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闕維杭
美國有多少官員
文_闕維杭

舊金山市長李孟賢走訪華埠受到大家歡迎
“官多為患”這個話題,少說也已經在民間乃至官方語境里流傳了10年。早在2006年,中組部原部長張全景接受采訪時,就曾直言中國政壇的一大弊端,即是“官多為患”,一個省有四五十個省級干部,幾百個乃至上千個地廳級干部,一個縣有幾十個縣級干部,可說古今中外從未有過。
中紀委原副書記劉錫榮幾年前也針砭過“官多為患”現象,稱老百姓再勤勞也養不起那么多官。他批評各地“兩亂”“兩超”(亂設機構、亂定級別,領導干部職數超編和公務員超編)現象嚴重,也是官員數量無節制增加的因素。
中國“官多為患”的數字盡管缺乏官方或者權威的統計,但從各種信息可以得知,中國官員隊伍的數字非常驚人。
2011年3月,政協發言人趙啟正在全國政協會議新聞發布會上說:“中國的公務員接近1000萬人。”而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2005年就撰文指出:中國實際由國家財政供養的公務員和準公務員性質的人員超過7000萬人,官民比例高達1:18。另一種說法是中國“官民比”為1:26。這些數字是否準確尚待考證,但考慮到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群團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準公務員),財政供養的人數肯定不會少。
中國“官多為患”現象的副作用顯而易見,而機構改革、精兵簡政幾十年成效不盡如人意,在一些地方,各種政府部門設置甚至越來越多,各種名堂的“吃皇糧”機構也層出不窮,層層疊疊,互相扯皮,徒耗資源精力,事倍功半。這一切,不僅導致納稅人稅負太重,人浮于事,權責不分,資源浪費,人才弱化,更助長“官本位”風氣乃至不作為、瀆職、貪污、腐敗現象蔓延,成為買官賣官、勾心斗角、衍生惡性官場文化的土壤。
對照中國歷史各時期民與官比例,西漢7945:1,東漢7464:1, 唐代是3927:1,元朝2613:1, 明代是2299:1,清代是911:1,民國是294:1(一說是600:1),如今中國民官比例達到創紀錄的18:1,即18個老百姓養1個官員,大大破了歷史紀錄。當今中國的“官民比例”約是漢朝的400余倍,清朝的45倍,可知當今百姓負擔之重,何況那么多官員又有一些不干實事。
不妨再看看美國。美國從聯邦到各州、縣市的雇員,視不同領域、專業和服務面而數量不等,但各個崗位的副職絕對不會隨心所欲地增加,一般僅設一個副職。中國與之相對應的,大概只有國家副主席設一人,和美國副總統設一人相當。中國不少部的副部長、省的副省長都超標配置;一些地方人大、政協的副職多達十幾名,這在美國聯邦參議院、眾議院是不可思議的。美國各地很多小城市的市長、議員均要靠競選上位,但基本上都是無薪的義工,僅有幾百元車馬費(汽油津貼)。譬如蘋果電腦公司總部所在的硅谷地區庫柏帝諾市(Cupertino),市議會僅有5名議員,任期內輪流出任一年市長,分別負責從城市環境保護、居家安全、學區教育質量到居民住房建造事宜,甚至蘋果公司的太空艙園區擴建計劃,也要市議會核準,但這些民選“官員”從議員到市長都是無薪職,唯有屬下雇員依據工作需要和財政撥款才有薪水。
大城市如美西重鎮舊金山市,現在的市長李孟賢是一名華人,該市沒有副市長;市議會共11名議員,分別代表不同的選區,也需要代表選區的居民權益。因此從市長到市議會主席、議員,大家幾乎每天都奔波于城市各社區,與民眾、商家代表會晤、協商解決各種問題;或者就是召開各自擔任的議會不同專業委員會會議,解決諸如經濟、貿易、就業、教育等領域的問題,或者推動相關立法案,一切都須唯選民和納稅人的意志行事,效率相當高。除了市長李孟賢按規定配備專車外,其他議員概無配車,都是自行駕車,市議會主席(相當于中國的大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邱信福(2014年年底已經成功競選為加州眾議員)還常常騎自行車上班,沒有保鏢和隨從。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十羊九牧,其令難行。”古人對于“官多為患”的現象早有清醒的認識,也不乏革除弊端的中肯建言,那就是“省事不如省官”。而“省官”(減少官員)之道,如今要防止“精兵簡政”年年喊,機構卻變相增多,官員數量更膨脹的現象。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不妨學學美國。
(作者系美國《僑報》主筆兼美國西北地區主編,應邀為本刊撰寫專欄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