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善祥,楊宏偉
(石河子大學,新疆 五家渠 831300)
SUN Shan-xiang,YANG Hong-wei
(Shihezi University,Wujiaqu 831300,China)
在西部大開發的建設過程中,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的物流業是西部地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也非常重視西部地區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十多年來,西部地區的國道主干線已經基本建成,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也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但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開展,對區域物流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對現代物流的高要求,西部地區也進行了一系列的物流開發,如2014年西部大開發新開工33 項重點工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就有川藏鐵路拉薩至林芝段、成都至雅安段、格爾木至庫爾勒鐵路和西部支線機場建設等15 項重點工程;四川出臺《四川省物流園區發展規劃》,提出打造“一核、四帶、多點”的四川物流園區布局;新疆在面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背景下,提出在進行絲綢之路核心區的建設中要重視商貿物流中心的建設。這些措施的實施有利于完善西部落后地區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但是物流是一種跨區域的活動,這就要求西部地區的物流發展要合理布局、分工合作。客觀、準確地分析與評價西部地區區域物流的發展水平,可以科學地認識西部地區每個省市的物流發展情況,然后根據實際的物流發展狀況對西部各省市的物流進行有側重的開發,協調西部地區的物流發展,推進西部地區物流一體化進程,同時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物流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物流業在中國發展的還不成熟,國內有關專家和學者對于物流產業的研究正在逐步完善,在物流業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選擇方面,至今還沒有完整的物流業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能夠用來評價區域的物流發展水平,但是國內的很多學者們根據自己對物流產業的理解和物流的特點構建了不同的物流業發展水平指標體系。如:王新安(2009)按照影響物流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兩個方面構建了物流業發展水平指標體系[1];金鳳花(2010)考慮到物流需求狀況、產業規模、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并以此構建了物流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2];王春豪(2011)從區域經濟基礎因素、區域物流需求和區域物流支持因素三個方面出發,構建了含有3 個一級指標和10 個二級指標的指標體系[3];李玉民(2011)考慮的范圍更廣,從社會經濟發展、物流發展和基礎設施等方面構建評價物流業發展水平指標體系[4]。
以上學者根據自己對物流產業的理解選取與物流業相關的指標構建了物流業發展水平指標體系,基本上能夠反應物流業的水平,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鑒于此,本文在數據可得的前提下,充分考慮了物流業的情況,從物流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入手,以西部地區12 個省市為研究對象,借助多元統計方法結合軟件SAS 對西部地區12 個省市的物流發展水平進行定量分析,然后運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反映出西部地區各省市物流發展的空間差異,最后,結合現代物流的發展趨勢,提出西部地區物流發展的建議。
現代物流業是一個跨行業、跨部門的綜合性的服務型產業,它融入第一、二、三產業的許多環節,涉及的內容廣泛并且范圍難以界定,在目前我國的產業分類體系中還沒有“物流產業”的產業分類,因而嚴格的說“物流產業”的統計數據是不能準確獲得的。
由于物流產業的概念在我國還沒有公認的統一概念,我國的物流統計也屬于初期階段,所以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權威性,本文所構建的指標體系選取的指標全部取自于統計年鑒,另外,為了保證選取的指標能夠比較確切地反應區域物流產業實際情況,本文選取與物流密切相關的指標進行研究,比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行業作為傳統的物流業,也是物流業的主要組成部分,郵電業務量及分地區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就業人員數和民用汽車擁有量等因素能夠反應物流產業參與主體的實力;地區生產總值、農業總產值、貨物進出口總額等屬于物流業需求大小的因素,同時會影響物流業的發展;交通運輸公共財政支出額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等因素可以影響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提高物流產業的發展水平。如表1,一共選取了15 個指標。

表1 物流業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
按照表1 的物流業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查閱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對西部地區各省市物流業發展水平指標的數據進行分析,為了比較全面地反應物流的發展水平,因而本文構建了含有比較多指標的指標體系,這就可能會引起指標之間含有很多共性,為了驗證指標之間的相關性,本文運用SAS 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發現顯著性檢驗的p 值都很小,各變量之間相關性較高。因此,本文在進行物流發展水平的聚類分析之前首先進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主要就是對所有變量中信息重疊部分進行公共因子的提取,最終實現減少變量的目的[5],然后用涵蓋主要信息的公共因子的因子得分作為變量進行聚類分析。
2.1 因子分析。在進行因子分析之前,由于各變量的測量單位不同,為了消除量綱的影響,所以需要先用公式(1)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本文采用主成分法進行因子載荷矩陣分析。主成分法的思想是當提取的第一個因子不能提取足夠多的信息時,再提取第二個因子,直到所提取的信息基本能解釋原變量反應的信息為止[6]。通過SAS 可以得到表2,一般認為當累計方差貢獻率大于80%時表明選取的因子比較滿意。可以看到前兩個因子的方差累計貢獻率達到81.36%,因而提取兩個因子。然后可以計算得到包含兩個因子的西部地區各省市的數據。
2.2 聚類分析。在進行聚類分析時,系統聚類分析法(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ethod)是應用比較普遍的方法,系統聚類的基本思想是先將選取的樣本各自作為一類,規定樣本之間的距離和類與類之間的距離,然后將距離最近的兩類合并成一類,計算新類與其他類的距離,然后將距離最近的兩類合并成一個新類,每次減少一類,直到所有的樣本都聚類完畢[6]。本文根據得出的兩個主因子作為指標,根據系統聚類分析法中的Ward 離差平方和法進行聚類分析,得出的聚類結果,按照歐式距離0.10,可以將西部地區各省市分為四類,為了使聚類結果直觀的反映出來,運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把聚類的結果用圖形的形式呈現出來,如圖1。

表2 主因子對應的特征根及其方差貢獻率表
從西部地區物流發展水平空間等級分布圖可以看出,西部地區各省市按照物流發展水平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四川;第二類:廣西、重慶、新疆、陜西、內蒙古;第三類:貴州、甘肅、云南;第四類:西藏、青海、寧夏。結合實際可知,以上分類結果較好地反映了西部地區物流發展的等級分布情況。

圖1 西部地區物流發展水平空間等級分布圖
本文首先在進行文獻梳理的基礎上,根據物流產業的特點構建了物流業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然后對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最后運用聚類分析對因子分析得到的結果進行分類。由實證分析的結果可知,西部地區的物流發展水平可以分為四類,類與類之間的差距比較明顯,也就是說西部地區各省市的物流發展水平空間差異較大。
為了縮小西部地區物流發展水平差異、提高西部地區物流業的整體水平,以便讓物流更好地為西部地區的發展貢獻力量。本文根據實證分析得出的結果并結合現代物流的發展趨勢給出以下建議。
(1)各省市要加強合作,為物流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從實證結果可以看出,西部地區的物流發展水平空間差異比較明顯,物流作為一種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產業,應當把提高區域物流發展水平作為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來做,每個省市的物流系統都是大的區域物流系統的子系統,每個省市的物流發展水平不僅取決于自身的努力,而且受限于其他省市物流的發展。因而,物流的發展離不開各地區的協調合作。
(2)積極支持和培育物流企業的發展。物流企業是為社會提供物流服務的主體,物流企業的數量和規模要與經濟的發展相適應。沿海經濟發達的一些地區,如深圳、上海等地區已經把物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把加快發展物流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因而西部地區各省市要重視物流的重要作用,支持物流企業的發展,利用財政和稅收政策引導和促進物流業發展,重點培育具有一定規模、管理和技術水平先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物流龍頭企業,提高區域內物流服務能力。
(3)加強物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各有關地區政府、各部門要充分考慮不同省市交通物流發展的特征,出臺促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措施。加強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現代物流業提供保證。另外,各省市要根據各自的優勢,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物流中心和物流園區,增強物流業服務輻射的能力,發揮物流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促進物流業均衡可持續發展。
[1]王新安.陜西物流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模型與發展對策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9,24(5):68-75.
[2]金鳳花,李全喜,等.基于場論的區域物流發展水平評價及聚類分析[J].經濟地理,2010,30(7):1140-1143.
[3]王春豪.基于PCA 的新疆區域物流發展水平綜合評價[J].鐵道運輸與經濟,2011,33(7):53-57.
[4]李玉民.河南省交通物流發展的主成分因子和聚類分析[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11,32(6):14-18.
[5]何曉群.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6]王學民.應用多元分析[M].2 版.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7]洪楠,侯軍.SAS for Windows(v8)[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