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老難題,對語文教學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當下許多小學生普遍對作文產生一種畏難情緒,這促使語文教師要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作文教學策略的核心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關鍵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興趣作為入行的最好老師,小學生只有從根本上培養了對寫作的濃厚興趣,小學生們才能敢寫作、 愛寫作、會寫作,進而樂于寫作。濃厚的寫作興趣,不但可以提升小學生自身的寫作水平,同時對于徹底擺脫寫作給大部分小學生造成的學習陰影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只有攻在破了作文教學這個老難題才可能全面提升語文教學和小學生的學習水平。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8-0178-02
一、寫作興趣缺乏的集中表現
心理學上,興趣是指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它表現為人們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小學生寫作興趣是指小學生在寫作時對語言組織及情感表達積極喜愛的情感。
在許多邊遠鄉村小學中,孩子們怕作文、厭惡作為已是司空見慣的現象,這極大地降低了小學生們對語文學習的熱愛,也成為語文教學中多年的“頑疾”。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老師們會特別熟悉如下的場景:孩子們一會兒抓耳撓腮,一會兒在草稿紙上寫寫畫畫,一會兒又不停地對所寫的進行刪改……不停地折返折騰,一節課就這樣過去了,孩子們所表現出的寫作綜合癥,既反應出他們寫作技能的欠缺,同時也折射出作文教學環節上沒把好質量關。如果長此以往不加以及時的矯正,那么小學生的寫作興趣會被無情地扼殺,這對于整個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小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都是極為不利。所以著眼研究如何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在整個在作文教學活動中具有現實的意義。
二、寫作缺乏興趣的原因
小學生作文的畏難情緒以及興趣的匱乏彰顯了作文教學存在極大的欠缺,需要教師進行多方面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改進。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走訪調查,發現導致小學生寫作興趣匱乏的原因可總結為如下幾點:
(1)老師、家長的要求過高,缺少鼓勵,孩子害怕達不到期望而心生畏懼;
(2)小學生閱讀量少且讀物單一,積累有限;
(3)教師一味地注重寫作技法的培養,忽略學生在生活中的觀察;
轉下頁
接上頁
愛”觀,主張“仁者愛人”,啟迪人們自覺的關愛他人。在整個中國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中,仁道是根本依據,德是基本精神,基于德的理想,將各種道德品質統攝于“仁”之中,從而形成一個規范集合體系。“仁”的根本內容就是愛人,愛人是仁的內核和靈魂。人性化的德育呼喚以人為本,以對人的心靈關照為基礎 重視人的心靈化教育,人性化的德育要教育學生懂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己之間的和諧融合,要教會學生分享、多贏、理解、共處等等。回歸人的道德智慧本性,從而彰顯人的向善之心,錘煉人的美好情感。
(二)慎獨自省的啟示:樹立正確的少年兒童的人生目標。
為什么現在的孩子難管、難教、性格放任,因為現在的孩子,迷茫、無聊、空虛,沒有目標。為孩子找一個心靈的家園,讓孩子的心有一份寄托,是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中華傳統文化是最好的機床和養分,“慎獨”,是儒家創造出來的具有我們中華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在人們看不見的時候也總是保持謹慎,在聽不到的時候也保持警惕;隱蔽的東西沒有不被察覺的,最細微的東西也沒有不被顯現的;所以個人在獨自居住的時候,也要自覺嚴以律己,謹慎的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行為和欲念發生,使道義時刻伴隨在主體之身。
(三)因材施教:從說教式德育轉向互動式德育,德育實現方式靈活多樣。
“因材施教”,是指教育者針對受教育者的個性差異和個性特點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的教授特定的教育內容。孔子在德育實踐中率先創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把因材施教應用在日常的教育實踐中。孔子就是根據受教育者的具體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教授特定的教育內容,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德育方法。互動式德育是一種開放的、生成的,創造性的道德教育方式。在互動式德育中,教師是學生精神發展的引領者。教師的德高示范尤為重要。
(四)環境熏陶:從理論德育轉向生活德育。環境熏陶是指良好的外界教育環境對受教育者品格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儒家提倡教育者要主動創造優越的教育環境,使教育對象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潛移默化的受到熏陶。理論德育重視道德知識和道德理論的教育,忽視道德實踐和真實的道德生活,割裂了德育與生活的必然聯系,使德育失去了生活的根基。生活德育基于生活和德育的內在關系,重視發掘學生的日常交往活動、學校的學習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因素和道德教育的意義,建構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的德育。
四、總結
加強儒家經典思想在高中德育工作中的運用,一方面可以借助儒家思想熏陶學生的道德感、理智感等性情;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儒家“自修”思想提高學生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并加強大學生社會關系的協調能力。因此,汲取儒家思想精華與高中德育工作相結合,能夠提高高中生的德育素質,培養學生的修身養性、博愛意識,幫助學生形成規范的行為習慣,促使學生形成責任意識,對當今高中生德育培養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