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車文斌
“經濟回旋余地”的縣域策略
本刊記者 車文斌
成都合江亭
四川是中國經濟的回旋余地,經濟回旋,足夠進退的空間正是四川。
“中國經濟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特別是西部,西部里最典型的是四川,因為四川占西部經濟總量的五分之一。”2015年全國兩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參加四川代表團的審議時說。
實際上,這并非李克強第一次談中國經濟的回旋余地,2013年8月19日,在蘭州主持召開促進西部發展和扶貧工作座談會時,李克強就說,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而發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
在經濟新常態下,四川作為中國經濟的回旋余地,其重要性再次被擺到了突出位置。“沒有政策洼地就很難形成回旋余地。”接受財新周刊記者專訪時,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魏宏說,“過剩產能淘汰,如果不注意節奏,很多人很可能就沒飯吃。現在很多傳統產業有很好的市場,如果用信息技術加以改造,傳統產業也能升級發展。”
作為“經濟回旋余地”,四川縣域又該如何擔當,怎樣把縣域經濟的存量做優,增量做大呢?
有關專家認為,中國經濟實際上是一個梯度發展的過程,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地理梯度”。
20世紀80到90年代,江、浙、粵、滬等東部地區,因受益于市場化政策、地理優勢和中國整體的人口紅利,而取得了長達30年的持續發展。可是,因三大紅利的漸漸消失,東部地區突然“跑不動”了。
邁達爾理論認為:隨著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在生產分布上必然會產生兩種趨勢,即生產向某些地區集中的極化趨勢和生產向廣大地區分散的擴展趨勢,前者形成極化效應,后者形成擴展效應。30年的發展,極化效應使東部地區形成了非常好的產業聚集,如東莞的IT制造、紹興的紡織制造等,生產日益從輕工業擴散到重工業。這使東部成為經濟高梯度的地區。
根據邁達爾原理,處在高梯度的地區,經濟發展主要在于預防經濟結構老化,行之有效的辦法是不斷創新,建立新行業、新企業,創造新產品,保持技術上的領先地位。我們看到,因為三大紅利的消失,東部地區增長漸漸乏力,因為擴展效應,有的產業集群甚至已遷往東南亞,這提出了一個問題: 中國經濟的“回旋余地”,該如何承接回旋的產業經濟?
“經濟回旋余地”正是我國廣大的中西部地區。而四川,正是最好的“回旋余地”之一。
“四川經濟總量占西部12省區的五分之一,工業產值和消費總量也分別占西部12省的四分之一。固定資產投資在整個西部占五分之一。”魏宏說,西部地區發展的重點在四川,四川是重要的回旋余地。
經濟西部強,經濟體量接近3萬億元;人口多,9000萬人,全國農民工2.6億,四川有2450萬;服務業比全國低8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比全國平均值低10個百分點……
邁達爾理論指出,經濟低梯度地區,應重點發展占有較大優勢的初級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盡快接過那些從高梯度地區轉移或外溢出來的產業,并盡量爭取外援,從最低的發展梯度向上攀登。而四川的基本省情,已決定了其具有承接從東部高梯度地區擴展出來的傳統產業的優勢條件,正是高梯度地區經濟回旋的最佳“余地”。
四川是中國經濟的回旋余地,作為低梯度地區的縣域,如何承接高梯度地區轉移或外溢出的傳統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當是縣域招商引資的目標和方向。
四川省省長魏宏(中)在廣安視察幸福美麗新村 圖/邱海鷹
“四川希望把存量做優、增量做大。存量和增量一塊抓,不是簡單調結構。”
“過剩產能淘汰,如果不注意節奏,很多人很可能就沒飯吃。”
“設想一下,如果現在中部、東部和西部政策完全一樣,企業怎么會到我們西部來呢?我們希望國家層面系統研究這個問題,對西部的支持構成對中國經濟回旋余地的支撐。”
魏宏對四川省情、經濟發展的現實知之甚深、思之甚遠。四川必須爭取政策洼地,并擔當起“經濟回旋余地”的重任。
作為中國經濟重要的“回旋余地”,四川的經濟走勢穩中趨緩,但仍不容樂觀。今年1-4月,41個大類行業中有31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而2014年是33個行業實現增長;增長的幅度也減小,如汽車產業,今年增長12.8%,去年同期是20.2%;增速方面也趨緩,如投資,今年前4月同比增長10.2%,去年同比增長為13.2%;消費方面,前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1.7%,去年同比增長則為12.8%。
增長幅度變小,增速趨緩,這說明在經濟新常態下,四川與全國一樣,增長動力也在減弱。有鑒于此,四川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今年4月以來,四川省政府就出臺四個方面的重要文件,分別指向工業、投資、融資和消費四大領域,共計36條,全力阻止經濟下行。
四川除了積極向上爭取成為政策洼地,向下也在大力放權,努力使廣大的縣域成為省內的“政策洼地”。
——擴權強縣,賦予擴權試點縣(市)與市級相同的部分管理權限,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促進縣域間均衡協調發展,夯實多點多極支撐發展的底部基礎。2014年7月,將除阿壩、甘孜、涼山自治州和成都市所轄縣(市)外的其余縣(市)全部納入擴權強縣試點改革范圍。
——實施縣域分類發展戰略,因地制宜,立足優勢,特色發展,富民強縣。2014年6月27日,《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試行)》印發,重點生態功能區縣不再考核GDP。
——2015年3月20日,《2015年縣域經濟改革發展重點工作推進方案》推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大力提升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加大新型工業、現代農業和服務的轉型升級力度,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川的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占25%左右,主要集中在成都、德陽等大城市,而占75%左右的傳統產業,除了集中在大城市外,則分布在廣大的縣域地區。
如果說四川是中國經濟的“回旋余地”,那四川經濟的“回旋余地”則是縣域。目前,四川正全力推進縣域發展戰略,夯實“多點多極支撐發展”的底部根基。
“現在很多傳統產業有很好的市場,如果用信息技術加以改造,傳統產業也能升級發展。”魏宏說。接受財新周刊記者采訪時,魏宏舉了日本馬桶蓋的例子:“你說馬桶蓋算傳統產業還是現代產業?其實它是機械制造,但它融入電子化和智能化,就成了新技術產品。”
因而,說起傳統產業,縣域不能一味地排斥,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新技術、新興產業。
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專家顧問、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趙國良說:“產業結構的優化不能脫離實際,不能一味追求高端,要‘接地氣’,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個地方的特色來定。每個縣要有支柱產業,支柱產業就是財政主要收入的那個產業;要有優勢產業,就是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還要有基礎產業,如事關公路、鐵路、網絡等的產業等。”
長江經濟帶是催生梯度經濟沿長江流域向西擴展的便利通道,四川省瀘州、宜賓、樂山等市州的不少市縣將直接受益。這些地區地處長江經濟帶上游,礦藏、電力、勞動力等資源富聚,為長江下游的產業向上游轉移奠定堅實基礎。
廣安市武勝縣白坪鄉紅梅新村 圖/邱海鷹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東、中、西部發展水平呈現出明顯的‘梯度特征’,區域發展戰略也到了需要調整、深化的時機。”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盛毅認為,黃金水道將通過聯動上、中、下游地區,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向縱深推進。因而,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和具有市場需求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向中上游地區轉移,將更加具備成本優勢。從這個角度而言,川南作為長江經濟帶“經濟回旋余地”的特征很明顯。
“縣域經濟的發展壓力越來越大,經過30多年的發展,城市里的發展空間已很有限,城鎮化的重點在縣域,縣域已成為提升全省經濟實力的重要區域,已成為經濟新的增長極。”四川省政府參事、西南交通大學教授葉子榮說。目前,四川正在探討百萬人口大縣的省直管試驗,縣域經濟如何實現更有效的發展,已成為一個重大的課題。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縣域經濟應主動作為,積極成為“經濟回旋余地”,在資源的配置中,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在“穩增長”的關鍵時期,對經濟進行有效的組織和干預,蓄積力量,迎接新一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