究,規劃建設荊州、黃岡、隨州、荊門等機場。
④加快過江通道建設。加快建設宜都紅花套、枝江白洋等公路過江通道,武漢楊泗港、宜昌伍家崗、鄂黃(第二)等城市道路過江通道,武漢7、8、10、11號線等城市軌道過江通道。
3.建設產業轉型升級支撐帶。
①推進武漢、襄陽、宜昌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爭取設立武漢知識產權法院,建立知識產權運營中心。
②培育發展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產業集群,做大做強食品、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資源循環利用、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以及醫藥等六大重點優勢產業,發展壯大智能制造、集成電路、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北斗導航、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十大新興產業。
③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鋼鐵、石化、船舶、磷化工、建材、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建立資源消耗高、環境風險大、涉及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的產業退出機制。
④提升以江漢平原為重點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將湖北建成全國重要的水稻、油菜、棉花、畜禽產品、淡水產品和茶葉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4.建設新型城鎮連綿帶。
①發揮中心城市集聚輻射作用,力爭將武漢建成國家中心城市、襄陽建成漢江流域中心城市、宜昌建成三峽經濟合作區中心城市。
②大力推進武漢、孝感、仙桃、宜城等地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選擇沿江開發區、臨港工業園區開展城市功能區轉型試點,引導港口、產業和城市建設融合發展。
③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一體化建設,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建成長江中游城鄉統籌發展示范區。
1.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從土地承包的歷史演變來看,我國農村自改革開放以來已開展了兩輪承包。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1]32。這無疑會對廣大農民群眾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生長效“定心丸”效應。保持現有制度穩定和延續性,回應了各種爭議,有利于保障農民權益,最大限度地減少現代化給農民帶來的沖擊和痛苦。同時,“有恒產者有恒心”,有助于調動農民保護耕地的積極性,促進農村土地市場有序流轉,適應農業產業特性,有利于調動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積極性。
5.建設長江中游生態文明示范帶。
①依法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制度,建設水清、地綠、天藍的“生態湖北”。
②清理涉及岸線資源利用的各類既有項目,編制實施長江干支流岸線資源保護利用規劃,提高岸線資源利用效率。建立沿江岸線資源使用權交易制度和岸線使用權回收機制。
③嚴格產業環境準入,推進沿江生態產業園區建設,加快武漢青山—陽邏—鄂州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支持荊門、谷城“城市礦產”等示范基地建設,加強湖北環境資源交易中心、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建設,運用市場機制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6.建設跨區域合作示范帶。
①深化武漢、長沙、南昌中心城市互動合作,共同研究設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基金,推進住房公積金異地互認、轉移接續,促進省際毗鄰城市合作發展。探索建立區域內醫保基金跨省結算機制,逐步實現跨地區參保人員信息資源互聯共享、定點醫療機構互認。
②加快推進小池與九江融合發展,推進龍山—來鳳經濟協作示范區,推進荊州融入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
7.構建沿江對外開放新高地。
①推動武漢外國領事館集中區建設,構建對外交流服務新平臺。爭取國家設立以武漢為重點的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
②加強與沿海、沿邊口岸通關協作,實行“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模式,共同推進長江經濟帶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和檢驗檢疫一體化。
③加快湖北與俄羅斯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合作進程。推進中俄“萬里茶道”申遺工作。推動武漢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國家、地區航運通道建設。
成立湖北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推動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在湖北的實施,研究制定重大規劃、重大政策和年度工作安排,協調跨地區、跨部門重要事項。
積極配合國家編制《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謀劃一批反映湖北發展訴求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建議,全力爭取納入國家規劃綱要;編制實施《湖北長江經濟帶“十三五”發展規劃》。
創新投融資機制,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研究整合財政性資金、募集社會資金,設立湖北長江經濟帶發展引導基金,支持長江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城鎮化建設;加強武漢金融資產交易所、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等平臺建設;推進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組建省級再擔保集團。
積極引進復合型、領軍型國際國內優秀人才到湖北創新創業;建立區域全覆蓋的就業政策、就業指導、職業介紹等咨詢服務網絡;建立湖北長江經濟帶人才庫,實行人才柔性流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