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野
桂鋁發展 重在模式
——創新廣西鋁產業布局模式促進廣西鋁工業發展
◎楊冬野

廣西鋁土礦資源豐富,發展鋁產業應得天獨厚,但鋁工業多年來發展緩慢,多數鋁企業經營困難。排除產能過剩的因素,布局模式也是重要環節。
廣西鋁土礦以一水硬鋁石為主,主要分布在百色地區和崇左地區,儲量居全國第二位,占全國總儲量的1/4以上,是我國的四大鋁土礦基地之一。其中百色地區已探明資源儲量7.09億噸,遠景儲量10億噸,平均三氧化二鋁含量50%以上,鋁硅比10:1左右;崇左地區預測儲量約2億左右,三氧化二鋁含量在40~52%之間,鋁硅比4:9左右。廣西鋁土礦礦區屬于巖溶堆積型礦床,礦體埋藏淺,適宜露天開采。
目前廣西已經形成氧化鋁產能760萬噸/年,原鋁產能100萬噸/年,鋁加工產能250萬噸/年,截至2014年7月,氧化鋁產量473.9萬噸/年,原鋁產量28.2萬噸/年,鋁材產能121.5萬噸/年。

近5年來氧化鋁、原鋁、鋁加工產量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氧化鋁產品外運出省(生產1噸的原鋁,需要約2噸的氧化鋁),原鋁的產量低于鋁材產量,鋁加工的原料需要從其他省份外購。因此,廣西只獲得了少量的加工效益,并沒有獲得充分的經濟效益。
鋁水在鋁產業鏈中承擔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廣西鋁土礦資源豐富,按照傳統的發展模式,鋁產業應該按照鋁土礦-氧化鋁﹑電解鋁﹑鋁的加工順序一直延伸布局,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一些鋁土礦資源和能源資源同樣豐富的省區,在充足能源的支撐下,鋁工業按照這種模式布局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但廣西缺煤少氣的能源現狀,難以滿足高能耗鋁水生產的電力需求。如果仍按照傳統模式發展鋁工業,不可持續將難以避免。因此,在自身能源條件難以支撐的客觀環境下,廣西鋁工業的發展應尋找更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模式。
廣西應轉變鋁產業傳統布局模式,創新發展模式,以氧化鋁換鋁水為途徑,通過省際投資合作和優勢資源的互補,構筑獨具廣西特色的跨省區的大產業鏈,將過去“高投入﹑高能耗﹑低產出”的鋁產業發展模式轉變為“低投入﹑低能耗﹑高產出”的新型鋁工業模式。
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為:廣西輸出氧化鋁,通過定向配售,讓西部能源價格較低省份的企業轉換成鋁水,再由廣西建在當地的鋁加工初級基地承接轉換成鋁加工初級產品,最后運回廣西進行進一步的深加工和銷售,形成以“廣西控制兩端,區外負責中端”的產業鏈分工模式。
這種類似于廣東不生產鋁水﹑卻是鋁加工強省的布局模式,不僅可以縮短廣西鋁工業發展周期,使廣西由氧化鋁資源輸出大省轉變為面向泛珠區域﹑輻射東盟地區的鋁加工強省,同時也將高耗能﹑高排放的鋁水環節放在了區外,使廣西鋁工業的單位GDP能耗大幅下降,既優化了產業結構又減輕了節能減排的壓力。以目前廣西每年輸出400萬噸氧化鋁,區外產出200萬噸鋁水的數量來測算,廣西每年可減少電力消耗近300億千瓦時,相當于每年減少近1000萬噸的煤炭消耗。
此種產業布局模式將有利于緩解廣西因一次能源短缺而影響鋁產業發展的瓶頸,并帶動高端鋁材加工業,有利于廣西鋁產業持續健康的發展。
(作者單位及職務:廣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兼戰略投資部總經理、 廣西方元電力公司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