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潤方
鄂爾多斯市城市形象傳播
◎姚潤方

城市形象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因此城市形象的傳播和塑造就顯得格外重要。本文重點分析了鄂爾多斯的地區形象傳播,指出了其所著力打造的誠實守信、豪邁熱情和雄健包容的歷史形象,以及通過建設城市“窗口”、美化生存環境和提升市民等手段打造的歷史與現代的氣質形象。最后提出了修復鄂爾多斯負面形象的一些具體措施。
從2011年開始,鄂爾多斯市提升執政理念,創建城市文明,在城市形象塑造中也進行了積極探索。
承繼民族優秀品質的守陵人。成吉思汗西征時路過鄂爾多斯,他看到這里水豐草美,地形特殊,風光獨特,就在這短暫停留,并告知下屬若去世就葬于此地。后來勞累病逝,下屬扶靈東歸,又路過此地。可能是為了保密起見,把他一些衣冠葬于來此地,當地的成陵只是衣冠冢。從此鄂爾多斯這片土地點燃了祭祀的酥油燈。也就從這時起,蒙古族歷史上多了一個神奇的名族,達爾扈特。達爾扈特人是當年跟隨成吉思汗征戰的將士,在大汗去世之后,他們世世代代守護著大汗的陵墓,信守諾言,父死子繼,直到現在仍然守護著大汗陵。達爾扈特人用他們的真誠為成吉思汗守靈800年,用他們神圣的信仰,固守著民族靈魂。 由此可以看出鄂爾多斯人多么重注誠實守信,這種品格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一諾千金,是鄂爾多斯的品質象征。
高原上經久不衰的 《鄂爾多斯婚禮》。《鄂爾多斯婚禮》這一民族風情歌舞劇,取材于鄂爾多斯民間,將鄂爾多斯蒙古族生活在的婚禮高度濃縮,取其精華,采用歌舞,音樂,服飾,禮儀等表演形式藝術的再現于舞臺,集中展示了鄂爾多斯草原的地域風情和民俗文化,是鄂爾多斯城市的一個典型文化符號,也是一個城市鮮明的城市名片。這張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的核心價值在于把鄂爾多斯這個城市的核心價值理念推廣出去。在其他不熟悉鄂爾多斯的人來說,鄂爾多斯人是豪邁的,在它堅強豪邁的外表下有一顆細膩的心。在農牧民樸實無華的外表下,有一顆對生活充滿熱情的心。不管鄂爾多斯經歷過怎樣的苦難,仍然有一個積極樂觀向上的心,對生活充滿激情和希望。
極具民族地域特色的鄂爾多斯青銅文化。從19世紀末葉開始,我國北方長城沿線地帶陸續出土了大量以裝飾動物紋為特征,具有濃郁草原游牧文化風格的青銅及金﹑銀制品。其中,鄂爾多斯地區的青銅器發現數量最多﹑分布最集中﹑最具特征,被稱作“鄂爾多斯青銅器”。2006年這個市建成青銅器博物館,展出各類青銅器等文物900多件,成為鄂爾多斯市一道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景線。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展出的一件件飽含生動﹑奔放﹑性野﹑彪悍個性的青銅器,生動地再現了兩千多年前我國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面貌,透過這些青銅器參觀者不僅對我國北方游牧文明會有全新的了解,同時對5000年中華文明的多元化融合會有全新的領悟。
鄂爾多斯的青銅文化可以體現出鄂爾多斯人的包容精神,在屬于他的歷史上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鄂爾多斯模式,它的性格質樸,敦厚,雄健廣闊,堅韌不拔。
鄂爾多斯形象塑造的手段
打造標志性窗口,使城市更富有感染力。鄂爾多斯市十幾年城市建設以最快速度發展,與2000年相比城市建筑面積和城市總體面積擴張2.8倍。新建筑比比皆是,道路寬闊整潔。但是在核心部位缺少了窗口性﹑標志性建筑。以火車站為例,鄂爾多斯火車站,也稱為東勝站,由于鄂爾多斯地處中國西部,交通條件比較落后,流動人口相對而言也是比較少的,以至于車站的規模比較小,服務條件有限,沒有把火車站作為一個標志性的建筑進行規劃設計。相比較其他城市而言,有著明顯的不足之處。
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塑造城市環境形象。城市環境包括城市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城市形象的好壞印象,同樣也是來源于自然風光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一個城市的自然風光,取決于這個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風貌﹑自然環境等等因素,這些因素通常是我們不可以改變的客觀規律。相反,一個城市的人文社會環境,多數取決于這個城市的歷史傳統和當地風俗習慣。比如近幾年,鄂爾多斯市打造“涼都“的品牌,夏季的涼爽,藍天的高原遠,沙漠與綠地的交相輝映,地域獨特的風情讓人神往。以“成陵”和額鄂爾多斯婚禮為民族特色的文化更是鄂爾多斯人的自豪,也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和關注。
承繼民族勤勞傳統,吸納現代文明,塑造當代市民形象。對一個城市的了解,就是要走進市區,走進市民。市民形象﹑社區文化是城市形象塑造的核心。鄂爾多斯歷史沉淀毋庸置疑,不管是它的文化底蘊,還是西部發展的帶頭人,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素質。市民群眾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精神面貌已經具備一個合格的城市形象。一個城市形象不可能因為一個人的形象而受到影響,一個城市形象確實可以因為一個人的形象而受到很大提升。這個奇怪的定律是我們在城市形象問題上不能忽略的重要問題。
歷史與現代結合的鄂爾多斯形象。50多年的滄桑巨變,鄂爾多斯經歷了由貧窮落后走向世界前列。今天的鄂爾多斯,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工業化,城市化,在更高層次上推進,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城市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深入人心,傳統的農耕文化,游牧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相銜接,鄂爾多斯的今天,正在以磅礴的氣勢,壯闊的波瀾,打造與世界接軌的現代化大城市。
縱觀歷史的長河,偉大的時代,繁榮的鄂爾多斯為自己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挑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掀開鄂爾多斯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在歷史的召喚下,時代的激勵下,一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興現代化城市,將以嶄新的面貌屹立于世人面前。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及生態保護力度的增加,可再生能源得到高度重視。改革開放的30多年來,鄂爾多斯經濟經歷了明顯的結構轉變,從以第一產業為主轉變到以第二產業為主(紡織業和煤炭工業兩大主導產業功不可沒),同時伴隨著大量農業勞動力從效率相對低下的第一產業轉移到效率相對較高的第二產業,有效地推動了該市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增長。同時,也有了房地產盲目開發下康巴什“鬼城”的出現﹑非法集資造成惡劣影響的“魔城”稱謂,對城市形象造成不良影響。
若要做好城市形象建設必須做好以下工作。結合國家可能出臺的有關功能區劃的法律﹑法規﹑政策,嚴格科學規劃,在脆弱的生態環境下首先立足于保護。結合當前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尤其內蒙古生態經濟建設的要求,通過高科技驅動,建設發展綠色生態環保型經濟,從而推動環保節約型城市建設,塑造富有地域特色的鄂爾多斯城市形象。
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立足地域﹑民族特色,做好長遠規劃。比如天驕路投資不少,但是與呼和浩特的成吉思汗大街比較,就缺少了民族和地域主題色彩。在博物館周邊地區的構架上,體現了規劃的氣魄和宏偉,建筑的設計各自頗具匠心,卻關聯度較低,松散而缺少文化色彩。
提高公民素質,豐富文化內涵,營造前瞻性城市文化。十幾年來,鄂爾多斯市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但是也在全國形成暴發戶的形象,有錢而沒文化的傳說很多。為此,這些年,鄂爾多斯市加進緊了基礎教育﹑社區文化建設等,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公民素質提高﹑文化底蘊的積淀需要長時期的建設和營造。在十三五規劃建設中應該把該問題作為重點來去加強。
(作者單位:包頭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