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兩條底線” 率先全面小康
文丨劉文新
我們立足貴陽是西部欠發達省會城市的實際,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在發展中升級,在升級中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陽市積極響應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號召,按照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和明確要求,積極當好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發動機”,堅守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兩條底線”,全面打造發展升級版,努力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全省“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作出積極貢獻。
2014年,全市10個區(市、縣)人均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環境質量指數三項核心指標和約束性前置指標,均超過全省以縣為單位開展同步小康創建活動統計監測標準值,除清鎮市、修文縣、息烽縣、開陽縣“一市三縣”外,云巖區、南明區、白云區、花溪區、烏當區、觀山湖區6個區全部通過省達標認定實地驗收,按照國家統計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及指標解釋》測算,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超過90%,2015年將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立足貴陽是西部欠發達省會城市的實際,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在發展中升級,在升級中發展。2012年至2014年全市生產總值分別實現1700.3億元、2085億元和2497.27億元,增長速度持續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突出創新驅動發展。與北京市開展京筑創新驅動、區域合作,共建中關村貴陽科技園,并以此優化全市產業布局,形成“一城兩帶六核”發展格局。高標準推進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貴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貴陽綜合保稅區、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建設,形成了“四輪驅動”的創新格局。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2014年全市新增大數據及關聯企業227家,云上企業超過2900家,數據中心服務器突破2萬臺,呼叫中心坐席達2.2萬個,以大數據為引領的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660億元,被評為“最適合投資數據中心的城市”,建立起全國第一個數據戰略重點實驗室(DI空間),在全國率先建設全城公共免費WIFI系統,啟動建立全國第一個“塊數據”公共平臺,建設全國第一個政府數據開放示范城市,成立全國第一個大數據交易所,獲批創建全國第一個大數據產業發展聚集區。
突出開放帶動發展。積極參與貴廣高鐵經濟帶、泛珠三角經濟區建設,并與廣西北海合作共建“北海貴陽港”。成功舉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并被寫入國家“一帶一路”總體規劃,打造了全省對外開放合作的制高點。安全、圓滿、精彩舉辦全球首次以大數據為主題的博覽會和峰會——2015貴陽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暨全球大數據時代貴陽峰會,建立起互動互促、互利互惠、共享未來、共贏發展的大數據戰略資源合作機制。同時舉辦了電子商務創新發展峰會、酒博會、書博會、國際廣告節和大數據產業招商推介會,“爽爽的貴陽”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引進阿里巴巴、惠普、中興、京東、萬達、西門子、億贊普等國際國內知名企業,越來越多的優質發展要素加速向貴陽聚集,2012年至2014年全市省外到位資金5281.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8.6億美元。
突出改革推動發展。全面完成政府機構改革,行政審批服務事項提前辦結率達99.8%,平均辦理時限壓縮至1.21個工作日,較平均法定辦理時限縮短21.39個工作日,并以大數據方式完善“權力清單”“負面清單”“責任清單”制度,大力實施“數據鐵籠計劃”,運用大數據手段規范政府行政權力運行。擴大“營改增”試點,全面實施工商登記制度改革,2014年全市新增市場主體5.4萬戶、增長31%,注冊資本1629億元、增長136%,民營經濟占比達51%。積極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等多種投融資模式,大力發展股權和創業投資基金,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產業投資基金,支持企業上市融資。創新城市開發模式,變“生地出讓”為“凈地出讓”,實現“六統一”,推進城市開發建設可持續發展。在全省率先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農房規劃建設審批權限依法委托到鄉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我們把環境質量作為約束性前置指標,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1.2平方米,建成區綠地覆蓋率達43.5%,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空氣質量優良率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5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注重資源集約。以建設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城市為契機,深入實施煤電磷、煤電鋁、煤電鋼、煤電化“四個一體化”,促進資源就地轉化和產業效益最大化,磷、鋁兩大主要優勢資源產出效率分別增長50%、27%,資源就地轉化率均達80%以上。深入推進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建設,全市公交車全部實現“油改氣”,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8萬噸,2012年至2014年累計淘汰水泥、造紙、鐵合金、黃磷等行業落后產能企業36家,淘汰產能352.85萬噸。
注重環境保護。以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為主抓手,大力實施“藍天”“碧水”“綠地”三大保護計劃,特別是對市域內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實施搬遷工程,市民的“三口大水缸”紅楓湖、百花湖、阿哈水庫水質從五類、劣五類提升至二類、三類。建立城市組團間、組團內生態廊道,構建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城市公園、山體公園、社區公園五位一體城市公園體系,建成總面積1471平方公里的2條環城林帶,總面積16平方公里的3個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總面積7.2平方公里的16個山體公園。打造花溪“大花園、大溪流”文化旅游創新區,著力實現園區高端化、市區園林化、農村特色化、景區生態化“一區四化”。
注重制度創新。制定實施國內第一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性法規——《貴陽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條例》,將環境公益訴訟從理論研究層面落實到法律制度層面,并相繼出臺《貴陽市生態公益林補償辦法》《貴陽市大氣污染防治辦法》等政策法規。組建了全國第一家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生態保護法庭、生態保護檢察局、生態保護公安分局,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指標體系,制定《貴陽市生態環境損害黨政領導干部問責暫行辦法》,將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與水、空氣、土壤3個環境質量指標掛鉤,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考核干部的“指揮棒”,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建設“貴陽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我們認真落實各項惠民富民政策,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積極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提升全體市民幸福感,努力建成一個群眾得實惠、老百姓認可的全面小康社會。目前,云巖區、南明區、白云區、花溪區、烏當區、觀山湖區6個區全面小康群眾認可度均超過80%。
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協同發展。堅持“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高度關注農村群眾的獲得感。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全市現代農業高效示范園區、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達到29個、142家、179家、903個、243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55%以上,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826元。大力推進24個示范小城鎮加快建設,深入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六項行動計劃,建成53個“提高型”示范點,形成3條示范帶。大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制發《貴陽市扶貧開發攻堅行動計劃(2014-2015年)》《關于組織2014年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深化“部門幫鄉、支部結對、干部駐村”工作的通知》《貴陽市領導干部遍訪幫扶貧困村貧困戶實施方案》,2014年全市選派1786名干部組建355個工作組深入開展同步小康幫扶,落實各級專項扶貧資金2.375億元,募集社會捐贈資金140余萬元,落實“政—銀—企”合作扶貧資金70億元,并建立區(市、縣)、鄉、村貧困村和貧困農戶收入臺帳,確保了村村戶戶有幫扶方案、有幫扶項目、有幫扶資金,切實做到了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全市31505名農村扶貧開發對象脫貧、占省下達年度目標任務的100.3%,180個貧困村實現“減貧摘帽”、占市年度目標任務的120%,912個貧困村均組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2015年全市4.59萬農村扶貧開發對象將全面實現穩定脫貧。
集中解決城鄉群眾民生難題。圍繞群眾反映較為集中的“用水難”“就業難收入低”“上學難上好學難”“出行難”“看病難”“養老難”“治安差”“住房難”“買菜難買菜貴”“活動空間少”等“民生十困”,集中解決民生難題。2014年基本解決50余個城市重點缺水片區用水問題,城鎮新增就業21.12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18萬人,新增幼兒園及中小學學位4.47萬個,建立全科醫生團隊52支,改擴建鄉鎮衛生院10個、村衛生室50個,新增養老院、敬老所床位4158張,基本建成城鎮保障房4.65萬套,完成棚戶區改造項目43個、惠及5.6萬人。啟動老舊居民小區改造升級“三年千院”行動計劃,實施公益事業項目1457個。深入開展“兩嚴一降”,打響禁毒人民戰爭,群眾安全感達到97.16%。
積極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系統構建孔學堂、陽明洞、陽明祠三足“鼎”筑的貴陽“精神大廈”,更加自覺主動地推進孔學堂事業發展,進一步完善孔學堂教化、傳播和研修功能,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孔學堂打造成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教育基地,在凝聚傳遞貴陽發展正能量中發揮更大作用。廣泛開展誠信創建活動,大力弘揚“知行合一,協力爭先”貴陽精神,構建精神高地、打造文化品牌。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實現圖書館和文化館區(市、縣)全覆蓋、綜合文化站鄉(鎮)全覆蓋。深入開展“三下鄉”、電影“五進”、群眾周末大舞臺等群眾性文化活動,滿足市民多樣化文化需求。(作者系貴陽市委副書記、市長 責任編輯/豆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