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道取直”邁上發展新路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岳 振
近些年貴州發展路徑的戰略指引、區域優勢、產業培育、平臺支撐等都有新的重大變化,正在形成牽引之勢,“貴州新路”的戰略機遇與關鍵突破口,就蘊含在這些“重大變化”中。
“牢記囑托奮力趕超,守住底線走好新路。”7月20日至21日,貴州省委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強調,“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我們的殷切期望和根本要求,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各項工作的總綱”。
“走出一條不同于東部、有別于西部其他省區的發展新路”,是一條奮力后發趕超、加快縮小與全國發展差距的新路;是一條堅守兩條底線、正確處理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新路;是一條以開放倒逼改革、全面推進深化改革的新路;是一條全面推進法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路。
這條新路有別于東部,主要體現在“五個突出”,即突出環境保護、突出綠色循環、突出協調共享、突出集聚集約、突出民族文化;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主要體現在“五個注重”,即注重以構筑“精神高地”引領干事創業、注重以主基調主戰略引領趕超跨越、注重以高端定位引領創新轉型、注重以綠化貴州引領生態建設、注重以扶貧開發引領民生改善。
“彎道取直、跨越發展,實現一種壓縮了的發展過程”。當前,貴州新路探索處于關鍵時期。知名自媒體“智谷趨勢”最近評論說,“隨著成都、貴陽等西部互聯網明星城市的出現,中國互聯網經濟的版圖正在重構”。大數據產業“讓貴州與發達地區真正站到同一起跑線上”,這是貴州挖掘后發優勢、把握戰略機遇探索發展新路的生動寫照。
“所謂后發優勢,就是后發地區能夠從發達地區引進先進的理念、制度和技術為我所用。” 省委書記趙克志說,只要大力培植后發優勢,“善走別人走過的成功之路,不走別人走過的彎路,敢走別人沒有走過的新路,縮短探索時間,降低探索成本,較快地達到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實現跨越發展”。
貴州后發優勢表現良好的生態優勢、各級干部團結干事的氛圍、交通等基礎設施改善形成的開放優勢、勞動力競爭優勢、由于技術進步和產業鏈延伸帶來的資源效率提升等方面,這些優勢可以轉變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對發展滯后地區而言,培植后發優勢,著力點是大膽“借鑒”與尋求“替代”,也就是從發達地區發展歷程中,尋求可資借鑒的產業方向和政策路徑,從而降低發展的時間與探索成本;還必須正確認識自身資源稟賦與區域實際,全面分析發達地區產業發展歷程,創造性、開拓性地優選替代性產業和發展模式,從而實現與發達地區相同或相近的發展結果。
與多數發達地區早期靠較低端加工制造業起步不同,貴州依靠生態環境起飛,具備極大可能性與可行性。在制度建設與產業選擇上,瑞士以及德國魯爾區的轉型發展,為貴州提供了先行經驗,技術密集型與知識密集型高端產業以及文旅產業是理想選擇;在發展模式上,不重蹈部分發達地區“先污染后治理”覆轍,拒絕可持續性差、污染嚴重的低端制造業、重化工業,而需另辟蹊徑,選擇現代服務業、特色農業及健康養生、大數據等前沿產業。
經濟增長實際上是持續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的過程,因此,創新是貴州培植后發優勢的必經之路。不管是調結構轉方式,還是優化區域營商環境,根本上講都要依靠制度與技術創新。目前貴州省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率都在45%以下,與全國52%以上水平還有相當差距。顯然,貴州需要“把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新興產業與傳統優勢產業都需要依托技術進步與創新,拓展成長空間,延伸價值鏈。“互聯網+”可有效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民生進步、改善社會治理,可引領貴州各領域進入新境地。目前,貴州大數據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集聚效應”、高端裝備制造業呈崛起之勢,具備了相當市場競爭實力,是貴州培植后發優勢的典范之作。
培植后發優勢,走出“貴州新路”,應該注重思想解放與改革開放。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敏爾說,貴州“要彎道取直,必須通過深化改革激發內生源動力,通過擴大開放引入外部生產力,把后發優勢充分釋放出來,讓人力、無力得到充分開發,讓各種要素現實有機組合,形成強大的發展動力、合力”。
“貴州新路”需要避開單一資源依賴、高投資低效率的粗放方式,以及環境污染等的破壞性發展模式。從近年貴州發展實際看,新理念、新舉措形成的牽引力量逐漸增強,貴州發展路徑的戰略指引、區域優勢、產業培育、平臺支撐等都有新的重大變化。這些重大變化,是“貴州新路”的戰略機遇與關鍵突破口。
在全局高度,“四個全面”為“貴州新路”提供了新的戰略指引。
貴州目前還有600多萬貧困人口,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繁重,攻克貧困是必須啃下的“硬骨頭”,“六個精準”、“四個一批”等扶貧策略必須向縱深加快推進。
全面深化改革,核心是變革資源配置方式,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改革重點是建設“有限政府”和“有為政府”。貴州簡政放權、增強公共服務能力、構建公平正義社會環境的諸多改革舉措卓有成效,為“貴州新路”破除了許多體制機制障礙。但總體看,改革還需繼續加大力度。
法治護航市場經濟、規范政府權力,全面依法治國讓整個社會肌體更健康。“法治貴州”使市場運行更順暢、官民關系更和諧;全面從嚴治黨、“三嚴三實”鍛煉著黨政干部精氣神,是“貴州新路”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在區域戰略方面,交通大發展、融入“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為“貴州新路”創造了新的區域優勢。
貴州交通“天亮了”,機場、高速公路、高鐵迅猛發展。省內,正在接近縣縣通高速目標,城際交流更便捷;省外,已是名副其實的四通八達,結束了貴州不沿邊、不沿江、不沿海的生存史,進入近邊、近江、近海新時代,資源、財富流通成本大幅降低,“沉睡”的資源被喚醒了。
“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規劃為中國經濟注入強大動力,是貴州優化開放格局的戰略機遇,貴州的自然資源價值、地理優勢會得到重新認識,“通道經濟”也將進入新的升級階段。
新的區域優勢為貴州深化改革開放、加強區域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貴州經濟結構調整迎來新契機,產業價值鏈延伸處在更大戰略空間,“貴州新路”視野更寬廣。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五張名片”等傳統產業升級、五大新興產業培育,使“貴州新路”新的產業格局趨于合理。
工業基礎薄弱,煤炭、礦產等資源行業面臨的市場壓力越來越大,而且其價值實現有很高生態代價,這一點,貴州各地都有高度共識,不少地方把精力轉向生態友好型產業,利用新理念、新技術,做強做大煙、酒、茶、藥、食品等特色輕工業。信息化、服務化、綠色化增強了貴州特色傳統產業的市場競爭力,贏得了新的市場地位。
五大新興產業是貴州招商引資的重點推廣對象。搶占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至高點、抓住醫藥養生產業財富機遇,大數據、大健康產業的貴州實踐,吸引力與日俱增;貴州正致力于提升農業品質、重塑旅游形象,并把綠色建筑建材業提升至戰略高度。注重生態內涵的產業選擇,是“貴州新路”綠色新動力。
從戰略平臺建設看,“五個100工程”、保稅區建設等,對提升貴州經濟實力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貴州新路”探索提供了新的平臺支撐。
把重大項目建設集中在規劃區域內,是減輕生態壓力、資源集約利用、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做法。產業園區建設為“工業4.0”時代的到來構建了軟硬件基礎。在沒有盲目跟進、低效重復建設、貪求短期政績提升的前提下,“五個100工程”能夠有效擴大就業、推動產業扶貧、統籌城鄉發展,為經濟增長提供可持續動力。
貴陽綜合保稅區、貴安新區綜合保稅區是貴州經濟的新生力量,對降低進出口貿易成本,特別是支持“貴州制造”走出去,以及增強貴州招商引資吸引力,都會有非常直接而明顯的作用。
運用好新的支撐平臺,注重發揮市場導向作用,高效配置資源,為“引進來”與“走出去”鋪平新通道,這是“貴州新路”的基本要求。
“自然條件惡劣,建設發展成本高、難度大;工業比重小、城鎮化水平”等省情,是貴州面臨的嚴峻現實挑戰,這個時代課題需要徹底解決。但這個基本面,同樣留給政府決策和市場挖潛巨大的試驗和探索空間。產業發展不成熟、市場發育不健全、體制機制不完善,都為貴州“走穩走好走快發展新路”提供了方向引導,指明了決策著力點。
(責任編輯/晏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