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欣
(河北省青縣金牛學區雙莊科小學,河北 青縣 062650)
多元化視角下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策略研究
劉欣欣
(河北省青縣金牛學區雙莊科小學,河北 青縣 062650)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部分,指導學生進行習作創作對提高他們的語文整體成績而言至關重要。作文創作直白來說就是學生在掌握一定量的基礎知識上,圍繞一定的主題結合自身的感受與遐想進行的寫作過程。小學生作文水平的高低,能直接反應出他們的想象力與文學素養。為了提升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既要認真研究學情,也要結合教學內容實際,適當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在實踐中夯實學生的創作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他們對作文的興。此外,切記要舍棄華麗辭藻,讓每一位小學生寫出來的作文都能做到有感創作。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
作文相比于其他方面的知識有一定的難度,鑒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接受知識的能力各不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把握不同層次學生的習作需求,因材施教,促進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實現自我突破、發展。教師也要加強閱讀教學中的習作指導,鼓勵學生多從閱讀中吸取好的營養,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借鑒、掌握好的寫作技巧,以此提升自己的習作水平。為此,筆者從以下四點展開說明:
學生一旦具備良好的寫作習慣,則會更積極投入其中。但是,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習慣的培養不可急于求成、胡亂而為。良好的寫作習慣包含很多方面的內容,比如每天都堅實寫日記、為學生提供一些動筆的機會等。例如,在講授《丑小鴨》這篇文章時,則可以這樣提問:“同學們,假如你們也是一只丑小鴨,你會怎樣與同伴相處呢?你們是如何看待丑小鴨的呢?”然后再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下來,教師再結合學生寫出來的信息,加以指導,長期鍛煉、培養,相信一定會有收獲。
在作文教學中,創設情境教學有利于為學生營造出一個積極活躍的氛圍,這也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與學習習慣。
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嗎,也不利于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對學生的發展也會產生一定的束縛。因此,教師要認識到情境教學的價值,把較為抽象的知識借助生動的情境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有助于他們更好的理解,通過形象可觀的畫面還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例如,有時候學生在寫人物敘事作文題材時,無話可說,教師就要在課前鼓勵學生自己想出一件事的題材,然后再加工——潤色,以小組形式展開合作表演。學生在演出的過程中,提示他們想象自己擔任角色的心理狀態,鼓勵臺下觀看的學生集中關注一個人物,想象某個時刻這個人的心里在想些什么。這樣既有利于全體學生通過參與進來,又能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而且還能豐富學生對寫作中人物的心理體驗,有助于學生接下來的寫作順利開展。
在新課改理念的影響下,教師也要轉變作文的教學方式,可以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展開,然后再通過相互批閱,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
例如,以《我的未來》為題寫一篇作文。在習作之前,教師可以把學生進行分組,鼓勵學生交流寫作的心得與思路。在小組合作中,學生也會結合自身的理解、見識提出不同的寫作構思。有助于啟發他們的思維,有助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聯想,有利于解放他們的思維。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學生開始寫作,寫作完成后要求學生之間相互閱讀、修改。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既能幫助其他伙伴找出作文中的錯誤句子,也利于自己在閱讀其他同伴的作文中有所收獲。有利于培養學生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在閱讀中掌握新的寫作方法與技巧,而且還完成了知識的積累過程。
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有助于加強學生之間對作文的見解,促使學生走出自閉、自卑的困境,讓他們的情感都能在交流中變得更加積極樂觀,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
教給學生作文方法,首先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細心、耐心觀察的好習慣。讓每一位學生都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擁有一顆敏銳的心。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要先培養他們良好的觀察習慣: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對身邊熟悉的人或者事物要耐下心來細致地去觀察:去研究這些人、事有什么樣的特征,留給自己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觀察的過程中也會突發奇想,進而再產生表達的靈感,當學生有了表達的欲望后,也就會積極投入到思考當中。
其次,在教學中落實作文指導。教育家葉圣陶現實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編入教材的課文都是經過細致推敲的優秀范文,作者的巧妙構思,有序的寫作,加之獨特的觀察視角等都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實際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模仿優秀課文的寫法進行寫作,在體會中領悟作文的真諦。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教材這個形象直觀的活例子,讓學生都能靜心去讀,自由地去合理想象,無拘無束地去議,然后再在此基礎上,師生一起歸納、總結出其中的規律性要點,為學生提供適當的空間,留出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借鑒遷移,及時鞏固習作技巧、知識,為寫出一篇優秀的作文鋪平一條快捷之路。
再者,要長期堅持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積累優美詞句。教師要拓寬閱讀渠道,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有效積累語言知識,不斷豐富他們的大腦倉庫,這樣,學生在寫作時也才會文如泉涌,下筆如神。如果沒有語言作為支撐,學生寫出來的作文也會像“茶壺里煮餃子——有口倒不出”,導致他們內心有情但是卻不能很好地抒發出來。正因為如此,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該鼓勵學生廣泛去閱讀書籍,多讀書,讀好書,獲取好的經驗,積累語言。
隨著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不斷發展,作文教學也要不斷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要轉變作文的教學觀念,大膽創新,積極尋找一條新的教學思路,以靈活、科學的教法為指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弘揚學生的獨特個性,讓孩子們自愿用自己獨特的筆觸去描繪他們眼中以及內心深處的那片豐富多彩的世界。
[1]陳靜.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途徑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2(26):3.
[2]譚新華.小學作文教學改革初探《湖南教育:綜合版》2002第4期
[3]郭紅.新課標下小學作文教學之我見[J].文學教育:中,2012(12).
[4]張曉東.提高小學生語文作文能力的創新方法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2014,(11).
G623.24
:A
:1671-864X(2015)11-0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