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曉霞
反腐與正能量
文_張曉霞
“正能量”這個詞現在很火。微博、朋友圈里有許多“心靈雞湯”,不斷鼓舞人們積極向上、泰然處世,字里行間都是人生的大智慧,可謂滿滿的正能量。生活里,大家也主張交正能量的朋友,給自己帶來動力、快樂。現在,新聞的報道上,也強調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反腐報道當然也不例外。
不過,反腐就難免要暴露觸目驚心的腐敗,而腐敗侵蝕著官場的生態,危害著公平正義,天然充塞著負能量。比如小官巨貪的馬超群、家里的錢燒壞4臺點鈔機的魏鵬遠,這些負面新聞會不斷加深人們對腐敗的痛恨和對官場的失望之情。因此,反腐如何傳播正能量,頗讓人困惑。于是有人調侃,報道反腐取得的成績是正能量,分析腐敗產生的原因是負能量。這樣的調侃確實可博人一笑,類似的還有報道事故產生的原因是負能量,報道有關部門如何積極善后就是正能量。
調侃歸調侃,仔細推敲起來,也不全是那樣。比如大力報道反腐取得的成績一方面說明高層反腐決心大、反腐策略得當,另一方面也說明官場腐敗存量巨大,反腐形勢嚴峻。這傳遞出的到底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只能是見仁見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多位省部級官員落馬,確實提振人心,給人以正能量;但也有人擔憂反腐的前景,因此增加了悲觀情緒,充滿了負能量。
而分析腐敗或者事故產生的原因也并不一定是負能量,比如如果你籠統講腐敗的產生是因為制度不健全、權力過于集中、缺乏監督,估計沒人找你的茬,還會說你思維嚴謹、一語中的。但是如果你過于執著,還要條分縷析,戳到了某些人的痛處,甚至讓人有了對號入座的聯想,那傳播負能量的帽子你可能要戴上了。
報道一個腐敗案件的新聞事實,客觀真實是其生命力,最終傳播出的能量是正還是負,很多情況下全在于讀者,更準確的說是有關部門。就拿腐敗案例來說,里面有落馬官員的各種勾當,權錢、權色交易無處不在。有人擔心這樣的案例充塞太多負能量;有人則覺得這是以案說法,可以警醒很多人,可謂用心良苦。魯迅先生評述《紅樓夢》時便說:“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如果曹雪芹還健在,不知該如何自處。
我們強調傳播正能量,是為了讓更多人看到社會的進步,看到政通人和的新局面,從而凝聚人心,也希望大家能從正能量中得到精神的洗禮,擇其善者而從之。但是現在一說正能量,很多人就將其與假大空聯系起來,極盡戲謔之詞,是因為我們報道時經常避重就輕,或者一味追求正能量,讓真實打了折扣,如同一個人只露了美麗的半邊臉,一轉身就露餡了。
就說反腐方面的報道,相關部門很樂于報道如何預防腐敗,比如上了多少廉政課、發了多少條廉政短信、如何健全制度等,也樂于報道反腐取得的成績,比如查了多少案子,通報處理了多少干部,多少人被移送司法機關等。這些往往是大家眼中的正能量,也是治理腐敗的兩大利器。然而,仔細一想,這樣的正能量之間隱約存在著矛盾。如果說預防腐敗是成績,是正能量,那么反腐取得的成績越大,就是對那些預防措施和制度的一種諷刺。而且反腐成績多少算大,也只是相對而言。這樣的報道多了,非但沒有產生正能量,反而落下信口開河、紙上談兵的口實,說那些預防措施都是花架子、不切實際。
再說我們為了倡廉而樹立的廉政典型,這可謂真正的正能量;但如果正能量太滿了,就給人過猶不及之感,往往陷入高大全的窠臼,正能量是宣傳了,榜樣的作用到底有多少,不得而知。
其實,正能量和負能量,有時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傳播什么能量取決于硬幣哪面朝上,而對于熟悉硬幣的人而言,無所謂哪面朝上,因為大家早已心如明鏡。在反腐成為多數人共識的當下,不論官方還是學者,都在尋求反腐的治本之策,媒體的報道理應為此搖旗吶喊、出謀劃策,這便是滿滿的正能量。如果有人借著傳播正能量而諱疾忌醫,始終只把硬幣的一面放在手心到處忽悠,不管花樣幾何,只能是自取其辱、貽笑大方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