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紅
當守法成為習慣時
謝玉紅
法治最高境界是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習慣成自然,我們就會信賴于它、依賴于它,法治才能從被動管制到自覺遵守。
以十八屆四中全會為標志,明確將法治作為國家治理最基本的方略,視其權力高于一切,包括黨也要在法律的范圍內執政。法治因此可以實現自由、公正、平等、效率乃至個人權利和國家昌盛的目標,使得舉國上下對法治的關注和期待釋放著空前的熱情。但必須看到,法治最關鍵的是“治”,這個“治”包含兩個方面,既有管制,也有遵守和服從的含義,要實現法治從管制到人人自覺的遵守和服從,必須推動普法,將法治內化為價值觀,成為生活方式。
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有著豐富的內涵,我們所說的“依法治國”,突出的是法治的政治含義,法治自身內涵是作為法律內在精神的法治理念,包括法律至上、權利本位、程序正當、權力制約等一系列觀念、原則。如果我們僅僅從治國方略的角度來理解法治,即停留在依法治國這個層面,必將影響人們對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程度,使法治在很多時候作為一種提法停留在口頭、停留在紙面上。我們在很多地方,甚至還看到人們比照“依法治國”,提出“依法治省”、“依法治市”等等,這些提法就是把法律當做一種工具、一種手段,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很難把“法治”和“人治”區別開來,真正地建立起法治意識。

江蘇連云港小學校舉辦“人人知憲法、個個都守法”活動。CFP/供圖
對于法治的理解,我們也不能停留在對于法治的預期上,法治并沒許諾帶給我們公平、正義、效率,法治是通過規則的治理,建立一個有基本秩序的理性社會,建立社會協調運轉的系統和機制,使每個人在其中獲得有意義的幸福生活,法治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選擇,也出于此。因此,法治社會的實現是循序漸進,逐步改進、完善的實踐過程,需要紙上頂層設計和社會各方面行動中的規則運作來完成。從這個角度理解,法治最高境界是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習慣成自然,我們就會信賴于它、依賴于它,法治才能從被動管制到自覺遵守。
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就普法及相關工作專門有一章節,“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持捍衛者?!?因為法律調整的主體是人,所以具有較高法律意識水平的廣泛的人民群體,才能實現法治社會。因為人的法治意識和行為是國家法治化程度必不可少的條件,只有實現了人的法治習慣,才能真正完成和完善法治的社會建設。
知法懂法、學法用法是普法的開始,通過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全民法律的認知水平,使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被充分地意識,老百姓因懂法而守法,進而信仰法律,僅僅是一個方面。有學者解釋,能夠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法治觀念和權利意識逐步產生,法治的目的不是讓老百姓受法之“治”,而是將維護法律尊嚴的責任交到人民群眾手中,讓人民群眾參與到法治的監督中來,與扭曲法治精神的行為做斗爭。這樣的機制設計被喻為“上下夾攻”,確保法治建設這輛列車不跑偏。
在普法建設中,公益訴訟是可以推動法制監督的最給力的制度,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都可以根據法律的授權,對違反法律、法規,侵犯社會公共利益和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的行為,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違法者承擔法律責任的制度。公益訴訟制度為法治提供了現實的途徑,它在豐富法治形式的同時,為民眾參與法治建設的權利提供了司法保障,既從法律上確保民眾參加法治建設,成為法治建設的主人,也可以防止公務人員濫用公共資源,矯正錯誤的公共權力。實施公益訴訟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制度,它能極大地促進實現法治。一方面,避免由于權力集中而出現人治的局面,另一方面,它有助于維護法律的權威性。
轉型時期,一些體制上的因素使國有資產和社會公益受損,一些官員利用手中的資源配置權進行權力尋租或疏于對國有資產進行保護管理乃至故意侵吞國有資產;一些企業只顧自身效益而置環境污染不顧;一些經營者惡意壟斷市場,侵害廣大消費者和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針對這樣的情況,公益訴訟逐步參與到法治建設中,以實現法治社會有損害必有救濟的目標。為已經發生或即將發生的利益損害及時提供法律救濟,正是國家司法制度設立的天然本能。
多年來,民間組織、環保機構積極推進環境公益的實踐。特別是中華環保聯合會開展環境公益維權工作十年,對受到環境污染侵害的公眾特別是弱勢群體提供無償的法律援助,已對80余起環境案件進行法律援助,為群眾挽回直接經濟損失逾億元。介入調研處理700余起環境污染案件,其中352起環境案件涉及的污染問題得到了妥善處理或解決,化解了一些久拖不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案件,維護了地方穩定和社會和諧。新環保修訂期間,經過多方考量,環境公益訴訟寫進了新環保法,從法制上明確了人民群眾通過公益訴訟行使管理環境保護事務的權利,同時通過這種權利的行使來監督法律和權力的實施,人民檢察院通過公益訴訟制度行使法律監督權,二者有效結合,使環境違法者得到制裁,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環境利益得到保護。
新環保法對環境違法行為越來越嚴苛的法律限制,將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和廣大民眾及國家的利益,同時也增加了執法的難度。因此對新環保法等法律法規進行深度宣傳和培訓十分必要:對環保系統工作人員進行政策的深度培訓,使其深刻把握政策;對企業進行政策解讀,尤其針對排污企業,幫助他們了解環境風險,知法守法;對社會公眾進行政策宣講,知法懂法,學會用法律維護自身的環境權益。從管制和遵守兩個方面,使執法機構及執法人員掌握執法依據,吃透政策條款,避免行政不作為或亂作為,規避執法風險;使企業認識自身所肩負的環境責任,科學合理地規避環境風險;使社會公眾了解環境權益,熟悉環境維權渠道,開展社會監督。特別是對不執行新環保法、違法排污的企業予以起訴和打擊,倒逼企業認真履行環境責任,實行綠色轉型。
我國社會正處于戰略轉型期,喚起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創新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機制,培育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文化和氛圍,是當前環境保護不容忽視的問題。充分發揮環保組織植根于民間、與社會公眾有著密切聯系的特點,利用其有群眾基礎、“接地氣”的優勢,與環境執法形成“上下夾擊”的布局,使環境違法行為沒有藏身之地,建立新環保法的威懾力量,從而倒逼企業逐步養成自覺遵守環境法的習慣。
(作者系中華環保聯合會副秘書長)