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寬人民監督權力的渠道

習近平
反腐敗斗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但反腐敗這根弦能不能松?這場輸不起的戰爭可不可以說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給出了答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上指出,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在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還沒有取得壓倒性的勝利。這說明黨中央對反腐敗斗爭的認識非常清醒,表明了黨中央“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決心。
這兩年打了五六十只老虎,拍了無數蒼蠅,中紀委派駐各省市、部委的巡視組功莫大焉。中央巡視組發現諸多腐敗線索的“神功”何在?為什么他們能成為黨中央的“千里眼”“順風耳”?是因為他們每到一地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了人民群眾舉報貪官污吏的積極性,以至許多巡視組駐地門庭若市,電話也被打爆。舉報人的權益得到了有效保護,且從未聽說過因向巡視組舉報而遭打擊報復的事例。這種眼睛向下、上下互動的工作方式是巡視組強大震懾力的根本所在。貪官污吏畏懼巡視組,也是畏懼巡視組背后的廣大人民群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現在的巡視有點‘八府巡按’的意思了,群眾說‘包老爺來了’,有‘青天’之感,有問題的干部就害怕了。”
巡視工作的制度安排并非始自今日,以前雖然也發揮了作用,但確實缺乏“八府巡按”的那點意思,遠未使貪官污吏聞風喪膽,原因就在于深入群眾不夠,聲威沒有現在這樣公開和浩大。
從歷史來看,中國共產黨很早就認識到人民監督權力的重要性。毛澤東20世紀40年代同黃炎培著名的“窯洞對”時就強調,走出“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歷史周期律的唯一途徑是民主,即“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我們對毛澤東的話耳熟能詳,但同時期彭德懷也說過同樣的話,只是知之者少。1945年,同黃炎培等人一同訪問延安的還有青年黨的左舜生。他在飯桌上問彭:“假定有一天你們的環境變了,你們有什么方法保證你們的一切做法不會變質?”彭的回答是:“假定政治不能民主化,即老百姓不能過問政治,政治又不能約束軍人,我想每一個軍人都是要變成軍閥的!”彭德懷在這里說的與毛澤東所說的是同樣的意思。可見在1945年的延安,“民主”已深入中央領導層的內心。讓人民監督政府,監督權力,是中央領導層的共識。正是因為人民群眾擁有監督權力的權利,所以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腐敗沒有成為黨和國家的突出問題。
當前的反腐敗斗爭仍然處在治標的階段,只有取得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壓倒性勝利,才算進入治本階段。有學者指出,在群眾覺得腐敗盛行的現實語境下,一些受腐敗之害的企業“不敢說、不能說,沒地方說”。因為你說了之后,會遭受連續不確定的打擊,甚至這種打擊是來自多部門的;有的官員甚至會利用制度、機制漏洞想方設法攆你走。因此,反腐現在還是一個高危的事情,高危不僅直接表現為對個人生命安全的威脅,也包括威脅企業健康合理的生存發展態勢。
在已查處的貪腐案件中,有不少案例表明,對貪腐官員并不是沒有人舉報,而是大量存在“講了也白講”的事實,這不知滅了多少百姓的反腐積極性,長了多少貪官的威風!最近有媒體報道原海軍副司令員王守業的貪腐經過,就頗為驚心動魄。多少人的舉報都阻擋不住王守業的貪腐,也阻擋不住他越腐越升的步伐。他任總后勤部基建營房部部長時,前任張金昌少將拼十年之力,也沒有撼動其越腐越升的仕進之勢。由張金昌署名的舉報王守業的信函有數十封,都是寫給中央軍委和總政、總后的,但卻如石沉大海。果然“撼山易,撼腐敗難”乎?是人民群眾監督權力的渠道不多、不寬、不暢,尤其是不寬,這是問題所在。有網民說:“我們現在的監督體系越來越復雜,但是總是見不到老百姓的角色,總是有權人監督有權人,而沒有老百姓參與的監督。”由此,容易陷入這樣一種怪圈:“監督者越多,老百姓支付的成本越高,養的‘監督’機構越多;監督的有效性越難得保證,越要更多的‘監督’。”既得利益集團和貪腐圈子的邪氣一度壓倒了人民群眾反腐的正氣,這是撼腐敗難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慘痛教訓是用不少人反腐無助的淚換來的。
習近平強調的須拓寬人民監督權力的渠道,是民主監督的本質要求,是保持恒高壓態勢的壓力之源。如果不能在制度上保障人民監督權的落實,反腐積極性得不到保護,腐敗就難以從根子上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