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任 杰

2003年,非典像幽靈一樣在中華大地上蔓延,這是人類與病魔斗爭史上永遠不該被忘記的一幕。呼吸內科的廣大醫護工作者們用自己的血肉身軀擋在億萬民眾與病魔之間,無私無畏,奮戰在抗擊非典第一線,奏響了一曲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的壯麗凱歌。
今天,隔著淡去的硝煙,隨著病魔的消遁,我們廣大呼吸內科醫務工作者卻從來沒有卸下身上的重責。
揭志軍,作為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如何推動國內呼吸醫學發展,如何將醫學技術施救于人,是他逃不開的宿命。而從他長長的榮譽列表及雪片樣的感謝信上可以看出,他樂于為這樣的宿命傾情以待。
從事呼吸醫學工作10多年來,揭志軍始終緊跟呼吸科學發展前沿,致力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免疫調控和支氣管哮喘發病機制的研究。幾乎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傾注在了呼吸內科發展和中國的呼吸醫學事業上。
2013年4月,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以“一種源自禽的新甲型流感病毒對人的感染”為題,刊發了來自中國醫學界的重大發現:復旦大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聯手,在最短時間內確定了一種可導致人肺炎的新型重配H7N9病毒。
回顧H7N9發現歷程,揭志軍告訴我們,2月底、3月初,他在診療過程中發現一例不明原因重癥肺炎患者。憑借職業敏感,他迅速啟動會診程序,并以課題標本形式,將該病例標本送至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病原應急檢測和生物安全部”進行重點檢測。接到標本后,袁正宏和上海市公衛中心實驗室主任胡蕓文,帶領實驗室團隊,立即開展病原學篩查和進一步的致病原鑒定。
團隊經病原學篩查,未檢出新型冠狀病毒、SARS冠狀病毒和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專家就此推測,該病毒不同于目前已知可感染人類的流感病毒,很可能是一種新型流感病毒。隨即,實驗室采用多種策略擴基因片段,并進行序列分析,從而明晰病毒基因序列特征和可能的來源。最后,根據獲得的核酸序列,并通過反復驗證,揭示此病毒可能是一種以H7N9型流感病毒為基因“骨架”,同時含有多種流感基因片段的重配毒株。在取得這一突破性進展后,團隊第一時間向上海市衛計委等匯報新型流感病毒研究情況和防控建議,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3月22日,上海市公衛中心實驗室在上海市疾控中心的配合下,向中國疾控中心送檢病例標本,實驗結果得到中國疾控中心的復核和確認。3月29日,中國疾控中心從患者標本中分離到H7N9禽流感病毒。3月30日,國家衛計委組織專家依據病例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測和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最終診斷為人感染H7N9禽流感確診病例。3月31日,國家衛計委正式通報:此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發現的新亞型流感病毒,既往僅在禽類之間發現。
業內專家認為,發現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具有重要意義,它顯示自然界不斷有新病毒出現,人類與病毒和傳染病的斗爭將是長期任務。此次病毒的及早發現,也為我國相關部門有效控制疾病傳播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為快速診斷患者、早隔離早治療、控制疫情傳播蔓延、保障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作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發現者之一,揭志軍以并列第一作者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了發現新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論文。
早年,揭志軍就讀于復旦大學,分別獲碩士和博士學位。2005年他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新墨西哥州Lovelace呼吸病研究所學習。2011年2月,他由閔行區人才引進至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呼吸科,擔任呼吸科主任。
五院呼吸科是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醫療與科研機構,在與呼吸科風雨與共、共同成長的3年中,整個學科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人員梯隊、科研教育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
“建設學習型科室,建設區內一流的呼吸科”是揭志軍為科室長期發展定下的目標,學科建設是提升科室整體素質的重要內容。如何提高呼吸科的專業性,積極開展新技術新項目一直是揭志軍的工作重點。幾年來,在他的帶領下,呼吸科不斷開展新技術,開展了呼吸睡眠監測、纖維支氣管鏡、經皮肺穿刺活檢等,極大提高了呼吸系統疾病的診療水平,尤其對肺部腫瘤早發現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呼吸科設有呼吸重癥監護室(RICU)(固定床位6張)、肺功能室和內窺鏡室。每年完成纖維支氣管鏡檢查250余例,開展在CT和B超引導下經皮肺活檢。每年開展6000余例肺通氣、殘氣和彌散功能測定及支氣管舒張試驗。呼吸科重癥監護病房開展呼吸監護、人工氣道和機械通氣,心肺功能監測;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呼吸衰竭,頑固性心力衰竭,危重哮喘,ARDS等。呼吸內科對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重癥患者的搶救達到國內同級醫院領先水平,尤其在肺部感染、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心病、呼吸衰竭、肺癌等常見病和多發病診治方面具有獨到經驗。
近3年來,呼吸內科申請獲得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上海市科委、2項上海市衛生局、2項人才培養等共計16項課題,共計經費200余萬元。發表各類文章近30余篇,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PLOS ONE、FEBS LETT等國外權威期刊發表SCI論文8篇;獲得閔行區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不僅成為五院的院級重點專科、也是復旦大學的“985”優勢學科。 2013年被醫院評為“科研優勝獎”“綜合優勝獎”“醫療成果優勝獎”等多項獎勵。
同時,呼吸內科還參與和承擔上海市科委、閔行區科委和院級課題6項。參與《閔行電視臺》、《大眾醫學》等單位的醫學專題欄目。每年組織“哮喘日”及“COPD日”的科普宣教工作。在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中,堅決執行上級交給的任務,曾多次順利完成任務,為醫院獲得榮譽。
他是一名醫生,不僅有精湛的醫術,更有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的優秀醫德。病房中總能看到他不知疲倦的身影;同時他也是一位復旦大學碩士生導師,在完成緊張繁忙的醫療工作的同時,還要做好研究生科研教學工作。
他嚴謹、務實、創新的學術態度影響著他所教的每一位學子,贏得了學子們的尊重和愛戴。做好帶教科研工作,提高學術水平是他對科學的孜孜追求。作為復旦大學碩士生導師,他認真完成復旦大學及皖醫實習生的臨床帶教任務,堅持業務學習和每周教學查房制度,制定了呼吸內科實習日常工作指南和實習細則,建立了呼吸內科實習題庫并進行出科考核;目前已招收6名碩士研究生,還招收皖南醫學院碩士生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