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中等專業學校 陸靜艷
在探究中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
張家港中等專業學校 陸靜艷
職業教育一直強調要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課改也提出要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認知規律,優化課程結構,調整課程門類,更新課程內容,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強調要“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做人;求知;學生
職業教育一直強調要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課改也提出要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認知規律,優化課程結構,調整課程門類,更新課程內容,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強調要“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前,全球信息技術發展對許多領域都帶來了的變革。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中應用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這對學校教育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說機遇,是因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它對提高學校教育的實效性將產生深遠作用;說是挑戰,是因為信息化網絡化給學校教育帶來了新的課題。
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怎樣為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努力探索的方向。
在我們的傳統中對創新能力的培養一直是避忌的。比如有些成語如”胡思亂想、見異思遷、朝三暮四、別出心裁、本末倒置等,包含著擴散性思維方式,但卻都是貶義的,對我們的創新思維就產生了抑制。還有一個實踐能力問題,傳統意識對實踐能力也是看不起的,動手能力強卻被稱為“雕蟲小技”。我認為人的手也像人腦,從外形看,兩手合并就像一個腦;從發展看,正是手足的分工才促使人腦發展,腦子發展的源泉是手的解放。據說,畫家構思一幅畫,通過手畫出來的作品與原來的構思有時會大相徑庭,什么原因呢?手在操作反過來促使腦子思維了。
時代在發展,知識本身發生了變化。一是知識內容越來越多;二是知識老化周期越來越短、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三是知識難度越來越高;四是知識來源發生變化。過去我們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知識來源主要從老師傳授而來。現在有許多媒體,特別是網絡影響很大。總之,時代的發展,知識本身的變化,對學校教育工作帶來一些新問題、新思考。
教育從來都是反對因循守舊,裹足不前的。職業教育也不例外。由于職業學校最能反映不斷變化了的社會實際和人才需求,特別是對社會生產力的反映更明顯,因此,我們教師尤其是專業課教師不能一味的只管教學而對“窗外”的事不聞不問,我們要改變觀念,要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才能在具體的教學中有的放矢。暑期教育局和學校安排的專業課教師到企業鍛煉就給老師提供了這種機會。通過接觸企業來發揮創造性思維,不斷用新的視角來分析研究職業學校中存在的新問題、新情況,探索新的辦學思路,開拓新的教學方法,不拘一格,大膽實踐,讓我們的學生更能適應社會的需求,滿足社會的需要,從而來提高學校的聲譽!
職業中學的學生我們要求文化課過關,專業課過硬。因此,我們不僅要研究專業課的教學計劃和教材,還要研究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教學計劃和教材方面,我們要注意對學生全面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打破以往的實驗體系,將新的知識技術、工藝和方法融入教材中;在內容的敘述、實訓報告與思考習題中,要貫穿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一主線;教材可采用模塊式結構,使其具有更大的彈性,供不同專業、不同學制的學校選用。教學方法方面,實施專業技能教學時,首先確定訓練目標。這個目標體系可以分為知識體系、工藝體系和實作體系三板塊結構。然后研究制定出供教學用的單元訓練目標和檢測目標。它的作用是每個單元的實訓被分解成若干個知識點和訓練點,并對這些知識點和訓練點按培養目標和教學大綱要求逐一定標,為任課教師提供一把“尺子”,也為學校教學管理提供檢查和評價教學質量的依據,對規范和強化技能課教學起到促進作用。技能教學有多種方法,應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不同的內容、設備和訓練目標總結出技能課堂訓練的多種方法。例如:我在計算機專業的技能訓練課中,常常采用演示法、互助法、輪訓法、競賽法等。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意愿都得到積極調動,學習時主動性較好,效果也較好。我們學校的各科專業都要求學生達到一定的技能標準,這不僅是學生技能水平的憑證,也是學校培養人才的一項衡量標準。
現代職業教育提倡在“能力本位”的基礎上,堅持“人格本位”的課程觀,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教會學生“學知、學做、學會生存和學會生活”,通過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完善其品格,使其成為迎接新世紀挑戰的勞動者和創業者。中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努力實現其培養目標。學校專業、課程的開設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人為本,科學育人原則。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育人,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以育人為目標來確定。在課程的設置上,應將德育課程放在首要的位置,嚴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確保德育課全部開出、開足,并合理地分布于學生在校學習的各個階段。在課程性質上,所有課程都應作為必修課。
(二)符合社會需求,保持開設課程的先進性原則。
當前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不斷出現,這就要求中等職業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應能及時吸納時代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汲取各專業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并注意開發新課程。如計算機專業的課程在不斷更新,我們學校結合社會需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開設了圖形圖象等應用性很強的專業課,增強了專業的新穎性、先進性和適應性。在德育課程中及時開出“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這就大大增強了德育課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的功效。
(三)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學生的實踐性原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程設置既要體現職業崗位所需要的實踐環節、內容,又要體現交叉復合崗位和職業的實踐內容、形式,還要體現各種實踐的可操作性。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的這一目標要求,必須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大專門課的實訓課時,二是要根據不同專業的教學需要,盡可能單獨開出一些與專業緊密相關的實踐課程。同時,在相關的課程開出以后,原則上每學期都應安排一次綜合實習。
針對時代的要求,我們提出“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學生的未來是多極的,學生的發展也是多層面的。“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實際都是學會一種做人的本領,一種生存的本領。適應社會就是一種做人的本領,現在是學習型社會,要適應時代要求,就要學會求知。學會做人與學會求知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文化層次低,不可能成為知書達禮的人;知識層次高,不一定都會做人,但為做人打下了基礎。從小具有愛心,肯幫助他人的人就有一種社會責任感,這樣的學生為了對社會做出貢獻,肯定學習很勤奮。我對學生說,不要以為幫助人是小事情,這是一種素質、一種社會責任感,有了這種社會責任感,就會好好學習,將來就會對社會做出更大貢獻。學會求知與學會做人相互促進,不學會做人沒辦法好好求知,沒有學問要想為社會做事也不行。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將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人類社會將由教育社會走向學習社會,學習將是終身的,終身發展一要夯實基礎,二要把握方向。只有“學會求知”才能成才,“學會求知”是時代的呼喚,21世紀的教育應該是學習的教育,而不是教育的學習。而一個人如果只會求知,在終身發展上有了基礎,而在“做人”的根本方向上出了毛病,對社會來說只能是負值,自身也難以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在探究中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可以說是抓住了21世紀人才培育的根本。
G630
:A
:1671-864X(2015)02-0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