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順成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引用名句解讀(八)
文/胡順成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講話出處】2012年12月26日,習近平同志在軍隊一次重要會議上講話時指出:“我國古代有很多贊揚和弘揚軍隊英勇精神的優秀文化,如唐代王昌齡的詩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代戴叔倫的詩句‘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宋代蘇軾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宋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可以結合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選編一些這方面的材料提供給官兵學習,既砥礪品質,又結合軍隊特點弘揚民族精神。”
【出處】出自唐代詩人戴叔倫的《塞上曲》:“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解讀】從古到今,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有無數熱血兒女為中華民族不受外侵而戰斗到最后一刻,正是這種愛國主義精神薪火相傳,才使得中華文明能夠綿延不絕。
愛國主義精神是經過相當長時期培植并鞏固起來的對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思想感情,它集中地表現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現為人們為爭取祖國的獨立富強而英勇獻身奮斗的精神。它對人們的思想行為有著強烈影響,它呼喚每個生長在祖國土地上的人,繼承祖國的民族傳統,將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甘愿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付出一切。
愛國主義精神不是坐而論道的大話空話,不是催人淚下的豪言壯語,它應該是“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無私;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是“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執著;是“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牽掛;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企盼;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憤懣;是“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的淡定。它根植于人們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人民的無限深情、對國家的無限熱愛。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堅定信念,昂然前進。
□本欄編輯/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