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英雄史詩《亞魯王》
文丨余未人
編者按:被納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亞魯王》是記錄苗族歷史的史詩,一般在苗族祭祀儀式和葬禮上唱誦,傳唱的是苗人首領亞魯帶領西部苗人創世與遷徙征戰的歷史。本欄目從這期開始連載作家余未人解讀《亞魯王》的系列文章,這一期為《亞魯王》故事梗概,下一期講述專職唱誦《亞魯王》的歌師。
2009年的春天,貴州麻山地區苗人們世世代代傳唱的英雄史詩《亞魯王》閃入了文化人的視野。它仿佛橫空出世,震撼了民間文學界和苗學界的學者們。大家亢奮、贊嘆之余又覺遺憾和慚愧。這樣一個重大的發現竟然一直被推到了21世紀的今天!
苗族通史、遷徙史中關于苗族是如何從長江中下游、黃河下游遷徙到貴州,又如何征戰定居開發的情節描述極為簡略。因此,《亞魯王》的發現填補了兩千多年前這段苗族口述歷史的空白。
勾勒一下《亞魯王》史詩(第一部)的粗線條情節:亞魯在十二歲以前尚未稱王之時,他的父王和三位兄長就外出闖蕩去了,父子、兄長之間再也無緣相見。亞魯與母親相依為命。他建造集市、訓練士兵、迎娶妻妾、建立宮室。亞魯王最引以為自豪的,是他得到了世間珍貴的寶物龍心。寶物在手天意助人,他變得無往而不勝。他又開鑿了山里苗人最稀缺的鹽井,把集市建得繁榮昌盛。長足的發展引起了他的另外兩位兄長賽陽和賽霸的妒意并挑動戰爭。亞魯王聰明狡獪,他有各種高人一籌的計謀,卻不愿參戰殺戮自己的兄長。可他所面對的是一場場慘烈的血戰。他不得不帶領70名王妃和初生的王子,從富庶的平原一次次地遷徙、逃亡到貧瘠的深山。依照“強者為王”的法則,亞魯王在無路可走時,用計謀侵占了族親荷布朵的王國,先后派遣了幾位王子回征故土,自己卻立足荷布朵的疆域重新定都立國。神性的亞魯王又造太陽造月亮,開拓疆域,命指十二個兒子征拓十二個地方,讓十二個地方世代繼承著亞魯王的血脈。
史詩中,亞魯王的飛龍馬飛越天際騰空長嘯,殺戮中叫聲切切,尸體遍布曠野,血流成河。亞魯王殘酷而英勇的征戰讓苗人的后代深感自豪。亞魯王同時也是一位有情有義、人情味濃郁的首領。他攜帶王妃兒女,在嬰兒的啼哭聲中上路,哭奶的啼聲撕心裂肺。“可憐我的娃兒,別哭啦,七千追兵緊緊隨著哭聲而來。歇歇吧,嚼個糯米粑粑再走……”
失敗的英雄亞魯王只有帶領王妃、兒女遷徙,刀耕火種,從頭做起。亞魯王及其族群不希望戰爭、甚至退避戰爭,但當族群飽受欺凌、忍無可忍的時候,他們便一往直前,奮勇殺敵保衛疆土。這也充分體現了苗族的戰爭觀。正是因為如此,他們一次次地遷徙、征戰,從富饒宜居之地,一步步退到了生存環境特別惡劣的麻山地區。
只有身臨其境聆聽和用心品讀,才能從那些生動形象的描述中去領悟史詩那英雄而悲愴的意蘊。
《亞魯王》史詩中看不到孔孟儒學內“仁”而外“禮”的道德觀。這里貫穿的,是嚴酷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競爭法則。其實,民間崇尚的英雄大多是有血有肉、可感可信,能夠在常人身上尋找到根脈的。
創世神話體現了苗人文化的精髓。《亞魯王》把苗人的創世神話與英雄史詩做了奇妙的融合。在史詩中,亞魯王在母腹里就具備了神性;而在人世間,他只是一個吃著小米、紅稗而艷羨糯米、大米的苗人首領。在唱誦《亞魯王》的“東郎”(苗族社區葬禮活動的歌師)眼里,亞魯王的部族就是全人類,亞魯王帶這支苗人所創造的就是人類社會。所以,亞魯王從開天辟地做起,他派兒子去造了12個太陽、12個月亮,又派兒子去射殺多余的日月,而只留下一個太陽、一個月亮。亞魯王把草標插遍了領地,形成了各種民俗。
許多民族的史詩中,都有12個太陽的傳說,而麻山苗人,卻把12個太陽、12個月亮之說都賦予了亞魯王。亞魯王已經成為一種信仰,他代表了苗人的理想、夢想和希望。亞魯王的出現,也是苗人由崇拜神靈到崇尚自身的升華。(作者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貴州省文史館館員 責任編輯/楊 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