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建達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論職業教育中職業修養的重要性
歐建達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在教育中,我們時常難以理解一些學生的行為,而且對于他們中的一些困惑更難以理解,本文從四個方面對學生遭遇的道德困惑和形成這些困惑的原因進行思考:多方面的資訊的“襲擊”與大學生們認知上的不成熟,讓學生迷失自我;追求個性的發展,但對理想和信念卻不是很明確,所以個別學生會追求另類的行為;學校教育的理想化與社會生活的現實脫節,使學校德育無法落到實處;家庭教育狀況令人擔憂,更是造成學生道德困惑的關鍵。
師德困惑;成因
“聽著憂傷的鋼琴曲,細細品味著人生。有時覺得做人很無奈,仿佛被套上枷鎖,任人擺布。就好像感覺整個世界只是別人虛擬出來的,而我們只是這個虛擬世界中的NPC,對于現在的社會,要不就是順從,要不就反抗。但是,明明很多人都知道這個道理,可大家依然選擇了前者,做金錢、權力的奴隸,又有多少人會站起來奮起反抗,曾經聽到一位同學講過,學科政治所教的東西,不是全都是虛擬的嗎?難道這個世上還會存在著視金錢權力如糞土的人,那是不可能的。”這是我在和一個大學生溝通時候,他說的話語,從字句中我們不難看到二十歲的孩子正在用自已獨特的視角思考著問題,想著人生、理想和追求,但很可惜的是在他們的思考中,我們看到了很多成年人才有的困惑,是他們早熟了,還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我們可能沒有辦法真正地分清,但是這卻留給了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無限的感慨和探索。本文試著從幾個角度來分析造成這種困惑的原因:
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以及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為未成年人學習世界先進文化提供了重要機遇。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和各種文化娛樂場所的快速發展,為未成年人開拓了獲得知識的新領域,豐富了文化娛樂生活。年青的這一代人,他們在各種媒體的交往中,獲得了知識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他們從小學開始就牛頭馬面受信息技術的教育,學會了上網;電視廣播等媒體的廣泛應用;讓他們每天都接觸到大量的信息,但由于認知水平的發展還尚未成熟,還無法獨立地辨析這些信息的好與壞。當中含有色情、暴力、恐怖、賭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就這樣乘隙而入,嚴重腐蝕著未成年人的心靈。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欺騙欺詐活動屢禁不止,給未成年人成長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在網絡中,他們逐漸迷失了自我。
而這些又逐漸地影響著他們的觀念,我們這年在學生中做過一個關于偶像崇拜的調查,在結果的歸類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港臺等演藝人員是我們同學崇拜的主要對象,同學們當中也有部分是以科學家為崇拜對象的,還有幾個寫的是自己的,但是我們那一代曾經崇拜過的英雄人物已經不見蹤影了。這說明了什么?是我們的影視大眾傳媒影響了他們,連同他們的價值觀念。
年青的一代都是喜歡張揚個性,喜歡標新立異、與眾不同。于是他們尋求和成年人不一樣的“生活”。只要與眾不同,突出自己,他們認為這就是張揚個性。在所謂的個性張揚中,他們標新立異,甚至與另類的形象和行為標識自己的與眾不同。在他們的口中,我們經常聽到的是,“我們會想的啦”“別那么老土好不好”,“今時不同往日啦!”
在他們的眼中,父母和他們是有著嚴重代溝的,有人笑說現在是三年一個代溝,如果這樣算的話,我們和他們之間就有著好幾個代溝了。所以他們認為,我們和他們是缺乏共同語言的。曾經有一位學生,一本正經地問我一個問題:為什么要上學,讀書有什么用?這是一個我們那一代人從來沒有懷疑過和想過的問題,因為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都知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身邊的同學、親友都是以讀書多少而驕傲的,所以當有別人在超越自己的時候,我們會自覺地、努力地和他們競爭著,我們毫不懷疑我們的信念和理想。
學校總是想法給學生們一方凈土,同時也給同學們開展各式各樣的教育課,例如主題活動、團隊輔導課等;在大一還開設大學生思政課給學生;但是這些課的內容和涉及到的現象大多都過于理想化。德育目標大而劃一,沒有形成分階段、分目標,缺乏系列性針對性,沒法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給大學生定下的是大而空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等的教育,而這些對于年齡相對這么小的學生來說,他們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又怎么能真正地把這么內容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呢!又如在我們的思想政治這一科目,從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情操出發,講誠實守信、平等待人、與人為善;但學生放眼周圍,卻是一片的不誠實沒信用,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善良、誠實的人反而吃虧;我們講要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現實卻是有一些合法的權益受到損害,而我們卻投訴無門的現象。難怪他們會說政治這一科目是世人想出來安慰自己的。當道德行為遭受到異議,成為“異類”時,我們如何教導我們的孩子去相信這些道德理想?
我們常說“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三歲定終身”,這也就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尤其是早年成長的重要性。根據《南陵縣農村初中生思想現狀的調查》課題的調查與研究,在對部分農村在校學生家庭教育狀況的調查顯示:單親、重組甚至畸形家庭2.5%,家長用物質刺激教育孩子37.5%,父母一方或雙方長期在外,受隔代教育65.5%,家長重智輕德28%,學習生活基本無人照顧約2%,家長言行不能起表率作用32%,用懲罰、體罰對待孩子犯罪的家長34.8%,家長作風嚴重,缺乏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54%,家長有愛好搓麻將,賭博等不良習慣32%。[1]從資料中可以看出家庭中的不良環境,家長的不良行為不僅影響了學校的教育效果甚至對孩子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這只是某個農村地區的調查,但在城市中的狀況也不容樂觀,我們有部分學生就是長期處于父母忙于工作和生意,無法照顧孩子,只會給錢讓學生自理的情況。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下一代,他們今后的家庭觀念,又會如何呢!如此深刻的環境影響所造成的負面效應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的難度是不可低估的。
師生相長,師德建設是一個長久的工作。學生的良好互動也是促進師德建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師德建設不是單方面的努力,而是大家共同促進的結果。
參考書目:
[1]李四喜·“試論德育工作的先決條件”·《全國優秀論文集》[J]·湖南省慈利一中。
[2]陳會昌著·《德育憂思——轉型期學生個性心理研究》·[M]華文出版社·1999年。
[3]任順元著·《奇妙的教育心理效應》·[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年。
G718.2
A
1671-864X(2015)12-02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