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貞
(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試析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問題
甄貞
(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的精神、校園傳統、價值理念和校園作風的綜合體現,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多個方面,本文主要針對校園的精神文化建設進行闡述,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化建設的主要對象都是針對高校大學生。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進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豐富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特別是精神文化建設。
大學生;校園文化;精神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關系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大學生群體是青年群體中的精英,是國家未來的管理者和決策者,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直接關系到黨的前途和命運。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結合校園文化建設,特別是精神文化建設可以找到有效的途徑,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使他們的思想品德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
校園文化是文化形態的一種表現形式,它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各種各樣的形式對學生價值觀念、道德情操、思想內涵和行為模式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較深的影響。校園文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對社會成員進行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及道德規范影響,是他們具備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高校的校園文化有其獨特的育人功能,與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方法大致吻合,以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著力點。兩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第一,高校校園文化有利于豐富和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體。學生是各有特點、不斷變化著的。高校校園文化的內容,如精神文化當中的學風建設、校風建設、道德文化建設等在發展校園文化的同時也滿足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廣大學生潛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逐步發展和完善自己。
第二,高校校園文化有利于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途徑。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靠單調、乏味的課堂形式進行傳播。高校校園文化主要依靠校園文化活動來傳輸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如開展馬列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演講比賽、以學生會、社團組織學習等方式,多渠道進行理論灌輸,借此增強學習的能動性。
第三,高校校園文化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其目標需要注意方法和藝術,課余活動是校園文化的主要形式,文化活動以校園為空間,形式多樣,它以特定的校園文化環境和制度為依托,構成該范圍內共同的價值準則和行為標準,從而影響校園內的全體師生,并進一步鞏固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顯著效果。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的思想也隨之變化,“與時俱進,時髦潮流,開放大膽”,這好像與我們宣揚的傳統文化相違背,雖然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狀況是積極向上的,但是這中間依然存在許多問題。
第一,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的滲透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產生嚴重的挑戰。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方便了大學生對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的了解,全球化思潮加劇了大學生想了解西方思潮的心理,深受新自由主義、后現代主義、消費主義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放棄了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以極端主義、實用利己主義作為自己的人生哲學。追求時髦,超前消費,用金錢去衡量一切事物等,這是有悖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傳統美德的。
第二,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表現出多元化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被弱化。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呈現多元化,比如:個性化、急功近利等。教育者有可能不了解某種思想觀念但又需要對其進行灌輸和說明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功能、育人功能等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過于單一,造成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虛假接受或不接受。有些學校存在單向的灌輸,不考慮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教育者本身沒有很好地理解科學的理論,沒有掌握應有的教育方法,使教學中失去原本的興趣,接受主體產生抵觸的情緒,而接受效果沒有辦法達到。
高校校園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以,我們應該不遺余力建設校園文化,以促進學校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第一,注重高品質的校園文化,優化文化環境。學生的思想受一定文化的影響,如果不優化接受主體的文化環境會阻礙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教育者應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旗幟鮮明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理直氣壯地宣傳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此來促進社會各項文化事業的發展。我們必須抵制與社會要求不符的腐朽落后的文化。文化環境的優化,為大學生有效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條件。
第二,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網絡為生活帶來便利,也為教育帶來契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利用網絡宣傳馬克思主義,學生要不斷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用理論武裝頭腦。還要旗幟鮮明地在網上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利用網絡這種新形式,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方法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具有針對性還可以增強實效性。
第三,突出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同時建設校園物質文化。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很多學校過于注重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比如擴大學校的規模,更換教學設備等,但是忽視了校園的精神文化建設。在任何時候,都不可以把教育功利化。學校的校風、學風是學校獨有的文化,所以要不斷豐富和發展。個人認為校園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應該同時發展。
校園文化建設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它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等特點。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證下進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才能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持續、健康的發展。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徐永贊.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研究[D].吉林大學,2006.
[3]王德斌.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06).
[4]周偉、吳鳳國.青年大學生與社會思潮[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5]王利華.當代社會思潮影響下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3).
g641
A
1671-864X(2015)12-0169-01
甄貞,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