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德志
(國網恩施供電公司,湖北 恩施 445000)
淺談山區配網的建設
鄧德志
(國網恩施供電公司,湖北 恩施 445000)
隨著近幾年農村經濟的發展,家電下鄉政策的實施,使得農村用電負荷猛增,配網的可持續建設與發展壓力變得越來越大。本文在宣恩縣配網的現狀及建設情況基礎上,分析和指出了山區配網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山區配網建設發展進行了探索。
山區;配網;改造;建設
隨著近幾年農村經濟的發展,家電下鄉政策的實施,使得農村用電負荷猛增。由于山區地理位置的特區性,加之在各項工程建設中改造面小等諸多原因,使配網特別是山區配網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配網的可持續建設與發展壓力變得越來越大。本文結合宣恩縣配網建設的實際情況,通過對宣恩縣配網現狀的調查和分析,對山區配網可持續建設與發展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與分析。
通過農網改造、“戶戶通電”及配網完善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宣恩農村電網結構,提高了農村電網的供電能力和電能質量。宣恩縣電力公司現擁有110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2臺,總容量60兆伏安;35千伏變電站7座,主變9臺,總容量36.2兆伏安;110千伏輸電線路2條13.84千米,35千伏輸電線路15條252.281千米,10千伏輸電線路77條1698.1千米,380/220伏低壓配電線路1860條6574.25千米,配電變壓器1067臺(含專變),總容量77.095兆伏安。2008年末公司資產總額23302萬元,其中農網資產12661.41萬元,人均年售電量138.02萬千瓦時。
雖然宣恩縣配網建設經歷了農網改造、“戶戶通電”和配網完善幾個階段,但由于在項目建設時資金缺口大,加之宣恩縣地處山大人稀的武陵山區,改造難度大,使得改造面小,到目前為止仍有部分配電線路未進行改造,仍存在部分設備陳舊,線路安全隱患多,供電質量差,在偏遠農村,末端電壓偏低的現象。
配網建設預見性不強,沒有對負荷的發展充分估計,使得已改造的臺變與線路也出現過載和“卡脖子”現象。
配網建設標準偏低。近幾年由于建設資金有限,加上配網基礎較差、農民居住分散、點多面廣等原因,所以當時設計標準偏低,不僅達不到現在“三標兩率”的水平,連怎樣優化配網,增加無功補償,調節配網電壓都沒有考慮。
電源點布點較少,造成供電半徑過長。目前宣恩縣9個鄉鎮,共有110KV變電站1座,35kV變電站7座,還有兩個鄉鎮沒有35KV電源點,而且各鄉鎮10kV配變布點少,造成農村電網的平均線損偏高,個別臺區線損達到25%以上,運行極不經濟。
宣恩電力公司自身塊頭小,盈利能力弱,全公司年供電量大約在9000萬KWH左右,年收入不到6000萬元,平時只能維護正常的生產運轉,沒有多余的資金用于對設備改造升級,使得供電設備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負荷需要。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電網公司提出了“新農村、新電力、新服務”的農電發展戰略,為加快這一戰略的發展步伐,確保山區農網的可持續建設與發展,提高配網安全、經濟運行水平,降低運行成本,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優質的能源保證,通過對宣恩縣配網存在的諸多問題的分析和研究,現對山區配網建設和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要有切合實際的技術措施,工程設計要有前瞻性。
供電企業要根據當地的地理狀況、氣候條件、人口密度、負荷預測情況,組織工程技術人員認真分析,編制出切合本企業實際的《中低壓電網建設標準》、《農村電網發展規劃》及《新農村電氣化村建設標準》,為配網建設提供技術指導。
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用電客戶用電的趨向,要做好負荷預測工作,合理選擇變壓器容量和導線型號。并按負荷中心法,合理選擇配電變壓器的位置。
科學規劃無功容量,合理確定無功補償方式。要通過集中補償和分散補償相結合的原則,根據負荷大小配置補償容量。
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使農網建設改造的綜合效益顯著提高。
(二)多向政府匯報,爭取政府的支持。
城鎮電力網絡的規劃,單靠供電企業那是孤掌難鳴,因為城鎮建設的規劃是由政府主導,相關部門實施,所以電力企業要在城鎮建設規劃時提前介于,積極向政府匯報,一方面爭取配套的項目資金,另一方面配合規劃出更為合理的線路通道。同時,在進行農網建設改造時,要多向政府溝通匯報,由政府牽頭成立農網改造工作領導小組,積極協調解決農網改造中遇到的土地征用、地面附著物遷移、青苗賠償、民工費支付等問題,為農村電網建設創造良好的外圍環境。
(三)建立相應的投資機制。
怎樣使現有的資金用足用活,使其發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這要求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投資管理及分析、反饋、調整機制。在所有的建設改造工程中,要始終堅持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資金專管制,對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要深入調查,提出整改措施并監督執行,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投資管理機制。同時在山區農村電網的建設,必須充分考慮農村經濟發展較快、用電負荷增長較快地區的電力需求,發展農村電力市場,增加電能銷售,實現農村電網發展的良性循環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尋求合理的平衡點。
(四)優化管理體制,拓寬融資渠道。
長期以來,宣恩電力公司項目建設融資渠道難,加之自身經營效益不佳,在電網建設,尤其是在農網改造中,由于資金短缺,造成農村電網的發展滯后于農村經濟的發展,遠遠不能達到科學合理的電網結構和安全健康的設備水平,這就要求:
1.必須改變現有的代管體制,讓其電網建設納入上級公司統一規劃范疇,加快電網建設步伐。
2.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參照農網建設與改造,繼續以國債為資本金投入進行新一輪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
3.地方政府將農村電網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范疇,增加電網改造資金,使農網建設與新農村建設同步進行。
4.供電企業在發展壯大后以自有資金直接投入,增強自我持續發展的能力。
根據以上論述,在今后的配網建設中,不僅要改變以往配網建設改造中的“經驗主義”做法,同時要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并積極爭取政府政策支持,解決資金短缺難題。這樣才能建設成結構布局合理,供電能力強,運行、調度靈活,安全可靠,電能質量較好,自動化水平較高,線損率低的優化農村電網。
[1]宣恩縣“十二五”電網發展規劃。
[2]宣恩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五年規劃。
[3]SD 292-66,架空配電線路及設備運行規程。
[4]DL/T 601-1996,架空絕緣線路設計技術規程。
[5]DL/T 499-2001,農村低壓電力技術規程。
TM727
A
1671-864X(2015)11-01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