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文斌
《當代縣域經濟》首席記者
智
——者讀李的后強災《震難中行行》走
車文斌
《當代縣域經濟》首席記者
又是一年“5·12”。
窗外陽光明麗,案頭的《震中行——四川災區的那些人和事》依然鮮活地講述著汶川特大地震中那些災難的瞬間,堅強的都江堰,挺立的青川,敬禮娃娃郎錚,以及那許許多多奔走在災區的頑強而疲憊的身影,歷歷如在目前。
《震中行》,一個智者在災難中的行走,一個仁者在苦難中的愛心行程,一個思想者在大災面前的潛心思索,進而升華出的靈魂的結晶。
多次傾聽李后強博士的講座,這位曾經全國最年輕的教授,其思辨驚人,哲思令人嘆服。因而,捧讀其作品,猶如接受思想的洗禮,從中不僅可讀出當年災區群眾的堅強抗爭,還有重建的希望與喜悅,更有巨災之后消災彌難、重建生活與精神家園而積累下的寶貴財富。這不僅是一部圖文豐富、充滿張力的災難與救災賑災的生動紀實,還是人類抗擊大災大難砥礪前行的經驗總結。
書中深蘊仁者的大愛之心。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厄運最能發現美德。”正是在地震的大災中,發現了人性中的美。《震中行》中,平實的文字記錄的正是災區人民堅韌樂觀,臨危不懼,不屈不撓的美德;是全國人民傾力救援,與災區人民同甘共苦、共克時艱的美德;是作者情系災區,奔走援救的美德。大地震發生后,災區的一切牽動著李后強博士的心,他心急如焚,打了上百次電話,發了數百條短信,隨后,與幾位朋友趕往災區;他甚至還帶上親人一起,深入震中參與救災。震后半年多的時間里,他忘我地行走在重災區,汶川、青川、北川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用心記錄著一切,見證著大愛無疆。
書中彰顯智者的人生思辨。在北川,滿眼廢墟,建筑物在燃燒,李后強對深埋80多個小時還能生還的生命由衷喜悅,他祈求生命的奇跡,相信北川人不會倒下,希望油然而生:“只要有人在,一切都會好起來。”在都江堰,李后強欣喜于古堰依然傲然挺立,安然無恙,永不移位,古堰精神傳承不息,不由感慨地說:“房要倒,路可斷,電可缺,血可流,我們的意志不可摧,精神不可垮。”在青川,李后強數十次挺進青川,感受到青川依然是世界珍稀動植物的“基因庫”,堅信青山不屈、川江不絕:“青川是四川的縮影。她曾經美麗,以后也會美麗,而且會更加美麗。”愛祖國愛四川,愛災區的人民。每一頁文字,都充滿對未來的思考,傾注著深情,每一個受難的地方,李后強都認真地書寫著當地的人文風情,記錄著災后的點點滴滴。
書中融貫思想者的智慧結晶。《震中行》不是一本普通的書,除了忠實記錄作者行走地震災區的所見所聞,記錄大災難,大悲痛,大救援,大復蘇外,尤為難得的是,更較為完整地留下了一個學者的理性思考。學者的良知,對時代負責,對人類負責。李后強正是一位這樣的學者,親歷地震并全過程參與災后重建,讓他以學者的身份近距離觀察這場大災難給人類帶來的創傷與悲痛,并潛心思索:災難來臨,人類該怎么辦?書中的下篇,以“行進的思考”為題,集結了《震災考量民族素質》《建設新汶川需要新理念》《四川災后恢復重建,民生放首位》等20篇頗具分量的文章。這些文章,深化出災難后生態建設的“拋物線模型”,合作救援的“金鑰匙模式”,重建家園的“高地建設”,抗擊危機的“機動帆船理論”,這是地震救災的經驗總結,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震中行》,行走過的何止是災難。它不只是一部四川人民抗震救災的激情奮進史,更是人類抗擊災難重建家園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