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 姝

關注健康領域新聞的讀者,一定不會對2011年被稱之為“八毛門”事件的新聞感到陌生:剛出生的寶寶因腹脹到深圳市兒童醫院求醫,檢查后疑為先天性巨結腸,建議進行造瘺活檢手術,費用約十萬元。家長拒絕手術,帶孩子到廣州市兒童醫院就診,稱接診醫生開了八毛錢的石蠟油,“孩子就治好了,能吃能拉”。但后續報道證實,寶寶并未痊愈,以后又轉到武漢同濟醫院小兒外科求治,經過詳細檢查,最終仍確診為先天性巨結腸并進行了手術。這一事件高居當年十大健康新聞之首,除各方針對醫患關系、媒體報道客觀性的熱議之外,也使很多諸如記者這樣的老百姓第一次對先天畸形疾病有了感性認識。
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出生缺陷各類疾病高發國家,被喻為出生缺陷的“珠穆朗瑪峰”。據2012年衛生部發布的《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顯示,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約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約90萬例。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等待準爸媽的本該是初為人父為人母時的滿腔喜悅,如果生下一個畸形兒,不但對家庭來說是不可承受之痛,而且孩子終生的痛苦更是難以名狀。
那么,先天畸形是怎樣產生的?常見的致畸因素有哪些?準爸媽又該如何預防避免?
盡管這些問題的普及型知識在網絡上一搜一大把,但從專業角度甚至在基因、蛋白質水平解釋先天畸形的發病機制,并尋找預防和治療新手段,由此推動小兒先天畸形領域的治療進展,無疑需要長期、重復乃至枯燥的基礎研究。
袁正偉于1992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留校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小兒外科的普外科工作,每天都要目睹懷抱各種嚴重先天畸形患兒的家屬滿懷希望而來,卻因目前醫術水平所限而無法有效治療而絕望的表情。一些畸形患兒需要承受連續幾次矯形才能維持生存,而且許多畸形因無法治愈而需要終生特殊護理和康復治療,這些都給患兒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痛苦和沉重的負擔,也給患兒生理和心理發育帶來嚴重影響。
如何改變這種無助的現狀,使這些畸形患兒能夠像正常孩子一樣健康快樂成長,成了他的一個揮之不去的心結,而這種心結并沒有隨著工作資歷的提升和手術經驗的增加而打開,漸漸地他發現,打開這個心結的關鍵是要找到這些畸形的發生機制并進行早期干預和治療,僅靠不斷改進手術方法是無法完全解決的。

在實驗室進行動物手術

參加國際學術交流照
“為什么放棄地位高而多金的外科醫生職業,卻選擇了單調枯燥的基礎性研究?”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的小兒外科在全國享有盛名,多年來學科排名都在全國前三名之內。在這樣的學科里已經以優異成績順利拿下了碩士、博士學位,不久又進入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外科進修學習,按照這樣的求學之路一路走來,袁正偉成為小兒外科的“一把刀”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而基礎研究不僅耗時長,而且重復、枯燥,往往還很難見到成果。因此,這大概是袁正偉被問過次數最多的一個問題了,我們的采訪也毫無例外地從這里開始,他理解地笑了:“確實有很多人不解為什么外科大夫要扔掉手術刀,主要是我喜歡做科研,喜歡那種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做一件事的感覺,更主要的是要解開那個多年來縈繞在心里的‘結’。因此,實在沒有時間和余力同時從事臨床和基礎科研,不得不忍痛割愛。”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袁正偉中學時就表現出對生物學的強烈偏好,高考時填報的志愿都是醫學方向,并以優異的成績如愿進入中國醫科大學醫學系就讀本科。大學畢業后,袁正偉以在大學期間優秀的成績而獲得免試推薦就讀碩士研究生資格,他選擇了盛京醫院全國小兒外科創始人之一李正老師作為自己的碩士導師。直到自己也取得了不凡成就的今天,袁正偉談起這位啟蒙之師仍充滿感激和敬意:“李老師學風嚴謹,一身正氣,對學生要求嚴格,我是通過他的引導而走上了小兒外科的道路并喜歡上了科研工作”。在李正老師的指導下,袁正偉碩士期間就發表了數篇有分量的論文。1994年,在碩士畢業兩年后,袁正偉又考取了盛京醫院的小兒外科學博士,期間,他從事的課題建立了神經電生理、多導直腸肛管向量測壓、X線和同位素動態排便造影等手段系統研究肛門直腸畸形術后排便功能障礙發生的病理機制,提出排便功能障礙的5種病理類型,并在國內外首次創造性地設計有針對性的生物反饋治療方法,排便功能評分平均增加2分以上,成為有效治療肛門直腸畸形術后排便功能異常的重要手段。這部分內容后來也成為2007年申報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重要創新點之一。博士畢業后,袁正偉先后三次往返于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外科,從臨床逐漸過渡到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
有了深厚的學術積累,袁正偉回到母校后,在此基礎上嘗試申報了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并一舉成功。當時,學校里能夠獲得國家自然基金課題的科研人員寥寥無幾,袁正偉躊躇滿志,意欲在基礎研究方面做出新的成果。在袁正偉的不斷努力下,很快就在科研工作形成“良性循環”,作為項目負責人已連續成功獲得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1996年11月,小兒先天畸形衛生部重點實驗室由衛生部批準成立,致力于在小兒先天畸形的前沿領域開展高水平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為常見出生缺陷方面研究提供了高水平的平臺。心不清則無以見道,志不確則無以立功,深感分身乏術的袁正偉就此將工作的重心從臨床轉向了科研,在1999年徹底放下拿了八年的手術刀,開始專心于手術后功能評定和畸形發生機制方面研究。
袁正偉不僅目睹了實驗室從零起步、經歷由無到有迅速發展的全部過程,而且在擔任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的十多年間,他形成了獨立的研究方向,并率領課題團隊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遼寧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在“十五”期間共獲得各種科研基金資助30項,其中包括參加“973”工程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3項,省部級重點課題5項等,總資助經費550余萬元。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共發表論著130余篇,其中有57篇在國外雜志發表并被SCI收錄,參編相關專著5部。研究成果在2001年榮獲日本武藤醫學獎。

重點實驗室開會照片
“工作狂”是袁正偉對自己日常工作狀態的調侃之詞,他坦言:“做科研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不僅要耐得住寂寞,而且需要長期穩定的積累才能做出一定的成果。”科研的艱辛不僅在于對往復于前一日失敗的隱忍,更需要于枯燥中時時激發出創新的火花。袁正偉常常告訴學生,臨床工作中一些治療方法、用藥方案等往往帶有重復性,比如闌尾炎手術,其術式幾十年都不會有太大改變,但是做科研則完全不同,必須時時具備創新精神,善于發現創新點。因此,科研工作者的學習之路是永不停歇的,每天都要查閱最新資料,跟蹤最新進展,一旦發現出現新技術或新理論,就要馬上想辦法將其應用到自己的研究領域中來,這樣所做出的成果才會有自己的創新亮點。
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多年的科研生涯,使袁正偉非常重視團隊合作。他將團隊之間互相協作支持比喻為“上臺階”:“獲得一定成果的團隊,好比站在較高的臺階上,團隊成員即使只向上邁一個很小的臺階,也已經是提高了一大步,在整個團隊前期積累基礎上的科研水平比單打獨斗將高出很多?!痹趫F隊中,每個成員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自己也會在團隊中快速成長。在袁正偉的幫助和指導下,現在團隊成員都是博士畢業很短時間,但絕大多數成員都拿到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并有穩定的研究方向。
有了自己十多年帶出來的團隊支持,袁正偉對小兒外科的基礎研究更加得心應手,并作為帶頭人連續承擔起更深入的課題項目。神經管畸形是最常見、最嚴重的出生缺陷,中國北方發生率是世界范圍內最高的。由于其發生機制不清楚、治療效果較差,關于神經管畸形研究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重點和難點課題。袁正偉團隊正在致力于研究神經管畸形的胚胎發生機制和胚胎早期無創診斷新方法,使畸形在孕早期即可發現、確診,并能在早期采取預防和治療措施,減少先天畸形的出生率和致殘率,這將帶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目前團隊已經發現一些新的與畸形發生相關的基因和蛋白質,正在進行功能驗證和機制探討,同時利用先進基因組和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畸形胎兒的母親血液中篩選出十余個表達異常的miRNA和蛋白質可以作為畸形早期診斷的分子標志物,正待在臨床早期無創診斷中推廣應用。此外,團隊還正在利用先進的胎兒外科和顯微外科技術,嘗試在胚胎期進行干細胞移植對畸形進行胚胎早期治療。盡管他不再站在手術臺前,直接為先天畸形的孩子進行矯正治療,但他的科研成果將會惠及更多可能承受痛苦的家庭,為更多折翼天使帶來正常生活的希望。

指導課題組人員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