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重慶 400072)
公共關系對企業形象塑造的可行性探討
楊超
(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重慶 400072)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愈發激烈。社會公眾對企業的認同度已成為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贏得公眾認同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公共關系對企業形象的塑造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公共關系在一定意義上也代表著企業形象;并且公共關系也成為現代社會各企業求生存、謀發展的企業經營哲學,也是企業內部團結,外樹形象的企業工作藝術。下面我就公共關系對企業形象塑造的可行性進行探討。
公共關系;企業形象;可行性;公眾
(一)公共關系。
1.公共關系定義。公共關系是指某一組織為改善與社會公眾的關系,促進公眾對組織的認識,理解及支持,達到樹立良好組織形象、促進商品銷售的目的的一系列公共活動。它本意是社會組織、集體或個人必須與其周圍的各種內部、外部公眾建立良好的關系。它是一種狀態,任何一個企業或個人都處于某種公共關系狀態之中。
2.公共關系基本要素。公共關系由多種要素構成,主要包括主體—社會組織、客體—社會公眾、中介環節—傳播。這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公共關系。
(1)公共關系是一種組織活動,不是單個人的活動,因此,社會各個組織是公共關系的主體,是其承擔者和實施者。
(2)公共關系是一種組織與公眾的溝通、交流活動,公共關系中的主體與客體不是單方面的被動,而是二者之間的雙向互動。
(3)公共關系中的傳播是社會組織想社會公眾傳遞信息和觀點的過程,這個傳播過程是信息和觀點的共享過程,是社會組織與社會公眾之間的雙向互動,其目的是為了促進二者之間的了解、好感、共識與合作,主要通過人際、組織、大眾來進行傳播。
(二)企業形象。
1.企業形象定義。企業形象是指社會公眾對企業的整體印象與評價,企業各有關層次的關系者對企業的看法、觀點,構成了公眾對該企業形象的認識。企業形象是企業綜合素質、整體實力和社會表現在社會公眾中獲得的認知和評價。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對企業的看法都應符合企業實態,當企業實態優于企業形象是,應優化企業形象;當企業形象優于企業實態時,則應優化企業實態。
2.企業形象的構成要素
(1)企業形象的無形要素。企業理念、企業制度、企業信譽、員工素質是企業文化的組成部分,更多的表現為企業內部的,深層的形象。它是構成企業形象的靈魂和支柱,對企業形象的影響是長期的、深刻的。
(2)企業形象的有形要素。產品形象、生產環境、業績形象、社會貢獻、員工形象是企業外在的、表層的表現,是公眾對企業的最直觀感受與印象,是企業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增強企業融資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良好的企業形象有利于企業信譽的塑造,有助于企業股票的出售,增強了企業的融資能力,有利于擴大企業的融資規模,進而有助于企業的發展擴大,有利于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二)增強企業凝聚力,有利于企業吸收人才。在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個企業的員工凝聚力和企業人才吸收力度是企業取得勝利的關鍵。良好的企業形象有助于增強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更盡心盡力地為企業創造收益,良好的企業形象也可以極大地增強企業的人才吸收力度,可以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計入企業,促進企業的發展。
(三)增強企業競爭力,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良好的企業形象有利于增強社會公眾對企業的認同感與支持度,有利于增加企業產品的銷售量,有益于贏得消費者的信任與好感度,增強企業的產品競爭力,良好的企業形象也有利于企業運營的良好外部環境的形成,有助于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發展。
公共關系作為企業形象的體現,對于企業而言,進行公共關系活動其實就是一種管理職能,公共關系的職能主要體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信息管理職能。公共關系活動是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之間信息、觀點雙向交流、傳遞的過程,其中傳播的主要信息有組織形象信息,產品形象信息,這些信息有利于企業及時根據信息變化,采取措施,積極營造良好的企業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對企業潛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處理與預防,使企業及時躲避危機,贏得發展。因此,在公共關系活動中,注意信息收集和整理對于企業形象和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咨詢建議職能。咨詢建議職能是指公共關系人員向社會組織的領導者和決策者提供有關公關方面的信息意見,作為決策的依據。內容包括:(1)對組織內部方針政策提供咨詢意見(2)對組織公共關系戰略、經營戰略提供咨詢意見(3)對組織生存環境相關發展變化預測咨詢。這些建議和咨詢能夠幫助決策層對企業形象定位、設計等方面做出全面而準確的決策,有利于企業良好形象的樹立和企業的長遠發展。
(三)宣傳推廣職能。公共關系是社會組織通過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人際傳播等手段,向其內部及外部公眾宣傳傳遞有關組織各方面信息的過程。企業通過各種媒介、組織和人際來進行企業形象的傳播,將企業的宗旨、目標、方針傳遞給社會公眾,以便社會公眾對其理解、認同、支持。
(四)協調關系職能。企業的運營和發過程中需要處理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與人際關系,公共關系活動有利于企業積極與社會公眾進行雙向交流與良性互動,有利于企業及時了解公眾需求,能起到減少矛盾、調節沖突協調關系的作用,有利于給企業營造有利的運營環境,有利于企業良好形象的樹立。
(五)危機處理職能。公共關系活動有利于企業及時了解危機狀況,有利于企業預防危機的發生減少危機所帶來的損失。危機處理可以維護、恢復或刷新社會組織形象。
(二)增強企業競爭力,吸引力與融資力。公共關系活動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從而增強企業在社會上的知名度與信譽度。企業通過公共關系活動滿足消費者需求,維護消費者利益,從而吸引更多消費者,使消費者對企業產生認同感和偏愛,從而提高企業的知名度與信譽度,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能處于不敗之地,同時良好的公共關系也有利于企業吸引各路優秀人才和投資人員,讓企業擁有豐富的物力、人力、財力,從而使企業得到發展,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三)提供咨詢建議,幫助企業統籌決策。公共關系活動有助于企業了解市場要求,客戶需求,及時制定有助于企業發展的決策計劃。公共關系活動通過一系列的調查研究,分析市場未來發展趨勢及后果,了解社會輿論及公眾態度與需求,提供了一系列的數據及建議,它有助于企業決策機關整理并分析建議,制定科學的、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決策,使企業的決策更有益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提高公眾知名度。
[1]吳友富,《金融企業形象塑造與公共關系研究》,2007,上海外國語大學.
[2]楊丹,《淺析公共關系戰略與企業形象塑造》,2005,湖北經濟學學院報.
[3]楊德金,《企業形象的塑造與公共關系》,1990,廈門大學學報.來,開發商在暴利的驅動下,瘋狂地鏟掉北京的文化命脈四合院,甚至連掛牌保護的也不能“幸免于難”。結果是在經過“舊城改造”的北京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請北京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時抱憾而歸。我國其他的歷史文化名城諸如西安、開封、洛陽、南京等,情況也大抵如此。
(四)洋名建筑全無城市內涵。目前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不僅在建筑的外在形式上追求西化,甚至在建筑的命名上也有日趨洋化的趨勢。仿佛為城市建筑起個洋名字就“洋氣”了,這樣的大樓、住宅區的檔次就上升了,這恰恰說明了命名人管理素質的低薄與淺陋,顯現出管理者的粗俗與無知。漫步城市,聽到的都是異域建筑名字,那么就是我們自己把自己變成了西洋文化的“殖民地”。制止洋地名,消除洋污染,應成為當前城市管理者刻不容緩的迫切任務。
城市建筑是人類文化的豐碑,在目前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建筑本土文化缺失的情況下,城市管理者應該采取一些什么對策來應對目前建筑本土文化缺失的尷尬,突出城市本身文化的特色,是目前城市化進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筆者認為,解決城市建筑本土文化缺失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明確城市地位,確定建筑文化特色。就中國現在城市的特點與傳統文化特色的關系來看,我國的城市可以有四個文化意義上的定位:一是歷代古都,比如西安、洛陽等,這類城市曾經是國家政治中心,比較有豪氣與大氣,所以這類城市建筑文化應該體現出皇城文化的特色,把這種皇權的中心獨尊文化和城市建筑結合起來,體現出自己的特色來;二是文化名城,這類城市的代表有蘇州、平遙等,它們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厚,人文氣息濃,所以這類城市的建筑文化要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建筑與人文的交融,展示出這些城市深厚的歷史氣息和藝術風采;三是現代工商業大都市,諸如上海、廣州等,這類城市有十分活躍的商業經濟與市民文化,是我國開創社會風氣之先的前沿陣地,這類城市的建筑文化可以體現出“海派文化”的特點,中西融合成為真正的現代都市;四是生態風情城市,如麗江、昆明等,這類城市一般具有較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生態環境,其建筑文化體現的應該是“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一種回歸自然,回歸原始的本真,而不是鋼鐵水泥混凝土的火柴盒般的高樓林立。
(二)保護舊城古跡,繼承傳統本土文化。當前提出的城市舊城建筑遺跡保護的理念,絕不僅僅是為了維護歷史傳統文化而不謀求創新和發展,更重要的是為著促進當代城市化進程中建筑的本土文化發展的價值取向。通過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和利用,可以為城市創造出更加美好和諧的宜居的生活環境,營造一種充滿歷史文化熏陶的厚重感給生活在喧鬧噪雜的現代都市人帶來一種心靈上的享受。當然,繼承創痛建筑文化并不是要求中國城市化中把大街小巷都建設成古代建筑,那是不切實際的。傳承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文化,要顯現出地域文化特征,突出城市建筑風格,比如江南水鄉的細柔,北方高原的雄渾。所以一個城市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中絕不能割裂了自己的歷史,要懂得保護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關鍵是領略其中的文化內涵,并在保持個性中謀發展。
(三)遏制洋名泛濫,保持本土文化純潔。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建筑洋名的普遍存在,不僅僅只是我們所說的名字表象問題,深層次的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退縮和當代民族文化的停滯。任其發展,中華文化的傳承性和純潔性都讓人擔憂。城市管理者一定要樹立起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中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博大精深,絕無必要屈從于西洋文化全球傳播的強勢進攻下。首先,我們應該加強宣傳力度,讓城市化中城市建筑的名字科學化、本土化,能夠切實體現地域文化內涵的意識深入人心;其次,整頓洋化建筑名字,使其更加符合命名規則和中國的文化特征,這樣,我們在國際的城市建筑對比中,才能凸顯本身的文化特色,才能獨樹一幟,吸引世界的眼球;最后,要擴大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權限,把城市建筑物名稱納入到市政管理中來,高層建筑(在300米以下的)對一個城市的定位作用也是相當大的,如果這些高層建筑名字洋化,那么在中國的文化中就顯得另類了,尤其對這類建筑一定要有市政管理者的介入,建設要體現中國的文化元素,命名要彰顯地域文化的特色。
參考文獻:
[1]饒會林.城市文化與文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薛 光. 對城市建筑物名稱洋化異化的透析與思考[J].現代城市研究,1997(03).
[3]趙雯雯. 論中國城市建筑與本土文化的追求[J].科技文匯(上旬刊),2010(03).
F272
:A
:1671-864X(2015)11-0121-02
李支立(1989-)男,漢,河南泌陽人,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公共治理與公共政策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