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旭
(鄭州輕工業學院易斯頓美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450)
淺談鄭州的城市雕塑對城市文化的影響
王梓旭
(鄭州輕工業學院易斯頓美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450)
城市雕塑主要是用于城市的裝飾和美化。它的出現使城市的景觀增加,豐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城市雕塑的題材范圍較廣,舉凡與該城市的地理特征、歷史沿革、民間傳說、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各行各業的杰出人物等有關聯者皆可創作并建立,有的甚至與此無關者,但也能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
城市雕塑;城市文化;意義;影響
城市發展離不開城市文化的支撐,而城市雕塑,則是城市文化和環境發展程度的一個最顯要的標志,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品質。
在中國,雖然古代也有各類雕塑,但并不像西方保護得那么完好。直到20世紀上半葉才在上海、天津、廣東等一些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城市建立了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城市雕塑。上世紀50年代特別是80年代以后,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城市雕塑在許多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其中不乏優秀之作。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擁有城雕最多的國家,不少中小城市都有了雕塑公園,城雕量還在急劇增長。
為什么城雕會在國內外城市里發展得如火如荼?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王贊認為,城雕既飽含了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沉淀,又體現著時代的審美精神,優秀的城雕作品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解讀所在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因此,城雕可以說是城市文化的“眼睛”。透過這雙眼睛,人們看到了這個城市內心深處的靈魂,看到這個城市的成長歷程,看到這個城市所特有的內涵……
城市雕塑在當今社會還具備了城市名片的傳播功能。我們把視角拉到身邊——鄭州,鄭州這座城市越來越漂亮,越來越有質感,它的美不僅僅在于他“八大古都”之一的厚重,也不在于它是十字交叉路口交通的方便,也不在于這些年高樓大廈的林立,也不在于河流的凈化、綠地的美化、夜景的亮化,有一種美麗更值得記憶,正是這種美麗,讓鄭州的旅游價值和旅游氣質更加自然地顯露出來。那就是分布在城市街道、公園、社區角角落落的雕塑,它們是一段段凝固的歷史,似乎在向游客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城市雕塑隸屬于環境,特定的環境,必有特定的城市雕塑相匹配,方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而述之以情、表之以理。環境雖然也體現內容,但城市雕塑不是裝飾物與點綴物,而是積極主動地去表現主題與內容并使之得到弘揚與升華。不站在這個高度去認識這些雕塑,就無從理解城市雕塑與城市環境的辯證關系,就無從理解城市雕塑在城市環境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城市雕塑是作用于城市空間結構組織的有機要素,不僅豐富城市內涵,還能夠提升城市品位,對城市建設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城市雕塑建設對于城市定位、城市記憶,都有著非常大的宣傳作用。
大家熟悉的黃河岸邊的雕塑《哺育》,表現的是一位母親哺育嬰兒,很長時間作為河南電視臺新聞節目的片頭,表達的是人們對黃河母親河的記憶和尊重。
有些城市雕塑是城市人為了弘揚一種精神,讓這種精神鼓舞人奮進。比如大石橋的《青春》。
一座好的雕塑就是一座城市精神的象征。城市雕塑作為一種紀念,讓人們對發生的一些重要事件產生持續的影響,綠城廣場的《黃河》和《嵩山》象征了鄭州這座城市的朝氣和現代。商城路三角公園的《商鼎》則寓意鄭州古老的歷史積淀。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握手》表達改革開放后,鄭州的對外開放精神,廣泛接納海內外朋友,到這里投資興業,共同建設鄭州。如今改造一新、美化如花園的金水河、熊兒河和東風渠已經由當年的臭水溝變成了濱河公園,里面的雕塑作品更是豐富多彩。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城市雕塑在創作素材上也更加廣泛。河南省美術館館長化建國認為,文化底蘊、本土文化是每個藝術家的基本修養和素質,但城市雕塑在對題材的領悟上應該將眼界放得更開放些。說河南城市雕塑素材,不要局限在黃河、龍、牡丹等這些傳統的藝術形象上,藝術家的創作也要與時俱進。
城市雕塑是一個新的社會形態的推動者,它以其進步的思想,智慧的言說方式引領時代新潮流。新的時期,我們倡導山水城市、園林城市,倡導旅游立省立市的理念,大打旅游戰略牌,雕塑作為景觀的有力表現正是發揮其作用的大好時機,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縷陽光,一掬清泉,廢棄的廠房機器,坍塌的煙囪,都是藝術資源,都可以通過藝術的思想和手段賦予生命,成為人文,構成景觀,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東風渠岸邊廢棄的鐵路線,抽象的火車雕塑造型,就很好地發揮了這方面的作用。
鄭州的城市雕塑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地經濟發展以及文化發展領域。商業街區、企業區、居民社區、旅游風景區、等等,各種雕塑景觀調節著建筑空間的氣氛。除了一定數量的大型紀念性雕塑外,更多的是中小型的城市雕塑,它們位于城市的各個部位,一部分雕塑景觀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但多數的雕塑景觀是獨具魅力的創作。它們從各個方面反映著城市的文化精神世界。
與空間環境相應的雕塑偏重于城市環境的豐富和協調性,它在高樓林立,道路縱橫的城市中,起到緩解因建筑物集中而帶來的擁擠、迫塞和呆板、單一的現象,有時也可在空曠的場地上起到增加平衡的作用。更多強調與建筑所在街道的關系,在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中找到藝術表現的作用和價值關系。如德化街、東西大街、鄭州高新區的《鐘表匠》等雕塑,很好地表現了這方面的意義。
城市雕塑隨城市環境變化而變化,也許是歷史的信息,也許是藝術家的瞬息閃念、異想天開和奇思異想或者是一個新的觀念的表達,它們不斷在城市空間中喚醒一段記憶,調節人們的視覺,啟迪人們的思想,更新陳舊的觀念。這類雕塑在鄭東新區比較多見。
城市雕塑對于城市、對于城市人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只有創作者將新的藝術思想貫穿在作品中,城市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將藝術思想付諸實施,才能發揮城市雕塑的最大作用。城市雕塑開放式的現場設計制作方式,使民眾用不同的觀察和思考方式,接觸城市、親近城市,進而關懷城市,甚至利用各種機會參與直接了解城市,城市雕塑作為一種時間的載體,它超越時間空間,超越現實的浮光掠影,把生命與夢想帶到未來。
[1]夏桂楣.美學改變我們[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2]劉開渠;城市雕塑也是精神文明的標志[J].文藝研究;1982年04期
[3]于化云;美化生活的城市雕塑[N].北京日報;2000年
J30-05
A
1671-864X(2015)11-0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