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東
大唐氣象·大小李將軍青綠山水
◎王肖東
中國畫歷經魏晉南北朝的不斷發展,到了唐代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面。這個時期繪畫的各種題材形式日趨完備,不同風格類型也走向成熟;大唐國都長安也出現了一些開宗立派的繪畫大師,他們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作為“北宗”山水風格的開創者李思訓所創造的青綠山水氣勢恢宏,富麗堂皇,充分體現了大唐盛世的的氣象。其子李昭道承襲家學,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呈現出了新的風格特點。從此以后“大小李將軍”山水風格影響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格局。
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一個朝代。它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藝術均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種高度以及在世界所產生的廣泛影響至今令后世難以企及。大唐雄厚的國力和穩定的環境給各種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生存土壤。大唐以開放的姿態接納著一切外來的先進思想和優秀文化,絲綢之路的開通加速了對外的溝通和交流,國都長安成為了國際藝術交流中心。唐朝歷代皇帝對繪畫的都非常重視,畫家們地位很高。長安聚集著國內最優秀的畫家,各種思想在此交流﹑碰撞,激發著他們的創作熱情和創新意識。呈現著不同題材﹑風格面貌的繪畫作品在這一時期大量涌現。至此,中國畫的框架已經在長安得以建構成型。長安風格由此確立,也奠定了中國風格的基礎。
山水畫發展至唐中期,已完全從人物畫中脫離出來,人物在山水畫中作為點景,成了陪襯作用,一些山水畫已經完全沒有人物出現。畫家們只專注于對自然的描繪,繼而表達自己的思想﹑心境。這一時期從事山水畫的畫家開始增多,山水畫和人物畫一時大有分庭抗禮之勢。隨著李思訓﹑王維的出現,山水畫則出現了風格各異,雙峰對峙的局面。被譽為“北宗”之祖的李思訓山水畫工整﹑嚴謹,氣勢渾厚;以王維作為“南宗”之祖的山水畫則呈現出,水墨渲淡,陰柔﹑秀美的風格特點。從此,南北宗兩只流派繼承者連續不斷,左右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格局。
李思訓,字建,一作建景,出身皇族。官至右武衛大將軍,地位顯赫。李思訓是一位大官僚,又是著名畫家,因此《新唐書》﹑《舊唐書》都有他的傳記,《舊唐書》中特別提到他:“善丹青繪事者推李將軍山水。”他任過右武衛將軍,所以后人常稱李將軍,其子李昭道畫藝和他齊名,所以人又稱“二李”,“大小李將軍”。李氏家族習畫之人眾多,除李昭道畫藝精湛外,還有李思訓之弟﹑思誨,揚州參軍,亦善丹青。思誨之弟林埔,小字哥奴,封晉國公,贈太尉,山水之佳,累小李將軍。林甫之侄曰湊,綺羅人物,筆跡疏散而嫵媚。李思訓繪畫素質全面,以山水畫為主,其次,擅長人物。尤其山水畫成就巨大?!稓v代名畫記》載:“李思訓……其畫山水樹石,筆格遒勁,湍瀨潺湲,云霞飄渺。時睹神仙之事,窗然巖嶺之幽……”宋《宣和畫譜》:“李思訓……尤工山石林泉,筆格遒勁……”李思訓本應作品很多,《宣和畫譜》載其作品有十七件,只是流傳下來的作品極少。今天,只有《江帆樓閣圖》傳為李思訓的畫作,是否真跡已很難考證。不過我們還是能從里面了解到作者的一些風格特點。下面先就李的作品結合一些畫論的記載對其山水畫藝術風格和藝術貢獻做一具體論述。
山水畫發展到隋代已經從人物畫的背景地位中成功脫離出來。但是,這一時期的山水又陷入了依附宮觀建筑的境地。這其中的原因在于,隋代大興土木,大部分宮苑都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作為設計宮苑的畫家為了渲染建筑的環境氛圍,也必須畫一些山水樹石作為建筑的陪襯,因此,山水畫仍是作為背景的身份出現。直到唐初,閻立本閻立德兄弟才初步嘗試把山水從宮觀建筑的陪襯中進一步脫出,山水畫仍然處在一個尷尬的狀態。只有李思訓的出現才徹底改變了這一現狀,使山水成功的從宮觀建筑的附屬中脫離了出來,山水畫才真正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畫種。為什么是李思訓做到了這一點呢?這是因為,在李思訓之前的一些山水畫家實際上都是以人物為主,山水次之,只能說是人物畫家兼工山水,算不上真正的山水畫家。而李思訓是以山水畫為主的畫家。所以《宣和畫譜》卷十《山水門》載,“山水畫始于李思訓”是有一定道理的。李思訓的作品多做云霞縹緲,峰巒重復,有野趣閑暇之感,在山林之間常常加以宮殿臺閣,水榭雕欄。因此畫面猶如仙境一般。在筆法上,李思訓的畫線仍是細而均勻,無粗細均勻變化承襲六朝遺風。不過李在此基礎上又做了進一步的改進,用線出現方筆,呈現出剛勁﹑渾厚的特點。再就是李氏畫山水,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用線條先勾山石輪廓,再進行填色。而是在大的山石輪廓之中,又用線條勾畫山石的脈絡,注意表現山石的結構,并根據山石的不同形態結構特點,用線或疏朗,或繁密。這種看似繁密的線條,其實是李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去表現山石的層里及質感。因此李思訓的山水畫已經給人以厚重之感。也可以說,李畫中結構繁密的線條已經是皴法的雛形開始出現。王維在學習李思訓后,在其水墨山水中已經把皴法做了進一步的發揮和推進。巧妙的用色是李思訓山水畫的又一大特點。其用色是以青綠為主,所為“青綠為質,金碧為文”,“陽面涂金,陰面加藍”。有時根據畫面需要,涂以金粉或勾以金線,形成“金碧輝煌”的富麗堂皇的效果。從李思訓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李在用色時已經注意到了運用色彩的冷暖去表現山石的陰陽向背變化。這種設色辦法,有助于很好的塑造山石體積和質感的表現。因此李氏的青綠山水既富麗堂皇,又有古樸典雅和厚重之感,這種風格的形成主要和他富貴的出身和特有的精神氣質有關。

李思訓父子在山水畫史上地位很高,對后世影響極大。李思訓的畫法是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之上,而把青綠山水推上了一個高峰。李思訓在當時的名聲就很大?!杜f唐書》里贊他“尤善丹青,迄今繪事者推李將軍山水”;朱景玄《唐朝名畫錄》稱它“國朝山水第一”。明代董其昌又把李思訓喻為“北宗”之祖,評價極高。李昭道山水畫成就也很大,主要是敢于變革。然而以往論山水畫者,一般忽略了小李,或者把小李作為大李的附屬,以為大小李完全相同。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山水之變,始于吳,成于二李”。這里面的變其實是成于小李,因為李思訓去世早于吳道子,應該把變革的主要功勞歸于小李。所以說是小李主要做了變革。張彥遠記載小李畫風謂:“變父之勢,妙又過之?!边@句話說明,小李和大李面貌曾經相似,后來又吸收吳道子一些靈活多變的筆法,形成自己面貌。因此,李昭道的畫“變父之勢”,變成了粗筆墨線勾勒,上加青綠顏色,畫面更加生動,氣勢雄渾。李昭道的繪畫風格還可以從傳為其真跡的《明皇幸蜀圖》中尋到一些蹤跡。
綜上所述,我認為,李思訓把山水畫完全獨立出來,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他在山水畫史上的重要地位無人替代;他的畫風對王維產生了直接影響,促使了“南宗”的形成;李昭道學習其父畫法又做了進一步的變革,成就斐然。“大小李”這種氣勢雄渾,富麗輝煌的風格準確的表現了大唐自信雄強﹑威儀四海﹑光輝燦爛的盛世氣象,最具有長安風格的典型特征。大小李的畫風奠定了中國山水畫工整嚴謹一派的基礎。這一風格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并始終占據著山水畫的主流位置。
(作者單位:陜西銅川市耀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