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國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WANG Zhi-guo
(Zhejiang Economic and Trade Polytechnic,Hangzhou 310018,China)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彪S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居民對生鮮農產品品種的多樣性和品質上的新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近年來接連曝光的農產品安全質量事件使人們早已心有余悸。此外,我國各地屢次出現農產品“賣難買貴”、增產不增收等現象,不僅影響了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更沉重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由于冷鏈物流能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品質,有效降低農產品產后損耗,而且作為供需方之間的“蓄水池”,能有效調節農產品供需平衡,冷鏈物流受到行業內外的高度重視。而我國冷鏈物流的總體發展水平比較落后,節點銜接不暢以及“斷鏈”等問題層出不窮;盡管農產品冷鏈產業規模與發展速度遠遜于市場需求,但由于市場供需信息不對稱,冷鏈物流設備設施使用率并不高。因此,從系統協同視角下探究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協同路徑和實現機制,推動相關企業在互動協調中解決產業發展“瓶頸”,實現冷鏈物流節點無縫銜接和資源的有效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美歐等西方發達國家,農產品冷鏈物流經過了近百年的發展和應用,已經形成了綜合化、一體化的冷鏈物流系統,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研究體系也較為全面和深入。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處于發展初期,國內學者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以及主要障礙研究頗多。著名的流通經濟學家丁俊發(2010)以及朱仕兄(2012)、王家旭(2013)等多位專家學者的觀點基本類似,主要問題有:①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設備嚴重不足且技術落后,冷庫結構城鄉布局不合理,80%以上果蔬類、70%以上肉禽類產品仍然在常溫物流下流通;②冷鏈物流節點銜接不暢,存在較為嚴重“斷鏈”;③第三方冷鏈物流數量眾多但規模小、競爭力弱、服務質量差,能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全程冷鏈物流配送的企業屈指可數;④冷鏈物流標準尚不健全,執行力度差,強制性標準缺位下難以形成有效監管。
針對以上主要問題,研究者主要從冷鏈物流模式、系統優化、第三方冷鏈物流與冷鏈產業標準等方面進行了探討。知名物流專家鄔躍(2010)、商務部特聘專家洪濤(2013)以及張明玉(2010)、楊鈞(2013)等多位學者認為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正向多元化發展,并比較分析了批發市場、加工企業、連鎖超市、第三方物流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導的冷鏈物流模式各自的優缺點和發展趨勢。楊芳,謝如鶴(2012)、張明玉(2010)、周偉(2013)等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從物流系統論、第三方物流、交易成本與效率角度進行了研討,并構建相應模型進行分析,提出實現冷鏈物流優化的策略和方法。
綜上可知,盡管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在不少問題,但冷鏈物流市場需求非常廣闊,關鍵是要尋求科學合理的方法,解決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瓶頸”。農產品冷鏈物流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實現農產品安全高效的“從田間到餐桌”無縫銜接,既需要冷鏈物流技術的充分應用,更要有較高的組織協調性,而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節點企業合作普遍較為松散,互動協調、同步運作的意識與能力急需提高。因此,探究冷鏈物流節點的協同路徑和實現機制是十分有必要的。
德國知名科學家赫爾曼·哈肯的協同學揭示了開放復雜系統的相變,系統從混沌到有序、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演變,是由系統的序參量交替主宰和支配的一般規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是由多個非特定企業滿足市場需求而自組織形成的一個“虛擬企業”,冷鏈物流主體要素(節點企業)、客體要素(農產品和信息)與冷鏈物流設備設施要素共同構成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該系統既具有一定的結構,又按照一定的規律運作,表現為“有序”,而且該系統自組織方式遠比自然系統更為復雜。
由于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受到系統內外諸多因素的作用和影響,量化求解序參量過程異常繁雜。本文借助于徐緒松教授探索圖的思想和方法,分析了影響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協同的多重因素及其互動、層次關系,最終確定了該系統的序參量(見圖1)。政府政策的支持、經濟持續發展、冷鏈物流與信息技術的進步、社會消費需求提升等系統外因素以控制參量的形式影響系統自組織過程,并自發地推進冷鏈物流協同的產生和發展。系統內三大主要因素包括冷鏈物流設備設施要素(α)、冷鏈第三方物流規模與運營能力(β)及冷鏈標準體系的完備與執行(γ),是支配冷鏈物流系統協同的序參量,三者之間相互影響、互相制約,深刻地影響了冷鏈物流系統協同進程。

圖1 影響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協同的因素及互動、層次關系
通過分析系統內三大因素的關聯性以及對系統協同的影響,就目前來看,序參量α 和β 阻礙了冷鏈物流系統協同進程,序參量γ 對系統協同的影響好壞參半。由于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處于起步階段,降低行業準入門檻有利于專業化冷鏈物流企業的快速發展,但也抑制社會對冷鏈物流設備設施的需求。因此,冷鏈物流標準的制定和執行應合理把握一個寬嚴相濟的“度”,而不是一味的松弛。針對影響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協同進程的序參量,可采取適當的被組織策略調節或改變相應控制參量,有意識增強良性序參量和抑制不良序參量對系統的作用和影響,減少系統內耗的時間和程度,促使冷鏈物流系統協同向更高層次演化。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協同,既可推行相同或不同行業主體橫向協同,又可在同一產業內實行產供銷企業縱向協同,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無論是冷鏈物流節點企業橫向協同,還是縱向協同,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3.1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計劃與決策協同。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分布式數據庫管理系統與EDI 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企業完全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及時傳遞與實時分享。為了提高冷鏈物流系統的高效性和靈活性,將原先分布在冷鏈物流節點企業的生產計劃、分銷計劃、物流儲配計劃,重組整合成以滿足客戶物流服務需求為中心的冷鏈物流協同計劃,并建立統一的冷鏈物流協同計劃平臺,以此為基礎整合冷鏈物流節點企業的IT 系統,使其與冷鏈物流協同計劃平臺逐步對接、融合,最終實現信息的交換與共享(見圖2)。
借助于冷鏈物流協同計劃平臺,冷鏈物流節點企業共同參與制定與執行冷鏈物流協同計劃,通過信息共享實現聯動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運營與管理,迅速、準確地做出有利于冷鏈物流系統的最優選擇與規劃。協同計劃始于冷鏈物流服務需求方的銷售計劃共享,冷鏈物流服務需求方首先根據市場需求以及歷年銷售數據生成農產品物流需求計劃,并上傳到冷鏈物流協同計劃平臺。第三方冷鏈物流查閱冷鏈物流需求計劃,并對自身冷鏈物流儲配能力進行評估后,制定并上傳冷鏈物流儲配計劃。冷鏈物流需求方按照事先確定的指標體系評估物流計劃,并根據評估的結果直接通過EDI 向第三方冷鏈物流發出物流需求訂單。更進一步,引入具有交互性和智能性的多智能體(Agent)技術,協同平臺可構建基于Agent 的冷鏈物流協同決策模型,通過信息的實時交換和協商支持節點企業自動參與冷鏈物流協同決策,實現冷鏈物流資源的優化配置。

圖2 冷鏈物流協同計劃平臺及運作
3.2 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我國絕大多數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僅能提供冷鏈物流環節中若干項業務,并不能夠提供一體化、綜合化的冷鏈物流服務。從某種程度上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是由彼此獨立、相互依存的多個“點”串聯而成。針對我國尚不成熟的冷鏈物流市場,如何制定冷鏈物流標準規范與指導“點”以及“點與點之間”的有效銜接顯得尤為重要。政府與行業協會等機構應首先完善冷鏈物流標準,通過標準指導與約束冷鏈物流企業的運營和業務操作。為了盡可能降低生鮮農產品安全質量風險,冷鏈物流企業應嚴格執行已頒布實施的各類冷鏈標準(包括推薦性標準),并積極推動跨區域、跨企業的協同監管,形成貫穿整個冷鏈物流的全程透明并可控的質量追溯體系。在農產品安全問題日益突顯和復雜的情形下,農產品質量監管部門應逐步加大檢查和監督相關企業冷鏈標準執行情況,企業一旦觸碰紅線,將給予嚴厲的懲罰,以營造規范有序、公正公平的市場經營環境。
3.3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要素協同。與常溫物流相比,冷鏈物流不僅初期投入巨大,后期的使用維護成本高,而且此類資產具有很強的專用性。如果投入使用后冷凍冷藏貨源量不足,將給企業帶來沉重的經濟損失與負擔。冷鏈物流要素協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第三方冷鏈物流、分銷商、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參與方在冷鏈物流資源要素的投資、使用與維護達成某種共識,共同興建冷庫及附屬配套設施,聯合投資購買冷鏈物流設備,形成冷鏈物流資源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冷鏈物流資源利用的協同化以及冷鏈物流管理的共同化,從而拓寬冷鏈物流資源投入資金來源,降低單個企業資金壓力與風險。另一方面,整合社會現有冷鏈物流資源,建立以城市或區域為核心的冷鏈物流虛擬配送中心,實現冷鏈物流設備設施的互用、共享,彌補第三方冷鏈物流儲配功能上的不足,同時通過信息交換與共享來快速反饋客戶需求,減少供需信息的不對稱而導致社會冷鏈物流資源供應相對不足或過剩的情形。
農產品生產者、加工企業、分銷企業以及第三方冷鏈物流位于農產品冷鏈物流不同節點,存在著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合作關系和相互促進的作用。冷鏈物流協同能有效整合冷鏈資源要素,優化冷鏈物流管理,并以較低的成本實現冷鏈物流無縫銜接,確保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安全性和實效性。然而,由于經營環境的復雜性、不確定性以及節點企業作為經濟人的有限理性,而且第三方冷鏈物流作為物流服務的代理人,客觀上具有信息不對稱的優勢,企業不同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導向必然觸發企業之間的利益博弈,極有可能形成個體利益最大化而系統整體利益受損的“雙邊際效應”,與協同目標背道而馳。
利益預期是系統協同的最為強烈的內生驅動力,促使冷鏈物流節點企業協同的產生和發展,而風險則是冷鏈物流系統協同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制動力,科學合理地均衡冷鏈節點企業的利益與風險是系統協同的關鍵。因此,應優先建立“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的激勵與約束機制,自發地調控企業的決策動機和行為,促使冷鏈物流系統績效達到最優。利益與風險協同機制的設計原理并不復雜,按照冷鏈物流節點企業投入的資源要素的成本進行合理分配,并采用Shapley 值法模型等方法對合作方的風險水平進行評估,并根據風險補償原則對原有的收益分配方案做出適當調整。
然而,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的協同機制也并不總是有效。盡管冷鏈物流系統協同收益是節點企業共同創造,但大部分協同收益被主導企業獲取,協同收益是否公平合理的分配主要取決于核心企業的長遠規劃和智慧。此外,冷鏈物流協同既要受到系統內外不可控因素的影響,致使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又由于委托—代理關系的客觀原因導致契約不完備、信息不對稱等風險,冷鏈物流節點企業可能滋生投機違約行為。當節點企業所獲得的風險補償難以彌補未來預期的收益降低時,冷鏈物流系統協同將戛然而止。因此,在利益—風險機制的基礎上,還須廣泛地建立信任機制、信息共享機制、溝通機制以及沖突解決等機制,彌補利益—風險機制的不足與缺陷。
冷鏈物流系統協同能有效解決生鮮農產品產業發展中亟待突破的物流“瓶頸”,但冷鏈物流系統協同效益的獲得并不能一蹴而就,相關主體應有意識、逐步地采取被組織的策略和手段,促使自組織協同向更高階段演化。作為行業發展的領頭羊,冷鏈物流核心企業應在充分信任與合作的基礎上,引導企業互動協調發展,提升冷鏈物流系統的效益。為了推進農產品冷鏈進一步持續發展,政府和行業協會也應充分發揮行業主導作用,出臺相關政策規范冷鏈物流市場環境,鼓勵與扶持冷鏈物流企業做大、做強。
[1]赫爾曼·哈肯.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張明玉.中國農產品現代物流發展研究——戰略·模式·機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丁俊發.農產品物流與冷鏈物流的價值取向[J].中國流通經濟,2010(1):26-28.
[4]洪濤.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創新與發展[J].中國農村科技,2013(8):43-45.
[5]蘭洪杰.冷鏈物流系統協同對象與過程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9(2):20-23.
[6]王志國.博弈視角下電子商務物流服務質量提升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3(12):38-40.
[7]Barbara Burlingame,Maya Pineiro.The essential balance:Risks and benefits in food safety and quality[J].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2007(20):139-146.
[8]Hans Rediers,Marijke Claes.Evaluation of the cold chain of fresh-cut endive from farmer to plate[J].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09,5(2):25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