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勇
(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
魯迅的《傷逝》與夏目漱石的《心》
姜勇
(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
中國近代著名文學作家魯迅的《傷逝》和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心》的故事情節極其相似,通過分析發現他們的主題也是相似。都是描述受西洋自個人主義之風影響的近代社會進步青年身上存在的弊端,那就是個人主義向自私的轉變。本論文通過比較這兩部作品,探明在近代社會,崇尚自由主義的進步青年身上所發生的變化。
傷逝;心;自由;個人主義;自私
魯迅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文學作家。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的最著名的文學作家。并且兩位大家的作品也都是主要關于近代社會的問題。魯迅在一九二五年十月,創作了短篇小說《傷逝》。夏目漱石在1914年4月20日到8月11日期間創作了《心》,連載于朝日新聞。兩個作品雖然沒有之間相關的聯系,但是故事情節有很多相似之處。比較文學中經常會將不同國家的兩部故事相似的作品拿來進行比較,從而更清楚地看清作品的主題。《傷逝》的主人公涓生受“五四運動”的影響,他強烈主張個人的自由,當時中國的進步青年中的一個。《心》的主人公先生則是西方個人主義盛行的日本近代時期的青年。兩個作品的主人公雖然國家不同,但卻處在相似的時代和主張同樣的思想。本論文將通過比較魯迅的《傷逝》和夏目漱石的《心》兩部作品,對兩部作品的主題進行研究。
魯迅的《傷逝》主人公涓生,他主張個人自由,喜歡上了同樣崇尚自由的子君,并選擇了和子君同居。在和子君的同居生活后,涓生受到他人惡語中傷,以致被免官職,雖然生活上出現困難,但是他沒有想過回到過去。可是,比起生活的變化,涓生更加在意子君的變化,他認為同居之后,特別是他失去工作之后子君不像之前那樣堅強,那樣主張自由,漸漸在思想上遠離他。甚至認為子君妨礙到了他的工作。涓生沒有試著去理解在生活上子君需要面對的困難,他最后選擇拋棄了子君,并且覺著這對子君重拾過去的自由思想來說是一件好事。最后子君自殺了。知道子君自殺的時候,涓生對于自己所做的選擇感到后悔,覺著是自己害了子君。
夏目漱石的《心》的主人公先生,在父母去世后,父母留下的財產被自己的叔叔盯上。先生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與自己的叔叔翻臉,將家中的財產全部賣了換成錢,最后永遠離開了老家,來到了了東京。在東京,先生為了幫助走投無路的朋友K,他說服房東,讓K住在和他同一家的旅館。但是,不久之后,先生和K前后喜歡上了房東的女兒。有一天,先生的朋友K將自己喜歡上房東女兒的事告訴了先生。先生對和尚家出身并且自我要求很高的K說,“精神上不會成長的人是傻瓜”,讓K放棄了他的念頭。并且,先生為了搶在K前頭得到房東的女兒,在K所不知道的情況下,找房東商量。說出了自己想要娶房東的女兒的想法,并請求房東能夠答應把女兒許配給他。房東答應了先生的請求將女兒許配給他。事后,K知道了這件事,突然在某天自殺了。因為家里的關系鬧得很僵,本已走投無路的K,失戀和友人的背叛將他推向了自殺的下場吧。面對友人的自殺,先生首先想的是如果房東知道了K 自殺的原因的話可能影響到他和房東女兒的結婚。最終誰也不知道K到底為什么會自殺,先生也順利和房東的女兒結了婚。但是婚后的生活并沒有那么幸福,K的自殺一直在先生的腦中揮之不去。先生一直承受著精神上的苦痛。好幾年后先生也自殺了。
兩部作品中,主人公都是當時社會的進步青年,都深受西洋自由之風影響,他們都堅持自己的思想,選擇改變和和與現實斗爭。可是因為他們的行為,身邊會出現自殺的人,最終他們因此深感愧疚。兩部作品的主題是幾乎相同的。
先生和涓生都是新時代的新青年,他們崇尚西方的個人主義。反對和抵抗舊思想和舊道德。先生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與在地方有很大權利的叔叔作斗爭,最后守護了財產,離開了老家。涓生也為了得到自由,擺脫官僚制度的束縛,雖然被惡語中傷,官職被罷免,他還是選擇與子君一起過自由的同居生活。但是,這兩人的共同點是四周一定會出現因為他們而受到傷害而死去的人。先生最初是為了幫助友人K而讓K自己一塊住,可是當自己的喜歡的人很可能會被搶走的時候,他就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先生一心只顧得到自己所愛,忽略了會傷害到友人的這一事實。涓生也是同樣的,他之所以會與子君在一起生活,那是因為子君與一班的女性不同,她擁有更加自由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子君是涓生堅持自己的自由之路的支柱。但是當他們的同居生活遇到困難時,涓生看到的只是子君妨礙了自己工作,限制了自己的自由的一面。涓生并沒有試著去理解在生活上子君需要面對的困難,他最后選擇拋棄了子君,并且覺著這對子君重拾過去的自由思想來說是一件好事。可是涓生萬萬沒想到最后子君自殺了。
先生,涓生,都是近代社會進步青年,他們都主張個人的自由,崇尚西方個人主義。并且能夠與舊社會制度與思想作斗爭,在這方面他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們的個人主義存在弊端,過分強調自由的重要性,難免就會總與周圍產生沖出。他們對自由的強調就難免轉變成為自我利益的保護。舊制度下,強調的是重視集團利益,確實會存在阻礙個人自由的弊端,但是也存在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的好處。涓生要是能夠在同居生活中,在強調自己的自由的同時,也能夠去發現,去體諒子君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苦楚痛苦,他們的家庭就不會破裂,子君也就不會選擇自殺。相同,《心》里的先生在急于得到自己所愛之前,先冷靜的拋開自己的利益去想象事后對K會帶來什么影響的話,要是能夠察覺精神衰弱的K在承受失戀和背叛之后的后果的話,就不會導致K自殺。先生也不會因為導致K自殺而一直悔恨,最后自殺。先生的自殺和涓生的悔恨都是察覺自私的可怕的結果。《傷逝》、《心》兩部作品都是描寫了近代進步青年的覺醒,對西方個人主義的崇拜,和個人主義里存在的弊端。
[1]魯迅 《傷逝》婦女兒童出版社 2000.
[2]夏目漱石 《心》林少華譯 中國宇航出版社 2008.
[3]夏目漱石 《近代日本的開化》 講談社 2007.
[4]李國棟《魯迅與漱石》 明治書院 1993.
[5]許廣平《魯迅回憶錄》 作家出版社 1961.
I023
A
1671-864X(2015)12-0007-01
姜勇,男,漢族,籍貫江蘇,天津外國語大學文學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