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本刊記者 楊宇勃
如此打造“500萬人一個市場”
文/圖_本刊記者 楊宇勃

手拿禹王臺區政府與開封市市場發展局公告的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經理楊隨成
“500萬人一個市場”,這是開封市宏進農副產品國際物流中心(以下簡稱“開封宏進”)對外打出的廣告口號。
而在這一口號的背后,開封市農副產品市場正在經歷一場“洗牌”。不少商戶原來經營的市場要么被關閉,要么受到各種限制。開封市市場發展局、開封市禹王臺區(2005年以前稱南關區)政府以“為了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專業市場轉型升級、良性發展,按照市政府市場發展規劃和經營功能定位”為由,貼出通告,要求所有商戶遷至開封宏進。
2015年1月13日,本刊記者來到被叫停的開封市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進行采訪,該中心負責人渠和平告訴記者,該經營中心的前身是開封市政府2003年批準建設的開封市繁塔無公害蔬菜批發市場。2007年,他入股繁塔無公害蔬菜批發市場,2012年,他收購了其他股東的股權,獨資經營,并將市場更名為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
“前前后后共投入了5000多萬元。”渠和平說。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自從成立以來,經營還不錯,因為地處城鄉結合部,農民們買賣蔬菜都很方便,每年盈利有300萬元左右。“當時政府很支持,市領導、區領導經常過來,有什么政策性的扶持也會予以考慮。”采訪當日,記者在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看到了2010年開封市人大主任、開封市政府副市長、禹王臺區書記、禹王臺區區長等領導來此調研的照片。
回顧從前,渠和平有些無奈,他告訴記者:“我當年也是當地招商引資進來的。”
對于招商引資一事,記者采訪了當時負責引進渠和平項目的開封市南關區(現更名為禹王臺區)民政局原局長張開強。張開強說:“2007年我在職的時候,各部門有招商引資的任務,渠和平當年是我們河南省的農民企業家,我們當時都是人大代表,在一起開會時就聯系上他了,最后他投資了1000多萬元獨資經營了繁塔無公害蔬菜批發市場,當時這個市場我們區里面、市里面很支持的。”
渠和平告訴本刊記者,2008年,國家要求企業與政府脫鉤,當時繁塔無公害蔬菜批發市場須與繁塔街道辦事處掛鉤,所以最后更名為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渠向本刊記者出示了農副產品經營中心的相關手續,包括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中華人民共和國組織機構代碼證、食品流通許可證等。在“經營范圍”一欄中,明確寫著預包裝食品、農產品、攤位租賃;租賃、批發、零售。
然而,就是這樣手續齊全的市場,卻在2014年9月28日迎來了噩運。與此同時,一所建立于20世紀90年代,屬于南郊鄉政府(2005年,南郊鄉劃歸禹王臺區管轄)所有的老市場——河南省豫東蔬菜農產品批發市場,也被禹王臺區政府發通告要求整體搬遷至開封宏進。“市場經營好好的,不知道怎么就要求搬遷。”曾在豫東蔬菜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的商戶對此很不解。
“來了十幾個工作人員,有區政府的,也有(開封)市場發展局的,還有警察配合,他們手里拿著通告。”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經理楊隨成告訴本刊記者。2014年7月,市領導來視察時,還鼓勵他們好好干,“來了好多部門,市里面的、區里面的部門都有,說是要‘創衛’,要求我們就市場硬件設施進行升級,沒想到9月份就成這樣了。”
2014年9月28日,開封市禹王臺區政府、開封市市場發展局、公安、工商、稅務、城管等多個職能部門來到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張貼了一份由禹王臺區政府與開封市市場發展局聯合發布的通告:“即日起‘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不承擔蔬菜批發業務,所有省內外蔬菜批發經營、交易一律由開封宏進農副產品國際物流中心承接,請廣大經營戶相互告知,并按要求進入指定市場經營交易。”
“我們有營業執照,上面寫著經營農產品,難道蔬菜不屬于農產品?”渠和平說。區里面領導私下告訴他,“開封宏進”是招商引資的項目,領導對他們有承諾,在建了這個開封宏進之后,開封市不再批大型的農副產品市場。“但是,我們這個市場(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是之前批的!”渠和平對此很不解。
“貼通知的那天,好多商戶不愿意去開封宏進那邊,但是他們非得要讓過去……副區長鄭治峰也在,他們讓我要求商戶無條件搬遷,沒說為什么要搬遷,只說是上級要辦的。”渠和平回憶說。2014年8月30日,開封宏進開業了,政府這邊要求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的商戶關門,“我自己貸款融資了幾千萬,市里面當時也投資扶持了,手續都很全,現在建好了,讓我關門。”渠和平頗感無奈。
2014年11月底,禹王臺區政府給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提出限期一個星期必須撤走商戶的要求,無奈之下,12月10日,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張貼了告示,“從即日起所有中心經營蔬菜買賣的商戶全部到宏進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交易。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不再提供蔬菜交易場地。”
然而,商戶之前與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簽訂合同規定:“甲方(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向乙方(簽約商戶)提供商鋪免費,期限三年;乙方必須在甲方指定的商鋪經營三年;本合同有效期五年……”采訪中,商戶告訴記者,他們堅決不搬。
“前段時間那邊(開封宏進)開業后,當時我拉了一貨車水果,他們把這邊的路封了,非讓去‘宏進’。”安徽商人王某告訴記者。如今進入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的路被封了,只能在外面等,天亮了開小門的時候可以進來。在商戶們提供的關于封路的視頻中,記者看到了有交警參與其中,商戶楊某告訴記者,除了交警還有路政工作人員,以及一些不明身份的人。
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三十條規定:“政府及其所屬部門……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區之間正常流通的,由上級機關責令其改正;情節嚴重的,由同級或者上級機關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現在限高兩米,我們的車根本進不來,對我們的影響很大,損失很大。”商戶許某對此提出質疑,一般情況下修路都是修一側,另一側通行,“為什么要將另一側限高,為什么兩米以下的車可以過,兩米以上的就不能?沒出現問題的時候路還沒封,現在出問題了,路也封了。”
“封路之前,我一天可以賣1萬多元的土豆,現在只能賣2000多元。”商戶程女士告訴記者,她在臨近的南郊鄉承包了600多畝土地種植土豆,雇了很多人。“80多萬元成本投在里面了,現在該怎么辦?”
本刊記者來到被關閉的豫東蔬菜農產品批發市場,市場內一片蕭條,空無一人,門前張貼著開封市禹王臺區政府發布的《關于河南省豫東蔬菜農產品批發市場整體搬遷公告》,上面寫著:“2014年8月29日下午6時前關閉。全體經營戶于2014年8月29日前遷入開封宏進農副產品國際物流中心。”而8月30日,開封宏進正式營業。

通往和平農副產品市場的路被限高兩米
2014年1月14日,記者來到開封市禹王臺區政府,撥通了區長湯超的電話,得知采訪意圖后,對方要求記者與宣傳部聯系,后再撥打湯的電話便無法撥通,記者發短信,未有回復。記者了解到,在2014年12月18日,禹王臺區政府副區長鄭治峰在接受開封當地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宏安集團(開封宏進是香港宏安集團攜旗下中國農產品交易有限公司建設)與市政府簽訂了一個框架協議,老市場不能在這,必須得遷。”
隨后,記者來到了張貼通知的另一家單位——開封市市場發展局,當問及為什么要關市場時,局長張耀武告訴記者:“禹王臺區政府當時簽協議的時候,說不再批準建設同類型農產品市場……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沒有蔬菜經營權。”
然而,記者在開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禹王臺分局頒發給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的營業執照等相關手續中看到,其經營范圍中明確寫著農產品。此外在2003年12月31日,開封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汴質監標[2003]3號文件中也寫著:“經過對你市場(現更名為禹王臺區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繁塔好農夫無公害蔬菜主營區現場評審,基本符合省局有關規定。同意你市場115~160號門店定位好農夫無公害蔬菜廠區。”記者隨后質疑:難道有關部門發錯了文件?張表示,發錯與否他不清楚。
對于記者質疑出具這樣的通知是否合理,張耀武表示:“政府協調會上就是這樣定的,我們是配合工作。”至于為什么要求商戶去開封宏進,張表示:“這是區政府簽的協議,你可以問區政府,我們是市場主管部門,配合區政府。”
張耀武所指的協議,是2011年開封市政府與中國農產品企業發展有限公司(中國農產品企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中國農產品交易全資子公司,香港宏安為中國農產品交易控股公司)簽署的“開封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框架協議書”。該協議第三條規定:“甲方(開封市政府)協調市有關部門在開封市規劃區內,不再批準建設同類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項目……對市內現有相關老市場,甲方將積極推動向項目搬遷整合,促進集約發展。”
采訪期間,在開封宏進物流中心內,記者看到張貼著一份宏進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有限公司的公告:“為了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市政府明確規定開封宏進公司以外的任何交易中心不承擔蔬菜批發業務。所有省內外蔬菜批發經營、交易一律由開封宏進農副產品國際物流中心承接。凡是與我市場簽約的商戶,自市政府通告之日起必須前往開封宏進市場經營,不得在開封宏進以外的市場進行蔬菜批發交易。”
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三十二條明確規定:“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或者變相限定單位或者個人經營、購買、使用其指定的經營者提供的商品。”

禹王臺區政府要求豫東蔬菜農產品批發市場整體搬遷的公告
“我們看到政府和市場發展局貼的公告時都感覺很奇怪。”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商戶海某告訴記者,他們找到中心負責人渠和平詢問緣由,渠表示是政府的意思,隨后,他們又去了禹王臺區政府,副區長袁某表示自己沒法解決。
“他們壟斷市場是違法的,強行讓這邊關門,有什么法律依據?市場就是競爭,他們這樣做就是搞壟斷。”商戶陳某告訴記者,一旦他們壟斷市場后,那么蔬菜的成本肯定會提高,會傷及民生,現在周圍五縣一郊都在這里批發蔬菜。
商戶許某告訴記者,與開封宏進簽合同,對方會給一筆補貼,但是要求只能在他那邊經營,其他地方不允許經營,即便生意不好也得在那邊,否則要就支付5倍的違約金。
采訪期間,一部分從被關閉的豫東蔬菜農產品批發市場搬來的商戶告訴記者,豫東市場前段時間被關閉之后,搬往開封宏進的商戶是以搬遷補償的形式簽約的,且合同在簽約時他們沒看懂,當時只是說搬遷補償費,并沒有說以后搬走要收違約金。“身邊站著他們的工作人員,讓快點簽,后面排了很多人,根本沒時間看,當時也不讓打電話。”已經簽約的豫東老商戶陳某告訴記者。
2015年1月15日,記者來到了距離市區10余公里的開封宏進(宏進農副產品國際物流中心),市場內人流很少,一排排兩層的商鋪只有零零散散幾家開業的。記者采訪了幾家商戶,有的是從鄭州的萬邦蔬菜批發市場過來的,有的是從豫東蔬菜農產品批發市場過來的,也有的是從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過來的。“看不見買家,過來3個多月了,生意不太好……拿人家錢了,不能搬走啊!”商戶郭某告訴記者,過來以后收入差別很大,“40多噸冬瓜全壞了。”
本刊記者發現,開封宏進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有限公司在2014年10月1日對外張貼的公告寫著:“自市政府公告之日起,發現與宏進市場簽約的商戶在開封宏進市場和開封宏進以外市場兩邊經營,一旦經市場調查屬實,我公司將取消其在我市場的經營資格……如經調查五天之內沒有拉貨到宏進市場經營或是未來持續五天斷貨的商戶,公司將視其為自動放棄檔口,公司將收回檔口并令其退還公司之前發放的補貼金,所有相關補貼取消。”
和平農副產品經營中心負責人渠和平告訴記者,最近一個多月來,自己頻頻被有關部門問話,其中包括稅務、消防、檢察院等多個部門。談話間,他給記者出示不少部門的詢問通知書。在渠看來,市場就應該公平競爭,政府的這些做法不合理,“這明顯是在搞不正當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