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娟
(江蘇省科協,江蘇 南京 210024)
積極承接政府職能 全面參與社會治理
陳惠娟
(江蘇省科協,江蘇 南京 210024)
學會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是行政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取向,同時也是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本文結合江蘇科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實踐,研究探討學會承接職能的理論意義、現實、做法和主要思路,為其他地區推進此項工作提供有益借鑒。
政府職能 社會治理 省級學會
近年來,江蘇省科協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積極順應深化改革要求,大力培育和發展學會組織,深入實施學會服務能力提升計劃,有序推動學會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學會組織在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日益顯現。
我們將學會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工作作為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重要舉措,學會作為介于政府和市場主體之間的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職能既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也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取向。
我們將學會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工作作為學會參與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學會依托其學術權威性、社會公益性、行業公認性和第三方評價的公正性等屬性,不僅是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也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
我們將學會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工作作為學會等科技類社會組織應有的責任擔當,學會組織理應履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學會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既能發揮其在社會治理中的“緩沖器”、“調節器”和“潤滑器”作用,同時也是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迫切要求。
(一)大力實施學會服務能力提升計劃,為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提供能力保障
爭取省政府設立財政專項資金3100萬元,專題用于提升學會服務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打造30家左右社會信譽好、發展能力強、學術水平高、服務成效顯、內部管理規范的綜合示范學會。先后建成協同創新服務基地和科技思想庫基地各20個、科技服務站和首席專家(工程師)各200個創新平臺。組織學會服務蘇北創新發展對接活動,與淮安市141家企業成功洽談對接173個、簽約151個項目,獲得地方黨委、政府的高度評價。依托已建創新平臺,累計實現科技成果轉讓262項、科技攻關354項、項目成果轉化358項,學會組織參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能力不斷提升。
(二)建立能負責、能問責的工作機制,為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提供機制保障
引導學會依法、自主、民主辦會,建立與承接職能相適應的規范運行機制。推進學會秘書處專職班子建設,63家省級學會先后實現秘書長專職化。引導新換屆學會普遍建立監事會,建立自我管理、約束、監督機制。鼓勵發展新會員,特別是大學生、研究生會員和海內外高端人才,學會會員動態年均增長3%以上。學會黨的工作小組實現全覆蓋。經民政廳社會組織等級評估,省級學會中達3A以上的有74家,其中5A的有44家,均符合承接政府職能條件。
(三)積極開展學會試點工作,為全面推進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提供經驗保障
十八屆三中全會一結束,江蘇在全國率先出臺《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省科協及所屬科技社團服務職能的意見》。2014年9月初,省委省政府召開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試點工作座談會,促成8個職能部門與24家學會簽訂22個轉移職能試點項目,包括省科技廳的重點實驗室評估、科技獎勵推薦、國家高新產品推薦;環保廳的社會環保從業人員培訓、環保類產業標準制定和評審;省委省政府人才辦的“雙創計劃”評審和“333工程”課題和培養對象評審等。在試點工作引領下,全省共有273家省市縣級學會先后承接了582項職能或社會化服務項目。7月上中旬,剛完成的省“雙創計劃”評審工作,是江蘇對接國家“千人計劃”的省級人才工程,是省人才辦探索實施第三方評價的首次實踐,是省科協及所屬學會承接的各級黨委、政府關注度最高、資助力度最大、評審程序最為復雜、海內外科技人才最多的項目,共涉及雙創人才848人,創新團隊87個,高效、有序的組織工作讓服務對象、職能部門、學會組織滿意。參評專家中國工程院干勇院士深有感觸地說:“江蘇評審工作組織之嚴密、程序之規范、雙創人才層次之高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是認真貫徹落實本次座談會議精神,研究制定江蘇省科協所屬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擴大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全面推進首批試點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效。
二是認真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形成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18個典型案例,健全完善規范運行、過程控制、績效評估機制。
三是籌備召開擴大試點工作座談會,部署落實35家省級學會承接14個職能部門,30個項目等工作,實施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十百千萬”計劃,建立50個創新創業服務基地、100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1000名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每年培育10000名創新創業人才進入科技孵化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