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宇 陳相如
摘 要:教學有效性含有兩個主體:教師和學生,因而,應從這兩個主體來研究分析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方面:改進教學方法,即不能以呆板、僵硬的方式進行教學,要以藝術性的手段將科學系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方面: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包含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以及學習生物知識興趣的提高。
關鍵詞:新課改;中學生物;有效性教學
新課程改革日益推進,生物教學中涌現出諸多熱點論題,提高中學生物教學有效性即為其一。而何為“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指教師以先進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在階段時間內,學生能夠獲得具體的進步或更好的成績。中學生物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應從兩方面入手:教師的“教”、學生的“學”。
一、注重教師教育,加深研究和實踐有效教學
從古至今,教師的職責在于傳道、授業、解惑。而如今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不僅要遵循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更要注重通過實際教學情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提高自身教學的有效性。
1.整合教學內容,促進實際性教學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嚴格按照教科書和課程標準來進行教學,雖然可以系統地傳授生物學知識,且知識點全面而廣泛,但這反而制約教學。眾所周知,生物學科與自然、社會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現階段教師必須提高自身教學主動性,通過整合教學內容,搜集與課本知識點相關的自然、社會中的現象、常識與之融合,進而教授給學生,使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快速有效。
2.協調課堂教學設計與策略
課堂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是否協調直接影響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就教學設計而言,教師應從學生視角來思考,由提問或日常生活現象進入教學,激發學生主動進行問題探究。注重由淺入深、環環相扣。課后引導學生鞏固知識或進一步思考。而教學策略應當及時更新,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放諸四海皆準的教學策略是不存在的。
3.教師的自我總結、分析、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自我總結,坦誠面對自身缺點。積極參加優秀教師的公開課,研究學習教學教法。及時準確掌握生物課程中的重難點。教師更應深入學生群體中,在與學生的日常交流中分析總結出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加以改進。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可謂百益無一害。
二、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
如今的生物教學中,教師教學仍難免被“分數”束縛,導致教師緊靠教科書的教學標準和目標。因此,教學內容乏陳而難以出新,學生疲于應對,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更有甚者,部分教師盲目追求“成績”,使得學生陷入“題海”戰術中。在試題選擇上多雷同、無意義的題目,徒增教師和學生的負擔。長此以往,造成學生心理厭倦或誤認為“題海戰術”很重要,從而制約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教師應積極指導學生改變學習態度及方式方法。
1.關注學生興趣所向,培養主動性
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應充分認識到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從知識、技能、情感三方面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技巧。在課堂教學中,增強傳統講授模式中知識的豐富性和生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另外,教師應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多方式、種類的課外活動,例如,野外實習、生物課題辯論賽等,以此來引導學生收集動植物樣本資料,相互學習、交流。實驗課教學中,教師應引導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完成實驗,并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其他生物學科問題的探究活動,使得學生對生物實驗,進而對生物學科產生好感和興趣,在實踐中掌握知識。
2.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這是提高學生有效性學習的重要途徑。首先,教師應堅定自己“教以漁”的態度,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走出以往“題海戰術”的誤區。在此前提下,關注學生的實踐操作和探究思維培養。以創新性作業、課堂訓練等方式來指引學生在接受性學習的同時進行創新性學習。在不違背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增加生物學科課堂習題和課后作業的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減少重復、非典型的習題,讓學生在完成習題作業的過程中充分鍛煉自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鞏固舊知識、接納新知識的能力,從而日漸養成科學的自主學習方法,進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發現了在以往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而教學有效性問題的解決,有賴于教師與學生的雙向努力。我們要改變舊觀念,接受新方法,通過多方面關注研究,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進而完成生物學課程的目標,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潘云紅.在生物研究性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D].華東師范大學,2006.
[2]陳凱.伙伴:有效教學的師生關系[J].四川教育,2007.
[3]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高中新課程生物優秀教學設計與案例[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陳鶴.高中生物學情感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5]李艷.高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D].華東師范大學,2006.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