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 辛顯華
(沈陽工業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依法治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劉凱 辛顯華
(沈陽工業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既體現了黨的執政水平的逐步提高,更揭示了當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噩待解決的問題。作為核心價值觀中的兩個關鍵因子,法律和道德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和實現中國夢的過程當中將起到安置過重要的作用。本文擬從依法治國與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反映出的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進行分析、探究,并結合實際對當前我國在發展中的呈現出的實際問題進行詮釋。
依法治國;以德治國;法律;道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依法治國的深入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是我們黨和國家現階段最為重視的兩個方面。毫無疑問,依法治國更多地強調了法律和法治的重要作用,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觀更多地凸顯了道德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意義。但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依法治國當中也包含著道德的力量,我們既提倡依法治國,還提倡以德治國。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也揭露了實現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和支撐因素。法治與德治從一個角度上來講,是同樣重要的。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并舉,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貫徹,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并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
(一)依法治國之“依”。
依法治國中的“依”從依法治國的定義來講是指“依照”,即依照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筆者認為依法治國中的“依”是指依賴、依靠、依照。
從“依賴”的角度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依賴法律法規的保護才能夠得到良好的發展。現代化的市場經濟是需要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之下才能夠健康、有序、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的性質決定了,在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當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糾紛的,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依賴法律制度解決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之中的糾紛,以維護市場經濟的合理化發展。
從“依靠”的角度來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尤其是政治現代化的建設需要依靠法律來保駕護航。從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來看,我國的人治思想延續了幾千年,人民群眾尚未形成完善的法治思維。從我國當前的社會情況來看,司法權難以得到獨立,行政干預依然影響很大;民主目標很難達到實現,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尚不能全面的代表人民的意志,選舉制度難以得到貫徹落實;政府及其職能部門進行行政時往往存在越權的現象,實難做到依法行政。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需要依靠法律來維護,法律逐漸的完善和貫徹落實將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起到難以替代的作用。
從“依照”的角度來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需要依照法律法律及其他規章制度的規范。目前我國社會出現了諸多精神層面的問題,公民缺乏道德意識,出現了諸如“南京彭宇案”、“小悅悅事件”、“扶不扶”等社會事件和社會討論。在這種情況之下道德雖然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制約公民的意志,但尚不足以現實性地解決問題。因而,需要從法律層面上對其進行約束和規制,依照法律法規及相關立法性文件對公民的行為進行約束,以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二)以德治國之“以”。
而以德治國的“以”是技術層面上的,以德治國更加應當強調精神層面上的接受和實踐過程中的遵循,尤其是在接受方面。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雖然是科學的思想、科學的理論,但就人民群眾日常實踐和認識來說,其尚不能夠完全有效的指導人民的思想和行動。由于我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各個地區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和歷史傳統,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西部發展差距擴大,人民的貧富差距也逐漸拉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單憑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指導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足以達到預期的目標。科學的理論與思想也應當結合我國各地區、各民族的不同的實際情況來指導以德治國的建設,來帶動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其應當結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各民族、各地區特有的道德準則和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才能更好的指導人民群眾的認識與實踐,才能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的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來講,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一步具體和深化。
在人民群眾實踐方面則需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行指導,因為科學的理論、科學的指導思想會促進實踐的完成。但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人民群眾在實踐過程中很難做到理論指導實踐,哪怕是共產黨員也未必事事依靠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進行指導。由于人民群眾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良莠不齊,所以有必要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些指導思想進行細化分析,結合人民群眾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情況加以細化,以便更好地指導人民群眾的實踐。
作為重要的整體調控手段,任何的社會與國家都必須借助法律與道德來建立和維護秩序。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一)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法律是從約定俗成的道德當中提煉出來的,尤其是良法,良法對于道德的深化與傳播具有積極的意義。雖然法律和道德約束的范疇不完全相同,但法律所強調的許多精神是道德所提倡的。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法律和道德調控的范疇有諸多重合之處。所以說,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二)法律與道德的互補。
法律與道德各有局限,法律調整的范圍過于狹隘且不具有時效性,而道德調整范圍寬泛且能夠根據社會物質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漸衍化。此時,道德可以恰當地彌補法律的缺陷。
反言之,道德雖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但其沒有國家強制力的保障,難以達到規制一定的行為。而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量保障,道德實現法律化之后成為規制行為的強大工具。此時,法律的存在可以適時地解決道德的缺陷。
(三)法律與道德互相包含。
何為法律?自然法學派的觀點筆者最為認同。其強調“惡法非法”,強調符合道德的法律才是法律,正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當樹立起的法律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曾講到,法治是良法之治,而良法就是從道德中升華出來的。
而道德解決的問題是更高層次的,體現的也是基本的、最符合實際需要的法律的精神。所以說法律與道德互相包含。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體現出我們黨和國家的整體思想認識程度的又一次深刻,可以說這包含三個層次十二個詞匯的核心價值觀,不僅為中國接下來的建設方向指明了奮斗目標,也為這個奮斗目標找到了兩個重要而又合理的支撐。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第一個層次。筆者認為,和諧是其中的中心落腳點。和諧即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追求也反映了當前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追求。并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和諧不僅是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更是社會的整體和諧,而富強的國家、民主的制度和思想以及文明的人民都是和諧這個目標的具體支撐力量和重要影響因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第二個層次,筆者認為這一層次更多地反映了我們國家要建立和完善的制度層面的噩需解決的現實要求。自由的社會環境、平等而又公正的社會制度和我們素以追求的法治觀念是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的重要保障。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第三個層次,筆者認為這一層次主要體現了當前,黨和國家對人民群眾的殷切期望。國家的繁榮昌盛更多的是要依賴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辛勤勞動。而這個社會整體的發展與和諧勢必要求著人民群眾具備熱愛祖國、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和睦友善的優良道德品質。
所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一層次的價值觀可謂是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總目標,而二、三層次更加明確了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兩個重要的保障,即法治與道德。換言之,我們黨和國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合理的法律和制度以及人民群眾思想道德層次的提升將直接影響到我們全民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而法治與德治又是緊密相連、不可分離的,為此,正確利用好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
[1]齊瑞.法治社會中法律與道德的關系[J].前沿,2005,7:137-140
[2]李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努力建設法治中國[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3,11:37-45
[3]李步云.邁向共和國法治的新時代[J].筆談,2013,2:3-37
[4]劉愛國.論中國特色的依法治國體系建設[J].江漢論壇,2010,9:41-44
[5]陳大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制教育若干重點內容解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42-47
D616
A
1671-864X(2015)11-0074-02
劉凱(1992.5-),男,漢族,遼寧省新民市,法學研究生在讀,沈陽工業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辛顯華(1981.07-),漢族,講師,遼寧大連人,沈陽工業大學文法學院團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