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利
對于語文,學生最怕的是作文,其次可能就是文言文了。由于文言文與我們現代的語言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生有種陌生感,再加上平常又用不著,更有一種排斥感,所以學習文言文的時候,課堂上死氣沉沉,很多學生是昏昏欲睡。難道沒有辦法改變一下這種狀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嗎?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實踐,我有了一點心得:
要緊扣文本,把文言知識的學習和課文分析融在一起講,而不是先翻譯全文再分析課文。一來純粹的翻譯,讓學生感覺枯燥無味,二來分析課文時,學生對課文不熟,不知道那些內容具體在課文什么地方,分析時又有跳躍性,有些學生又懶得到文中去找,像聽戲一樣,只了解各大概,其實沒有真正聽懂。
注重美讀。古文是特有韻味的,真正投入地去讀,會是一種美的享受,當人去享受美的時候,往往興致就很高。這種讀不能用朗讀來代替,朗讀只是普通話標準一點,很少把古文的韻味讀出來。得邊講課文邊分析,了解其中的情勢情感及人物的性情,再引導學生去讀,講完后再整篇讀,會對其韻味感受得更深更透。例如,我在教學《鴻門宴》時,講到第一段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時,就讓學生先體會此時項羽的心理,然后再把他說的話讀出來。剛開始的幾個學生,都抓住項羽惱怒的心理,讀得聲音大又急;后來有個學生讀之前稍稍醞釀了一下,然后突然站起來,用力拍了一下桌子,怒聲說道:“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頓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他的這個動作,讓人感受到了項羽的急躁、憤怒粗獷的武將性格特點,說明這個學生把握住了項羽的性格特點。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后來分析人物形象,多數人都躍躍欲試,暢所欲言。
在教學文言知識的過程中,要多與學生互動,不要自己一言堂。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提出后,看誰答得又快又好;難一點的,就講明有點難,但肯定有人可以答出來。這樣激起他們的挑戰(zhàn)性,答得差不多的要大力表揚,讓他們有成就感;答得不夠好的,也要多鼓勵,讓他們能認真聽下去,爭取下次答得更好。涉及以前學過的知識時,引導他們回憶,然后講清與現在知識的聯(lián)系或區(qū)別,學生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這時他們的感覺是快樂的。
可以把文言文和現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文言文在現實生活中的遺存,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如講韓愈,注釋上說他曾任監(jiān)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我就把這些官職對應成現在的官職,之后大家得出結論:韓愈真是個很全面的人才啊!再如講《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為什么失敗時,讓學生先看文中描寫荊軻動作的句子: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然后回憶一下平時看的電影、電視中的刺客形象,學生馬上大叫起來:“沒見過這樣的刺客!技藝太差!”這些做法使課堂氣氛變得很活躍,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高。
當然,應該還有更多更好的辦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在這里我只是拋磚引玉,可能同仁會有更多更好的方式吧!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