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波
(國網濱州供電公司,山東 濱州 256600)
淺談供電企業招標管理
呂建波
(國網濱州供電公司,山東 濱州 256600)
本文探討供電企業在招標時的風險因素及風險管理在招標時的影響,透過風險管理模式發掘其隱含風險因子,以避免因忽略了風險存在而導致采購效率不彰,從而影響供電企業項目建設完成時程。
招標作業;風險管理;供電企業
近年來供電企業已由傳統通識技術發展至專業分工制度上,也由于其專業性,供電企業相關從業人員絕不可能熟悉或精通每項技術工法,甚至該依據的法規[1]。基于供電企業機關受限于經驗、能力,要執行供電企業項目,只有透過選商的招標作業-即委托執業的技術服務機構或施工廠商來完成;而采購決策過程與招標期間的不確定性風險,亦可能導致日后履約執行爭議的發生,進而延宕整個項目獲得期程,更影響國家人民保家立命的長治久安。因此供電企業生命周期重點階段-招標作業的專業性亦顯重要。
招標系指透過公告或邀請方式,請符合資格條件的廠商參與投標、報價,且擇報價在預算內或最低價的優勝廠商,進而簽訂契約并執行后續供電企業項目直迄完工、保固止[2]。一般供電企業項目依其生命周期概分為規劃、設計、發包、建造、驗結、營運、維護至廢棄拆除等階段,惟其中有關發包的招決標作業長久以來令人輕忽其重要性,僅僅是排定開標日期、等待廠商投標、按時開標等又有何困難,殊不知供電企業招標順利與否,關系著整體施政計劃推展與預算執行的效益,而招決標結果亦影響后續供電企業項目施作品質,因此,不可諱言招標作業自有其重要性,況且之前皆依據行政命令執行,無明確法律規范難免弊案叢生,為人詬病。
1.廠商資格條件。
采購本為廣招商源,因應不同的供電企業規模、屬性和實際需要,須訂定不同的參標廠商資格,按投標廠商資格與特殊或巨額采購認定標準規定,機關可訂定投標廠商的基本資格,如與提供招標的有關者及與履約能力有關者。為了確保供電企業項目施工質量,律定參標廠商的基本條件是必要的,惟應維護供電企業利益與公平合理的原則,對廠商更不得有不正當的差別待遇,因此各級審查人員應嚴審把關,避免逾法事情發生。
2.工項圖說規格。
規格要求主為維護采購標的質量,然在訂定時應先評估可能符合的廠商家數,并檢討有無限制競爭的情形,須注意所擬定、采用或適用的技術規格,應能符合采購產品的性能、質量或程序。供電企業上許多建材并無相關技術規范或標準,若必須要求或提及特定產品時,應注明或同等品字樣,所列廠牌亦僅能供廠商參考,不得限制廠商必須采用,故機關在訂定規格限制時,除注意不得公平對待外,在目的上或效果上亦不得限制競爭。
3.招標須知規定事項。
機關應于招標文件內載明,如未規定于外標封書寫廠商名稱或地址;廠商是否繳交押標金;領標方式僅限通信者;采購公報刊登內容與須知不同等。廠商于外標封書寫名稱及住址,主要系機關須于開標前查驗廠商,此檢核承辦人員應于開標前完成查驗,并列印紙本備查,以作為法定開標家數認定標準。
4.設計圖與工項數量。
廠商投標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但數量上的差異若非廠商因素造成的,全部歸諸廠商承受實不盡公平。機關于招標階段理應提供精確的圖說、工作項目、數量或說明,以利廠商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下估算、評估,即使圖算基準互有差異應不致過大。
5.契約條文。
公告招標的契約樣稿條文,由于事涉日后履約施作及驗收結案等程序,系一切風險產生的主要來源之處,因此相關的權利義務規定,影響廠商投標意愿與報價。
1.招標作業的風險處置。
(1)資格條件訂定。
A.加強倡導供電企業訂頒投標廠商資格與特殊或巨額采購認定標準的規定。
B.熟知各業的管理規則或辦法及其承攬相關規定。
C.善用供電企業招標文件公開閱覽制度,透過廠商或民眾先前檢視。
D.研訂各類案件作業范例,使其標準化。
(2)規格需求設訂。
A、建立本身材料市場數據庫,或參照供電企業工項編碼網站。
B、確實訪查符合該材料提供的廠商家數。
(3)設計圖說與標單。
A.適度導入檢核控制,妥善訂定設計工作程序,并導入不同專業于設計過程,強化設計成果。
B.參加有關供電企業計算機估價系統訓練,熟悉電子標單制作重點。
C.非具備建筑師或技師執照者,不可從事設計工作,可委托技術服務機構辦理。
2.風險管理對行政機關的重要性。
國內推動的各項重大供電企業項目建設規模與社會、經濟的影響層面,決不亞于歐美各國,對于如何提升供電企業服務質量、減少財政支出浪費、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及改善項目管理能力,都是政府當前值得注意的課題[3]。而在執行階段期間,相關的風險可說是無處不在的,理論上亦很難完全消除,有效的風險管理,可協助行政機關發覺可能影響施政計劃目標達成的預期狀況,并以風險為基準的決策流程,發揮運用政府資源,提升機關間的協調與分工。在規劃和可行性評估階段,若能預測施政計劃執行階段的風險,則有助于及早發現面臨的風險,利于權責的劃分與預算編列分配。因此有效的風險管理具有下列功效:
(1)增加達成預期目標的可能性。
(2)降低最大負面沖擊超過容忍范圍的可能性。
(3)增加創新的可能性。
[1]孫威.電力招標管理系統數據及業務集成[J]. 云南電力技術. 2009(06):5-9.
[2]周孫德.電力招標代理機構管理模式的探索[J]. 經濟師. 2008(09):16-18.
[3]洪健.電力物資招標中的評標模型[J]. 商場現代化. 2005(01):12-15.員、從改造自然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轉變,在我們倡導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前提。人與自然的本質統一與和諧相處已經成為人類追求的共同理想和目標。
馬克思曾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3]在工業革命的大背景下,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空前的提高,不僅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得以改善,消費能力也得到長足的發展,造就了現代工業社會的高生產、高消費的消費模式。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以后,西方國家主張的國家干預市場及刺激消費的政策,刺激消費,擴大需求成了繁榮市場,解救經濟危機的良策,這種消費的觀念深入人心。但這種消費觀念追求享樂,鼓吹奢侈縱欲,把消費看成是人生的根本目的和體現人生價值的根本尺度,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消費模式對緩解經濟危機、促進經濟的增長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積極作用,但是這種消費模式使人類對自然的需求遠遠超過了自然的承載能力,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大大增加,形成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最終導致了人與自然的對立。
在工業文明的弊端逐步顯現、生態危機、自然災害等日益頻繁發生的情況下,人們開始質疑、反省這種以過度消費的模式換來的“黑色文明”,繼而轉向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下科學合理消費模式的“綠色文明”。
可持續發展觀提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種發展觀從消費的角度提出社會的發展受資源和環境的限制,只有在符合客觀自然規律下才能持續發展。綠色消費有節制、適度的原則,以人的生理需要、消費水平為度,把消費控制在滿足人的合理需要的范圍內,包含了人類對自身和自然的認識,也表明了人類對待自然界資源承載力的態度。綠色消費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超越傳統發展理念,追求社會、人和自然的全面協調發展,這既是物質與精神發展的統一,也是片面發展與全面發展的統一。這種批判地繼承了工業文明的發展成果而建立的一種全新的消費方式和生活理念是人類文明發展到更高階段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人類對自然的價值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認識之后,對原有生存方式及世界觀、發展觀、價值觀和生態觀的深刻反思和調整。
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把生態文明納入科學發展觀“五位一體”的總布局,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麗中國,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懈奮斗的目標。”強調了生態文明與其他四個文明的關系。而綠色消費是生態時代的大背景下,以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的綠色消費,是適應生態文明的新型消費理念,符合時代的要求,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這將大大促進綠色消費的進程。
改革開放在為我國帶來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價值觀也受到強烈的沖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深以及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國外一些知名品牌進入我國,這在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名牌崇拜的心理導致了盲目消費甚至攀比消費,大學生賣腎買手機,我國旅游團出國橫掃奢侈品店的報道屢見不鮮。另外,“舌尖上的浪費”也成了近幾年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統計顯示,目前我國仍有幾千萬人尚未跨過溫飽線。然而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調查的數據表明,目前我國存在嚴重的食物浪費現象。保守推算,全國一年僅餐飲浪費的蛋白質和脂肪就高達800萬噸和300萬噸,這相當于倒掉了兩億人一年的口糧。[4]這些非理性消費、過度消費、攀比消費等非生態化的消費現象直接反應出我國消費觀念的極度不成熟,國人對綠色消費大多還停留在生產綠色化的狹義綠色消費觀念,應當看出,這些病態的社會現象的背后,是人與自然的不和諧,是我們在消費觀念的非理性因素導致的。而理性消費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原則,應是新時期綠色消費著重倡導的。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華社一份《網民呼吁遏制餐飲環節“舌尖上的浪費”》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他指出,只有杜絕“中國式剩宴”,才能進一步凝聚黨心民心,實干興邦,共圓一個“中國夢”。 全國紛紛響應習主席的號召,倡導“光盤行動”,用理性消費來改變這一浪費現象。而近平以及夫人彭麗媛出訪四國時,衣著提包等均為我國國產自主品牌,這在提升我國自主品牌形象的同時,也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軟實力的提升。
這些行動不僅體現了行為上的改變,更深刻地反映出,不盲從、不奢侈浪費,在滿足人的需求的范圍內,追求效用最大化、用更加理性的觀念來對待人與消費之間的辨證統一關系,提倡內涵更加豐富的綠色消費觀念不僅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
[4]中國“剩宴”一年倒掉兩億人口糧,[EB/OL].http://news.shangdu. com/401/20130123/13_5760221.shtml
U223
:A
:1671-864X(2015)11-0118-02
1.張猛(1988—)男,西南民族大學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研究生。
2.徐鄖艷(1988—)女,西南民族大學政治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